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額存單,這一普遍被業內看做利率市場化“最后一城”的工具,終于落地開跑,也將利率市場化推上了最后的快車道。
6月15日開始,工農中建交以及浦發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共9家銀行開始率先發行首批大額存單。然而,當天各大銀行的支行網點大額存單“成績單”并不好看,有的支行網點只成交了一兩單,有的網點甚至沒有成交。
30萬元起購
大額存單(Certificates of Deposit,簡稱CD),按照《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定義,是指由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非金融機構投資人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屬一般性存款。
換句話說,就是由銀行面對個人和公司企業等發行的存款產品。之所以稱“大額”,是有“門檻”的,即針對個人為“30萬元”,機構是“1000萬元”。
與傳統的存款相比,大額存單更為靈活。這一點體現在存期選擇更多,包括有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9個品種,比普通存款期限的7個品種多了9個月和18個月兩個品種,可以更好地滿足投資人對期限配置要求。
大額存單發行采用電子化的方式。可以在發行人的營業網點、電子銀行、第三方平臺以及經人民銀行認可的其他渠道發行。
據了解,大額存單付息方式分為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和定期付息、到期還本兩種。
除了收益性,投資者還會考慮流動性。在存期選擇較多的基礎上,大額存單還有一大特色在于可以轉讓、提前支取和贖回。
我們知道,通常在購買理財產品后,期限內是無法提前贖回的,而大額存單則不同。大額存單轉讓可以通過第三方平臺開展,轉讓范圍限于非金融機構投資人及央行認可的其他機構;通過發行人營業網點、電子銀行等自有渠道發行的大額存單,可以根據發行條款通過自有渠道辦理提前支取和贖回。
根據規定,發行人應當于每期大額存單發行前在發行條款中明確是否允許轉讓、提前支取和贖回,以及相應的計息規則等。對投資者來說,也應該仔細地了解有關規定,以保證自己享有良好的流動性。
此外,大額存單也能用于辦理質押,比如質押貸款、質押融資等。通過發行人營業網點、電子銀行等自有渠道發行的大額存單,發行人應當為其開立大額存單持有證明;對通過第三方平臺發行的大額存單,上海清算所應當為其開立持有證明。
可以說,相比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大額存單可通過電子銀行渠道銷售能給到投資者更多便利,同時期限上有更多選擇。
吸引力大嗎?
對儲戶來說,大額存單有沒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利率水平決定的。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布《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發行利率以市場化方式確定,固定利率存單采用票面年化收益率的形式計息,浮動利率存單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浮動利率基準計息。這一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約束被認為是大額存單意義所在。但考慮到初期限制在9家銀行內發行,所以短期對銀行負債成本沖擊可能并不大。大額存單的利率水平可能比較接近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但相比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可能較低。而相較于理財產品,大額存單似乎遜色很多。“發行之前,我們有比較高端的客戶來咨詢過,他們以為收益可能會挺高,但是一聽利率,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工行北京支行的個人客戶經理劉磊有些無奈。
不過,劉磊也表示,大額存單主要還是適用于十分保守穩健的客戶。“雖然這樣的客戶比較少,但還是有的,出于風險上的考慮不愿意買理財產品。而且,30萬元的門檻,還是偏中高端的客戶多一些。”
中信銀行官網顯示,截至6月15日17時,個人和單位大額存單共計銷售50.62億元。首批個人大額存單已成功銷售3.69億元;首批單位大額存單已成功銷售46.93億元,其中一年期單位大額存單10億元額度已全部售罄。
而6月15日全天,興業銀行的1個月和3個月的大額存單,總發行規模就達到了68.01億,接近70億的發行規模。“這個還是很受市場歡迎的。”興業銀行一位公關人員稱。
“但從目前起始點來看,大額存單對于企業來講,只是一個投資工具。”深圳諾輝嶺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董博欣認為,“在有了一定存量之后,大額存單如果可以轉讓,對企業來說,才是一個融資工具。”
利率市場化的催化劑
大額存單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商業銀行為應對利率管制環境下存款脫媒進行的產品創新。美國的大額存單實行市場化利率,兼具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等特點,推出之后就獲得巨大成功。自1961年2月花旗銀行發行第一張大額存單至1967年末,美國大額存單發行額達到185億美元,超過大宗商業票據發行額。到1982年底,達到2100億美元,占定期存款比例也達到25%左右的階段性高點。之后,隨著美聯儲加快利率管制放松的進程,大額存單的利率優勢逐漸消失,其發行增速也趨于穩定下來。截至2014年末,美國銀行業發行大額存單余額為1.97萬億美元,在存款資金中占比為15.82%,在銀行負債中占比為11.32%。從發達國家經驗看,大額存單的最顯著特征是存款定價的市場化,屬于對大額存款資金利率市場化的先行先試,是普通存款利率由管制到市場化的過渡產品。
在我國,大額存單也并不陌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就有了大額存單。不過,限于當時金融市場環境,大額存單利率并非市場定價,充其量只是利率稍高于定期存款的投資工具,與利率市場化意義上的大額存單仍有較大區別。此后,國內大額存單產品因宏觀環境、市場建設等方面原因而終止。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直到2013年同業存單試點的推出,中國市場才有了真正意義上大額存單。
多位業內人士稱,大額存單實際上是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算是利率市場化的初步嘗試,是實現存款利率完全市場化的重要過渡。”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改革的力度和進程遠超過他的想象,“過去十多年一直在說的事情,在這兩年一下子有了很大的推動。此次重啟大額存單,也正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選擇,為全面放開存款利率上限鋪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