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過去的2014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發展逐漸放緩,而隨著IoT(Internet of Things)領域的研究的不斷推進,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車等被認為是新服務生態鏈的重要入口,其中運動手環和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已經進入大眾視野。但是經過一年左右的市場考核,“有趣無用”卻是用戶對智能手表的主要評價。本文將以深入訪談和日志調查的形式對用戶使用智能手表的基礎形態進行深入分析。我們通過8位參與者使用智能手表的真實情況,用情境信息分類的方法提取用戶使用模型,希望能夠探索出設計智能手表的關鍵要素,并為其服務框架提供有依據的參考。
關鍵詞: 情境信息分類;日志調查法;智能手表;設計思維;用戶行為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1.1 背景
現代科技的發展總是超乎人們的想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服務業被重新洗牌,智能設備可穿戴概念作為新服務的重要入口在近年得到很大的發展。之前轟轟烈烈的“Google Glass”推出后飽受非議,但不影響2014年被稱為“可穿戴元年”。各種各樣的可穿戴設備如雨后春筍進入大眾視野,其中智能手表作為先頭軍頻頻亮相,被稱為有可能成為繼手機后最大的技術革命,也成為2014年智能市場最炙熱的話題。雖然市面上已經有很多產品,如 Samsung Gear、Moto 360、Pebble等, 但是用戶對智能手表依然認知不足,大多數處于懷疑和觀望的狀態。智能手表是一款智能可穿戴設備,它所提供的服務體驗和交互方式要自然的融入日常生活。它同時擁有手表和移動設備的屬性,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手機附屬品,需要擁有自己特有“身份(Identity)”。如何設計智能手表才可以體現它的價值;如何讓更多的人接受并且使用,是本文將要討論的問題。本文對使用智能手表的用戶進行了一周的調查,用深入訪談和日志收集的方式觀察并分析其使用形態,得出用戶的使用模型,為智能手表設計方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2 智能手表現狀
現階段智能手表作為可穿戴設備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基于移動操作系統,同時具有獨立通話和上網功能。另外一種智能手表基于實時操作系統,不具備獨立移動網絡模塊,必須與其他智能設備連接使用,可以接收智能手機實時推送,控制智能手機的某些功能。健康指標檢測服務是現在所有智能手表的標準配置,利用藍牙功能與其他智能設備進行同步和分析。
2 用戶行為研究框架
本文是基于日志調查法展開的研究,對設備使用日志的分析和挖掘有多個層面,每個層面又有多種不同的分析方法。根據現有研究文獻,筆者將其進行歸納和整理后得到以下要素。
用戶行為主要受到使用情境的影響,我們將其分為兩個層級,分別為用戶屬性和環境屬性。用戶屬性包含了個人屬性和任務,環境屬性包含了使用時間和地點。通過這些單項指標設計日志格式并且收集數據,將收集到的數據從用戶級和行為級的角度進行深度分析,最終再結合設備演化和對比,比如與傳統手表和智能手機的演化和使用行為進行縱向對比。
(1)個人屬性:用戶個體特征信息。年齡,性別,職業不同會影響到智能設備的使用習慣。
(2)任務:用戶完成當前任務有影響的設備與服務的描述,包括設備狀態和程序狀態。
(3)時間:用戶在一天內和一周內的使用設備的時間分部。
(4)地點:收集用戶使用設備的方位,包括室內,室外,移動中,乘坐交通工具等。
(5)用戶級:以不同單個用戶為統計單位進行的響應分析。
(6)行為級:觀察用戶對設備的操作情況,對設備“不同的操作”作為分類依據。
(7)演化分析:智能移動設備的交互發展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每一次“進化”都會對用戶使用習慣產生影響。
(8)對比分析:每種設備都是一個平臺,各個平臺都有響應的關聯,從而成為一個交叉服務生態鏈。通過與智能手機,平板以及傳統手表的交互,服務等維度進行對比,找到合適智能手表的設計要素和方法。
3 智能手表用戶使用行為調查
本論文為定性研究,研究方法為深入訪談和日志調查。深訪可以全面且詳細的了解參與者對智能設備的使用態度和動機。日志調查可以真實準確的反映出一個人的日常行為習慣,從參與者每天身處的各種情境中了解他們智能手表的基本使用形態。
3.1 參與者
參與者需要同時佩戴傳統手表和使用智能手機(Android OS 4.3以上)。我們尋找到八位符合條件的人,四男四女,年齡分布為20-32歲,平均年齡26.3歲。職業有學生,老師,導游,公司職員等,由于職業的不同,生活習慣也會有區別,所以手機和手表等智能設備的使用形態會有差別。
3.2 基本設備
Moto360智能手表是2014年Google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手表,屬于本文之前提到的以通知中心為核心服務的產品。我們讓參與者直接使用,觀察他們如何使用是獲取使用形態的重要方法。(Moto360智能手表由我們提供)。
3.3 日志設計
我們用Google Docs和Google Sheet準備實驗要求和日志格式并共享給參與者們,要求他們將每天智能手表的使用情況記錄在上面。設計日志的時,根據前文的研究框架,包括使用時間,使用地點,進行的任務以及如何使用,最后還需要描述使用感受并做評價,用于了解使用動機和所使用功能對他們的影響。同時,在每條記錄后會附加評價,從1分到5分(1分-完全不滿意,2分-不太滿意,3分-一般,4分-滿意,5分-非常滿意),便于了解參與者的主觀感受。
為了得到盡量準確的數據,我們要求參與者們每天進行兩次記錄,一次在中午,記錄上午階段,第二次記錄下午到晚上的活動。我們會每天查看記錄的情況,并通過短信或者留言的方式對參與者進行提醒或者指導。每位志愿者的調查周期為一周,在日志調查前會我們先對每一位參與者進行一次深訪,用于了解調查對象的使用智能設備的基本狀況。用戶完成一周的記錄后,我們會進行第二次深訪,用于了解使用后的回饋。
4 數據分析
對于以通知中心為服務核心的智能手表,手機的使用形態對其有直接影響。首先通過前期的深訪,我們將用戶使用手機的類型進行分類。由于個人屬性的不同,所以手機對于個人的角色也不同。在使用智能手表的一周內,我們一共收集了285條日志,平均每人40條。按照主觀使用感受進行評分平均分是3.5分 (最高4.1,最低3.0),總體使用感受高于“一般”。在整個記錄過程中,我們并沒有給參與者們設置任務,希望能夠得到自然使用數據。
4.1 使用情境分析
4.1.1 地點和時間
日志里,在使用的前兩天,他們對電量的擔心相對比較多,后來有所減少。在深訪中,所有參與者都表示平時使用傳統手表時,“回到家會自然脫下手表,并且放在一個易發現的地方”。這是一個自然習慣,平均每天有8~12h時間手表是處于閑置狀態,所以我們認為“拿下手表,放在哪里”,可見手表閑置時間的放置是一個設計要素。從使用時間上來看,周末的使用頻率明顯低于工作日,周末的大部分時間參與者們都在家中休息,屬于放松狀態,幾乎不會佩戴手表。
4.1.2 任務和行為
接收“通知”是參與者們提到最多的選項,占了總記錄的34%。可穿戴設備更加貼近用戶,可以彌補手機服務觸及困難的領域,利用貼合皮膚的特點,可以提高信息接收效率,防止漏接信息。有29%的記錄表示,手機不在視線范圍內也可以查看信息,因為它被戴在手腕上,比手機提醒更直接。如有信息推送到手表上,只需要眼睛一撇即可知道,如不需要及時回復,可暫時無視,省時省力。
顯示時間是手表的第一屬性, “看時間”這項占了日志總數的27.3%。參與者們都表示,手腕翻轉屏幕亮起,自然且沒有異質感。大部分傳統手表的電池都可以消耗2年以上,而智能手表作為電子設備電力續航一般可維持在1天,有18.9%的記錄提到了電量管理,而因為電量不足而引起的問題只占了5%。我們了解到,參與者們結束一天的活動后,回到家中,習慣性的將手表脫下并放在充電座上,解決了前文提到的手表閑置時放置問題,快速充電這個設定也令他們很滿意,一般60分鐘內充滿。在佩戴感方面,總體感覺佩戴舒適,但女性參與者普遍手腕較細,表示戴著顯得突兀,裝飾性弱,其中還提到了款式不可選,手表造型科技感較強等外觀問題。
智能手表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語音為主要輸入模式。關聯到語音輸入的只有8條(2.8%),他們表示在戶外使用對著一塊手表說話自己感覺很不便,會引起周圍人的誤解。而且,他們覺得如果說出聲音被別人聽見,好似隱私被公開,感覺很為難。手機聯動的需求并未特顯出,只占了總體記錄的4.5%,主要用于當手機的“遙控器”,控制音樂,移除信息推送等。他們希望可以有更豐富的聯動服務,提高手表的實用性。運動檢測是現在大部分可穿戴設備的必備功能,通過加速器傳感器等元件檢測身體機能,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只有2.1%的日志提到了運動檢測。我們分析了原因,首先由于個體差異,手表的記錄數據不準確,只能了解大概;第二,功能同質化,手機也可以提供同樣的功能。第三,沒有其他附加服務,如社交,健康資訊等。在用戶眼中只是單純數據,沒有意義。
4.1.3 演化和對比分析
首先來看手表的演化。在鐘表的誕生之初,座鐘的主要用途是天文觀測,隨后的地理躍遷促成了航海鐘的發明,火車的定點發車促成了便攜化的懷表。而手表的發明源于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將體型大的鐘變得方便攜帶,方便人知道時間。后來隨著手表文化的發展,人們希望通過千變萬化的表殼造型,形形式式的表盤設計,來拓展表的功能范圍,增加手表的藝術品位,使其成為一種能體現個性,體現身份的新潮飾品。計時、飾品、地位象征等作用,使得手表超越了其本身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大眾主要使用的智能設備有個人電腦(PC),平板電腦(Tablet PC),智能手機(Mobile Phone)三種。每種設備的特點和定位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所提供的交互和信息獲取方式都有區別。PC端提供多種維度的交互方式,且顯示尺寸最大,用戶可以長時間瀏覽大篇幅信息和進行多樣化的任務操作,所以在PC端的交互方式屬于“慢交互”;智能平板和智能手機移動性強,再加上“always on”的特點,用戶使用頻度和使用時間更碎片化,屬于“快交互”,適合快速接收和發出信息。而智能手表又不同,具有可穿戴屬性和極小的顯示屏,獲取信息需要簡潔和快速,“簡交互”才可以更好體現其特點。
從以上三種智能設備的交互體驗比較來看,針對便攜性不同的設備設計其交互方式需要從設備本身出發。如提升便攜性的同時總會犧牲一些體驗度,比如智能手表貼合手腕,使用時幾乎不離手,移動性高于智能手機,但由于顯示尺寸的差異,智能手機上的交互方式不可以硬搬到手表上,比如放大縮小這種基本操作在1.5寸的屏幕上會較困難,閱讀信息的體驗也需要根據手表的特性進行優化。
結論
在進行產品開發時,我們往往會圍繞用戶為中心進行設計。結合我們的觀察和實際產出的日志數據里可以總結出一下智能手表的設計要素。
(1)佩戴性(Wearability),即手表重量,材質,佩戴舒適度。因為以人體環境需要良好的物理支撐,即符合人體工程學,更加自然的攜帶方式,才會讓減少手表和佩戴者的距離。
(2)社會性(Sociality),符合當下時代,觀點和文化。如果造型過于科技或者超出用戶的認知范圍,或者不能被社會體系接受(比如Google Glass引起了很多爭議),外觀要被大眾接收,讓看的人和用的人都覺得看的舒服,不會成為異類。總的來說就是,讓設備融入我們,而不是讓我們去融入設備。
(3)安全性(Security),大數據時代,一臺設備就可以包含一個用戶的所有隱私,提高安全性,即提高用戶的使用信心。
(4)視覺性(Visibility),良好的視覺體驗,可以影響用戶對設備的使用,特別是在極小屏幕下,合理的信息架構和視覺隱喻可以提高信息接收效率。
(5)高移動(遷移)性 (High Mobility), 在任何場景下都可以不離身,和身體高度貼合,比其他移動設備更加具有遷移性。
(6)連續性(Continuity),數據的產生是由于人的行為造成的,所以是否連續而準確的收集數據,對用戶的會有影響。
現在已經過了功能為王的時代,做產品就是做情境。在合適的場景使用合適的功能,出門提醒天氣,交通狀況,乘坐交通時推送新聞,工作時日程提醒,快速查看信息等。功能和情境結合的越好,體驗才越好。
便攜性和體驗度不可兼得。智能手表有比智能手機的更高的攜帶能力,但是在設計其服務時要掌握好產品體驗度和便攜性之間的平衡,提高便攜性的同時會犧牲一些體驗度。用合適的產品做合適的工作。
結語
在本論文,我們對八位使用智能手表的用戶進行了每人為期一周的日志調查。通過深訪和記錄,了解了這些參與者智能手表的使用形態。運用情境分類和局部經驗歸納擴展的思路去分析,發現了設計智能手表的關鍵要素。我們希望此結論可以為智能手表的設計提供參考,同時也可以為其他的產品提供合理的設計思路。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探討智能手表的交互方式。
在可以預測的2015年隨Apple Watch的上市,我們期待這股浪潮會強勢來襲。智能手表會走進大眾的生活,并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腦組成新的智能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Anjeli Singh,Sareeka Malhorta “A Researchers Guide to Running Diary Studies” APCHI 13, 2013, 296-300.
[2]王繼民,李雷明子,鄭玉鳳.基于日志挖掘的移動搜索用戶行為研究綜述[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4,37(03):134-139.
[3] ZIMMERMANN, A., LORENZ, A., AND OPPERMANN, R. 2007.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context.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Modeling and using Context (CONTEXT07), Springer Press, 558-571.
[4] LEE I,KIM J. Use contexts for the mobile internet: a longitu- dinal study monitoring actual use of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5,18 ( 3) : 269-292.
作者簡介:朱子健(1987.09-),男(漢),韓國國民大學科技研究院交互設計專業,碩士在讀,主要研究領域服務設計,用戶體驗,交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