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形世
(陜西省煤田地質局一三九隊,陜西 渭南 714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煤礦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迅速的發展,對能源的利用量逐漸的增多,煤炭是主要的資源之一,近年來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對煤礦生產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礦山地質構造等的影響,煤層穩定性會受到影響,煤田的復雜性等級與地質構造的發育情況具有直接的關系。
對煤層復雜程度造成影響的因素很多,主要分為安全類以及幾何類兩種,其中幾何類因素往往不可控制,而安全類因素可以控制。這兩種因素中,幾何類因素對煤層復雜程度的影響占據主要地位。
安全類因素主要包括水文地質、煤礦瓦斯爆炸、地質力學環境、煤層自燃性、煤層硬度等等。而幾何類因素包括煤層厚度的變化、地質構造發育情況、煤層頂板形狀、煤層埋深深度、巖漿侵入、巖溶塌陷等。可以看出來幾何類因素都屬于地質因素,可見地質構造對煤田復雜性具有很大的影響,對煤炭的勘探以及開采造成影響。
根據地質構造對煤田影響程度的大小,以及斷層、褶皺等發育情況,可以將煤田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分為四個等級,即簡單構造、一般構造、較復雜構造以及極其復雜構造。
煤田簡單地質構造,主要的特點包括:(1)在煤田的探測區,斷層現象很少發現,并且煤層在傾向以及走向上產狀沒有明顯變化,受到巖漿巖影響較小;(2)煤田勘探區煤層傾角小,甚至趨于水平傾角,沒有大面積煤層起伏現象;(3)煤層中具有少量的單斜結構;(4)勘探區具有少量方向一致的背斜、褶皺以及向斜構造。
煤田一般地質構造,主要特點包括:(1)在煤田勘探區,煤層中具有少量的斷層發育,并且在傾向以及走向上產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并且煤層局部受到火成巖的影響。(2)煤田主要煤層具有一定的傾角,但傾角極為平緩,在傾向與走向上有少量斷層發育情況,并且有一定的褶皺發育。(3)在煤田勘探區中,有一些簡單的向斜、背斜、褶皺構造,并偶爾伴有斷層發育,小范圍還存在褶皺,甚至會發生局部底層倒轉;(4)煤田勘探區發育有倒轉的背斜、單斜構造或者傾角較大的傾斜構造,并且在簡單褶皺附近常常伴有少量的小斷層。
煤田較復雜構造,其主要特點包括:(1)在煤田勘探區,具有明顯的斷層存在,并且在傾向以及走向上產狀具有較大的變化,受到火成巖的影響也較為嚴重。(2)在勘探區,由于受到多個斷層構造影響,所以產生了明顯的斷塊構造。(3)在煤田中背斜、向斜、單斜構造中有次一級斷層以及褶皺發育,并形成大量的復向斜以及復背斜,而且有少量的大斷層伴隨。(4)煤田極其復雜構造,主要特點包括:(1)在煤田勘探區發育有明顯的大斷層,并且煤層中的產狀變化較大,并且變化無明確的規律,同時受到巖漿巖的影響也非常嚴重。(2)煤層中的斷層分布較為密集,并且有復雜而又緊密的褶皺出現;(3)煤田中斷層及其發育,并且巖漿巖對其具有嚴重的破壞性。
如果按照煤層結構、煤層厚度、產狀變化以及可采狀態,能夠將煤田中的煤層穩定程度分為穩定煤層、較穩定煤層、不穩定煤層以及幾部穩定煤層。
一般情況下,都用斷層落差來對斷層規模進行評價,但斷層落差并不是研究斷層對煤層復雜性的唯一指標。即使在斷層落差相同的情況下,由于斷層傾角緩急程度不同,煤層被破壞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研究斷層對煤層復雜性影響過程中,除了參照斷層落差以外,還需要根據斷層傾角、煤層傾角、煤層厚度、采煤方式等等具體情況。就拿煤層厚度來說,煤層厚度較大的情況下,同樣的斷層落差對其的破壞較小,而對薄煤層的影響較大;再如分別用綜采方式以及炮采方式采煤,炮采對煤層復雜性的影響性小,而綜采對煤層復雜性的影響較大。
一般來說,褶皺構造的等級很難劃分,在煤田中,褶皺對煤層具有一定的影響,會造成煤層沿傾向以及走向發生傾角角度變化。巖層間滑動是伴隨著斷裂、褶皺等發生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自然地質現象,甚至對整個開采區域都會造成影響,發生層間滑動會導致頂板破碎,引發離層脫落,并且這種現象很難控制。我國渭南地區西北地勢高、東南低,在中生代基巖所構成的古地形技術上,覆蓋新生代黃土層以及紅土,經流水切割以及土壤侵蝕而成。因此,這一地區的煤田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如神木煤礦、清河煤礦等在開采過程中,正是由于褶皺現象影響了開采面,增加了開采難度。
緊密的褶皺如果受到較大的擠壓力,就會產生大量的裂隙,所以緊密褶皺也是煤礦發生冒頂多發的區域。
我國是煤炭藏有量大國,煤礦事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大力發展起來,但每年煤礦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對煤田復雜性的有效研究,對煤礦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地質構造對煤田煤層的影響較大,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主要是由于礦山巖層應力分布不均或者應力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失衡,對煤層結構的穩定性造成破壞,并且影響煤層的發育,對煤炭開采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煤礦開產前,對其地質構造進行有效的勘探,并根據地質構造對煤田復雜性影響特點,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選用科學合理的開采方式,確保煤礦生產的安全性,促進我國煤礦事業健康發展。
[1]郭愛華,江勇.淺談煤田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及儲量的分類[J].地球,2012,26(04):124-125.
[2]薛喜成.象山煤礦中小型地質構造發育規律及其預測[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0,38(01):107-108.
[3]胡社榮,彭繼超,郝國強,王豪森,趙金斌,陳大野.大地構造理論和中國4次煤田預測與潛力評價[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2,40(21):2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