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上海灘》為例,從語言、結構、敘事的角度對其包含的文學張力做一個簡單概括的展現,使之呈現的人物形象和主題主旨更加立體和豐滿。
關鍵詞:語言;結構;敘事;張力
英美新批評理論家艾倫退特在《論詩的張力》一書中提出了“張力”這一概念,他認為:“詩的意義就是指它的張力,即我們在詩中所能發現的玩不外展和內包的整體?!雹?退特將這術語用于詩歌的批評中,隨后“張力”逐漸用于包括語言、結構、情節、角色在內的文學層面的研究,正如梵康納所說:“張力存在于詩歌節奏和散文節奏之間;節奏的形式和非形式之間;個別與一般之間;具體和抽象之間?!雹诒疚脑噺恼Z言、結構、敘事的角度展開對《新上海灘》的文學張力的解析,以揭開文本內部層次的審美意蘊。
一、語言張力:能指與所指的多重組合
文學是以語言為材料的藝術,文學語言超出日常語言,更有豐富的內涵。文學語言的張力存在于語言的能指與所指、形式與意義的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之間。
在《新上海灘》中,每個人的語言都和他們的個人身份十分符合,更和當時昏天黑地的大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在馮敬堯想把許文強和丁力招募為自己的手下來為自己做事時,丁力脫口而出地欲應允卻被許文強攔住,當事后丁力問及理由時,許文強淡淡地說:“聽命于人,就難免受制于人。阿力,你不懂。”寥寥幾個字,就說出了寄人籬下便就要承人恩惠的道理,也暗示了此后這二人不同的道路和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語言張力的初次展現。而方艷蕓同許文強一樣,受過良好地教育,有過激情的學生運動時代,最后卻淪為上海的第一交際花。在她的話里,總能聽出一種異常的滄桑和凄涼感。許文強初來上海屢屢遭挫,方艷蕓微笑著告訴他:“這就是上海灘?!碑敺狡G蕓和許文強去餐館吃飯有人出言侮辱方艷蕓,方艷蕓攔住欲為她出頭的許文強,頭也不抬地邊點菜邊說:“這就是上海灘,凡事要忍。不順心的事,更要忍。”后來方失去了馮敬堯的庇護,生活日漸走下坡路的時候,許文強說要送她回家,方又說了一句話;“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子。我在這里沒有家?!痹趧≈械姆狡G蕓始終是優雅的,舉止得當的,穿金戴銀,光彩照人。劇里并未展示方艷蕓轉變為交際花的過程,但從她的三言兩語上我們也可以想見時代加之于一個女子身上的悲劇,這是文本語言的魅力,也是語言張力之所在。
二、 結構張力:矛盾沖突的交織推進
敘事類作品中隨處充滿著矛盾,它是劇中存在的或隱或顯的相互抵觸的因素,文學張力在文學矛盾相互聯系又對立中得以張揚?!缎律虾分写嬖诙嗵幟埽扔酗@性的,又有隱性的。顯性的是作為幫會之首的馮敬堯與上海灘其他諸多勢力之間的矛盾,如老九和金胖子;金發碧眼的外國人杜邦和摩力士;與馮敬堯既有合作又有沖突的日本天龍會。最終以馮消滅了老九和金胖子來平衡第一對矛盾;日本九一八事變的侵華平衡了后兩對矛盾。隱性的如上海底層的勞動人民與馮的矛盾,與外國人的矛盾;許文強內部性格的矛盾,也體現為與丁力的矛盾,與馮的矛盾。最重要的是許文強內部性格的矛盾,他處于一個殘酷黑暗的大環境中,想潔身自好是不可能的,他為了生存所走的每一步都必然伴隨著鮮血犧牲和良知泯滅。而他又是一個悲天憫人、忠貞愛國的人,這一點是他和馮和丁的根本不同,是他中途準備離開上海的動機,也是導致他最終家破人亡、回滬復仇的悲劇內因。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矛盾,其中都包含著一種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組成的動態結構,這個結構由劇中的矛盾來推動,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產生重大的結構張力。
三、敘事張力:節奏和時空的自由轉換
米歇爾布托認為,小說是敘述的實驗室。敘述者通過對敘述節奏、敘述時空的把握,是小說體現特有的敘事張力。
在《新上海灘》中,劇情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其節奏的前松后緊,前慢后快,松緊快慢之間里流淌著極大的張力。劇的開頭是許文強初來乍到,準備在上海過平靜安穩的生活;而馮敬堯此時是在上海雄踞多年的老大,掌握大多數人的生殺大權,這就是開頭。中間的過程是許文強怎樣經歷內心的反復掙扎在上海幾度沉浮,而馮敬堯又是怎樣的老奸巨猾,在眾多的矛盾牽制中游刃有余,漁翁得利。這個過程占用了劇情的絕大部分篇幅,當然這時的敘事節奏已經一步步的暗地加快,許與馮的幾次矛盾都由兩方的適度退讓而暫時解決,許與馮的幾次交鋒都因馮程程的存在而不了了之。這就為最后兩方矛盾的最終爆發買下了伏筆。而敘事者將全劇的最高潮放在后五集,讓所有的新仇舊恨一齊爆發,許重返上海,為報仇槍殺馮敬堯,而丁力為保護馮,本能拔槍擊斃許文強,馮程程最終遠走他鄉。這幾個人的矛盾最終得到了解決,看者懸了多時的心終于能在后五集沉重的放下。然而看者仍然會有劇情尚未結束的錯覺。因為這一切發生的太快,于是又禁不住再次回味整個劇情,延長關注時間,體會敘事節奏,在意識到這個結局是出人意料但又是情理之中后,深深嘆服于這種敘事節奏的快慢轉換所帶來的張力美。
敘事的張力也在敘事的時空選擇上得以體現。正如在《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將哥倫比亞農村百年的孤獨濃縮在馬孔多鎮布恩迪亞家族身上一樣,《新上海灘》則將30年代中國社會風雨飄搖、千瘡百孔的黑暗混亂濃縮于上海這一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土地上。這種時空上的巨大差異體現的是敘事時空的張力。沒有了馮敬堯和許文強的上海灘會是怎樣?又是新的一輪“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生死搏殺還是“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歷史永恒,這將是留給看者的一個永遠津津有味的謎團。
參考文獻:
[1]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117頁
[2]梵·康納《張力與詩的結構》,載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見上,109頁
作者簡介:何丹(1989—),女,漢族,河南安陽人?,F為西藏民族學院文學院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