王永利
銀行混改竟然成為一些銀行股漲停的鼓風機,這代表了社會對銀行業改革的期望。
最近,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甚至成為銀行股價大幅上漲的鼓風機,在傳出即將推動“混改”后,交行和中行先后出現難得一見的漲停記錄,反映出社會對銀行業,特別是國有銀行推動“混改”的極大期待。
但實際上,凡是已經上市流通的銀行,都已經不是單純的國有或公有制經濟組織,早已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造了。那么,為什么還要進一步推動“混改”?進一步推動“混改”,到底要改什么?
國有銀行改革的成功一步
此前推行的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并上市流通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銀行不斷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從實踐情況看,必須承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國從1995年頒布和實施《商業銀行法》,推動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化,但由于種種原因,《商業銀行法》的實施效果并不明顯,商業銀行受各級政府行政干預依然非常嚴重。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其對經濟和社會(政局)穩定的巨大沖擊讓人觸目驚心,由此也引起了我國對金融系統重要性以及金融系統性風險危害的高度重視,并從2008開始推動了一輪深刻的金融體制改革:成立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金融工委”),將國有金融機構(銀行和保險)的人事及黨組織關系從地方黨委和政府中脫離出來,實行垂直管理,從而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對國有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貸款)的行政干預;發行2700億元專項國債,補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取消銀行信貸規模管理,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剝離商業銀行附屬公司和業務,實行金融“分業經營”,強化專業性;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等。這使國有銀行大大減輕了不良資產的壓力,增強了資本實力和經營活力,使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化邁出了實際性步伐。
但由于整個國家仍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之中,國有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和經營模式沒有發生重大變革,其深層次的問題還會不斷暴露,經營管理水平難以取得明顯提高。到2003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再次顯現,甚至有國際評級公司認為,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如果提足不良撥備,資本金已經不能彌補虧損。而此時中國已經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盡管贏得了金融開放5年過渡期,但如何應對過渡期結束,中國金融全面對外開放,國際大型銀行紛紛進入可能帶來的沖擊,成為一個非常急迫的重大課題。因此,黨中央、國務院下定決心推動新一輪金融體制改革,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動國有商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并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實施境內,特別是海外上市流通,接受國際化的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影響和監管,推動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發生深刻變革,推動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達到國際通行標準,強化商業銀行自主經營和穩健經營。為此,首先選擇了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作為股份制改造試點,其后,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也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流通,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轉變成為國有控股商業銀行。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流通之后,資本金進一步充實,并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產品和管理經驗,推動業務規模快速擴張、盈利水平不斷提升,推動中國金融從2006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通道。伴隨中國經濟整體的快速發展,中國金融機構的國際排名和影響力也不斷提升,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工商銀行甚至成為全世界市值最大、利潤規模最大的銀行,中國銀行也成為第一批“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此后,中國工商銀行也被納入)。這充分反映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銀行業還需深化改革
但是,進入2012年之后,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以及實體經濟盈利水平的不斷降低,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開始增多,稅后利潤增長速度開始下降,上市銀行的股價陷入低迷,甚至紛紛跌破賬面凈值。2014年下半年以來,銀行業不良雙升、案件增多,不少銀行利潤出現負增長,金融系統性風險隱患加大,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掩蓋的問題開始加快暴露。這不能不讓人意識到,既往的金融改革仍未到位,還必須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特別是銀行業體制改革。
現在比較一致的認識是,國有控股銀行的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和激勵約束機制仍有待優化。進一步深化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重點,應該是進一步優化其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和激勵約束機制。其中,進一步優化股權結構、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應該是重要的起點和基礎。
早在2014年,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就已經明確提出,銀行“要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促進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海外銀行資本優勢互補,健全和完善產權清晰、責權明確、自主經營、自主決策、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可以說,這為銀行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目標,也使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進一步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諸多問題待明確
但是必須看到,進一步優化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和激勵約束機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很多問題有待明確和準確把握:
首先,深化“混改”、優化股權結構,很明確的就是要降低國有股權的比重,但這馬上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國有股權應該降低到多少合適?在國家獨資政策性銀行的規模已經很大的基礎上,國家是否還需要入股商業銀行甚至保持在5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控股地位(是否可以退出市場化的商業銀行領域,或者減少入股或控股的大型商業銀行個數)?
6月16日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其深化改革(“混改”)方案已經國務院批準,并表示“堅持國有控股地位,優化股權結構,探索引進民營資本,積極發揮戰略投資者作用,探索高管層和員工持股制度”。在五大商業銀行中,交通銀行直接的國有股占比最低,但如果算上全國社保和國營企業(國資)持股部分,國有股權比例可能超過51%。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國有控股地位,可能更多地偏向于面對民營資本的定向增發和推動員工持股。而對于其他四大商業銀行,由于直接的國有股(財政部和匯金公司持股)都超過51%,則還需要進行國有股減持。
這又會帶來新的問題:國有股大量減持,勢必會影響到銀行的股價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引進民營資本、推動員工持股就面臨一個定價和意愿問題。如果定價較高,則會削弱民營資本和員工持股的積極性;如果定價較低,決策者又可能面臨是否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考驗和壓力。
推動員工持股,還需要明確的是:員工,特別是管理層持有多大的股份才能起到應有的激勵約束作用?是自愿持股還是強制持股?什么級別的管理人員需要強制持股?如果強制持股,一旦股價跌破持股價,員工會不會發泄不滿?
最為重要的是,在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已上市流通之后,現在再次推動國有控股銀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引進非國有資本,降低國有股份比例的層面,而必須在優化股權結構的基礎上,切實推進組織架構、公司治理、激勵約束等方面的深層次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