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寧(哈爾濱市標準化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農林技術
我國農業標準化若干問題的探討
高 寧
(哈爾濱市標準化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的農業已經逐漸向著外向型農業的方向發展,對外貿易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證農產品質量,使之符合國際市場的標準,推行農業標準化勢在必行。本文介紹了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的相關對策。
農業;標準化;問題;對策
當前在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不斷完善我國農業標準化體系,使之為我國農業貿易服務。
1.1 農業標準體系不夠健全。我國的農業標準化工作開展時間較晚,因此農業標準化體系不健全,質量認證規范化程度低,且標準化工作執行力度不夠,導致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嚴重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表現在農業標準制定周期長、農業標準偏低、修訂不及時等,不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1.2 農產品檢測不力。國際市場對于農產品的安全性極為重視,而另一方面我國的農產品安全問題卻一直持續存在,這主要是由于農民為提高產量而在種植過程中過量施用農藥、化肥等,導致農產品農藥、毒素殘留較多,大大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且對于國人的身體健康是個嚴重的威脅。然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國的農產品檢測體系卻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門對農產品各項指標的全程檢測力度不夠,而且管理和檢測手段較為落后。
1.3 農業標準實施不力。我國農業工作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眼光不夠長遠,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等意識較為薄弱,而政府對于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工作資金投入少,使得推廣力度不夠,再加上我國農村的信息較為閉塞,使得農業標準實施起來舉步維艱。
2.1 農業標準化的科學制定。農業標準化的制定是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基礎,鑒于我國的農業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的現實,在制定農業標準化過程中,應當在WTO的框架下,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外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經驗的國家既有的農業標準作為參考,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農業地域性特征,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等,提高我國農產品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能力,同時要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不斷修改和完善標準,提高其完整性和適用性。
2.2 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是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的技術支撐,發達國家歷來重視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在農業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對于農產品質量和安全能夠從源頭抓起,實行“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管理,這對于我國來說是個很好的借鑒。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以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構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還應當不斷完善農業標準化管理辦法,明確工作中各方的權責利,制定科學的監督實施細則,以加強對農業標準化管理的力度。
2.3 加大對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力度。為提高農業生產者對于農業標準化的認識程度,使農業標準化得以貫徹在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從而在源頭上達到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的目的,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業標準化宣傳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首先,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進行農業標準化知識的宣傳,使之在全國范圍內達到普及的目的,使農業標準化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農業部門應當指派專人到農業生產一線指導農業標準化的實施,通過舉辦大型講座、經驗交流會、開設課程等方式使農民切身體驗到實施標準化與提高農民收入之間的必然聯系。
2.4 建立完備的農業標準化信息網絡。當今的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海量的信息作為支撐,農業也是如此,在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過程中,及時而準確的信息能夠使農業生產者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動態消息,為標準化工作提供有用的參考,從而有利于及時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并有利于將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快速推廣應用。實際工作中,要按照省、市、縣、鄉鎮四個等級建立農業標準化信息網絡,并在縣級以上主管部門建立農業標準化數據庫,在各級網站上設置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信息平臺,增強生產與市場之間的互動,從而降低市場風險。
2.5 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我國幅員遼闊,農業生產地區較為分散,因此很難在所有地區同時開展標準化工作,因此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并以之作為一定區域內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模板,從而帶動這一地區的農業標準化工作,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在實際工作中可起到示范的作用,是農業生產者得以切身體會標準化工作帶來的成效,并促進其自覺執行農業標準化的重要途徑。標準化示范區建立之前,應當對本地區優勢農產品進行調查研究,根據國際上最先進的農業標準化對農產品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標準化管理,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并使示范區對周圍地區形成輻射覆蓋,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2.6 提高農產品檢測力度。作為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最后一道關卡,有關部門對于農產品的監測是確保流入市場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均可達到標準化工作要求的重要舉措。因此,應當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能力。首先,要根據國際先進的農業標準,不斷調整農產品檢測指標,加大對農藥、化肥等成分的檢測強度,嚴格控制超標行為,對于檢測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允許流入市場,為此,還要加大對市場流通產品的抽查力度,對于不符合標準化要求的產品和經銷商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公布。其次,為保證農產品檢測方法的科學性,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學習農產品檢測新方法,提高檢測人員的素質,并借助于國內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科研力量和先進的檢測設備,提高檢測速度和檢測準確度。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標準化的實施是突破國際市場技術壁壘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開展過程中還存在若干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我們要不斷汲取國際上其他國家在農業標準化工作中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并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相關措施,從而推動我國農業標準化進程。
[1]姚於康.淺析中國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現狀、關鍵控制點及對策[J].江蘇農業學報,2010,26(04):865-869.
[2]張德新.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路徑解讀[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03):128-130.
F303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