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遠 艾復俊 何貴男
摘 要:在分子(原子)層面上對滑動摩擦力本質作了簡述,并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了影響摩擦力的各種因素,以期對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接觸面積;分子;摩擦因素;滑動摩擦力
中圖分類號:O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5.108
文章編號:2095-6835(2015)15-0108-02
滑動摩擦力的基本定義為:從宏觀的角度,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時,物體之間產生的阻礙這種運動的力;從微觀的角度,摩擦力實際上是互相接觸的物體接觸面上兩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
1 滑動摩擦力的本質
對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力——摩擦力,人們從很早就對其進行了研究,對于摩擦力的本質,存有不同的學說。
1.1 凹凸嚙合說
15—18世紀,科學家提出的一種關于摩擦本質的理論嚙合說認為,摩擦是因互相接觸物體的表面粗糙不平而產生的。兩個物體接觸擠壓時,接觸面上的凹凸部分會相互嚙合。如果一個物體沿接觸面滑動,兩個接觸面的凸起部分會相碰撞,產生斷裂、磨損,進而形成對運動的阻礙。
1.2 黏附說
黏附說是繼凹凸嚙合說之后的一種關于摩擦本質的理論。最早由英國學者德薩左利厄斯于1734年提出,他認為兩個表面拋得很光的金屬之間的摩擦力會增大,可用兩個物體表面充分接觸時分子引力增大解釋摩擦力。
自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和技術的發展,對摩擦理論的研究進一步深入。20世紀中期,誕生了新的摩擦黏附論。新的摩擦黏附論認為,無論多么光滑的兩個接觸面,從原子的尺度看仍舊是粗糙的,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發現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好像布滿高峰和山谷,就算經過車床加工的金屬表面,峰高也可達5 μm。雖然經過仔細打磨,峰高可減小至0.1 μm,但對于原子尺度而言,其仍然是很大的。當兩個物體的表面相互接觸時,實際上只有表面上凸起的區域是相互接觸的,這些區域的分子(原子)非常接近,分子(原子)間存在非常強的相互作用力。當兩個接觸點發生相對滑動時,勢必要剪切、破壞原先所有的接觸點,使凸起部分發生斷裂,進而對物體的運動造成阻礙,便產生了摩擦力。接觸點以外的區域中,分子(原子)間的間距較大,相互作用力很弱,與實際接觸區域相比可忽略不計。
2 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的關系
中學物理教材中給出的滑動正壓力摩擦力公式為:
式(1)中:N為接觸面法向正壓力;μ為動摩擦因數。
由式(1)可見,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而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無關。實際上,“接觸面積”是表觀上的接觸面積,并非實際接觸面積。兩物體表面接觸時,實際的接觸面積遠小于表觀上的,一般只有表觀上的10-5~10-1.如果實際接觸面積增加,發生分子間作用的分子數也在增加,則滑動摩擦力也會相應增加。壓力的增加會使實際接觸面積增加,導致滑動摩擦力增加。
而如果壓力不變,對于一定的物體而言,即使表現接觸面積發生變化,實際的接觸面積也不會改變。因此,宏觀上表現為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
3 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動摩擦因數μ實際上是一個簡化的物理量,其與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對于粗糙的表面,接觸面的凹與凸部分交錯契合會使μ增大;但對于光滑表面,由于實際接觸面積與接觸點間的黏結強度提高,μ也會增大,出現“冷焊”現象。比如,在制作光學器件時,往往將兩塊光學鏡片的接觸面間打磨得非常光滑,使之直接接觸形成一個整體,在光學工藝上被稱作“光膠”,實際上不存在任何膠,只是利用了接觸面間的光潔度。
3.1 材料性質對動摩擦因數的影響
分子或原子結構相近的材料互溶性較大,易發生黏著,導致動摩擦因數增大;而分子或原子結構差別大的材料互溶性小,不易發生黏著,則動摩擦因數一般比較小。比如,鋼鐵與鋼鐵、木材與木材相接觸的動摩擦因數會大于鋼鐵與木材。
3.2 溫度對動摩擦因數的影響
對于大多數金屬材料之間的摩擦而言,動摩擦因數隨溫度升高而降低,極少數(比如金與金)會隨溫度升高而升高;對于溫度不敏感的材料(石墨),動摩擦因數幾乎與溫度無關。同時,對于物體的相對運動速度引起溫度的變化,也會使動摩擦因數發生改變。
4 干摩擦力與濕摩擦力
固體與氣體、固體與液體之間的摩擦統稱為濕摩擦,固體與固體之間的摩擦稱為干摩擦。濕摩擦力是因接觸面間的薄黏性流體剪斷產生的,其摩擦系數遠小于干摩擦,因此,濕摩擦力小于干摩擦力。
在固體接觸面間涂上一層潤滑油,可將干摩擦變為濕摩擦,從而減小摩擦力。比如,穿上滑冰鞋在冰面上滑行時,冰刀會使冰瞬間化為水,即使干摩擦變為半濕摩擦。如果穿冰鞋在地板上溜滑,即使地面像冰面一樣光滑,但由于干摩擦無法變為濕摩擦,冰刀依然滑動不起來。
5 接觸時間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
實驗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兩物體表面接觸的時間越長,滑動摩擦力越大。產生這種現象的機理有3個方面。
5.1 接觸時間對凹凸搭合的影響
在一定的限度內,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物體相互接觸的兩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部分相互搭合、相嵌的配對數目會增多,使表面間發生相互作用的分子數目增多,凹、凸彼此契合得更加緊密,如果要發生相對運動,則需要的剪切力就越強。
5.2 接觸時間對表面形變的影響
在一定的限度內,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相接觸的兩物體表面的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越劇烈。對于彈性形變,表面上凹陷的部分會更加下陷,導致發生相對滑動時,表面上的凸起部分需要爬升的高度增加,使滑動摩擦力增大;對于塑性形變,接觸表面上的凸起部分在巨大的壓強下會破損、斷裂,使互壓的高峰彼此契合得更加緊密、牢固,進而使實際接觸面積增大,有效相吸的分子數變多、分子吸引力變大。
5.3 接觸時間對分子對移的影響
在一定的限度內,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在相接觸的物體表面上,由于接觸點間分子的強相互作用,發生相互相轉移的分子數增多,“冷焊”現象更加明顯。相對滑移的運動動能轉化為對移分子的熱振動能越多,能量損耗得越大,進而表現為摩擦阻力增大。
參考文獻
[1]溫詩鑄,黃平.摩擦力學原理[M].第三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北京大學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普通物理學(力學部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