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
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一波三折,眾人紛紛討論到底誰有錯、誰錯得更多。事實上,他們都是一路人,都中了“侵略性駕駛”的毒。

“侵略性駕駛”一族
所謂“侵略性駕駛”,又叫作“攻擊性駕駛”,指的是危害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駕車方式,比如蛇形換道、橫沖直撞、大聲鳴笛等。綜合國內外關于“侵略性駕駛”的分析,“侵略性駕駛”如其名,具有蓄意的成分,而不是單純的疏忽大意。
事件中的男女司機并不是對立面,在開車行為上都屬于“侵略性駕駛”一族,給本次事件的雙方找對立面很容易。比如,性別大戰——女司機不會開車、男司機開車火氣旺。拋掉性別因素,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亂變道女司機和一個用暴力“懲罰”前者的打人司機也是對立的。
太多人遭遇過不守規矩的司機,也碰到過粗暴沖動的司機,所以容易感同身受。事件剛剛爆出來時,人們第一時間都在譴責男司機,他下手實在太狠了?,F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司機激動易怒,事情未必到了真打人的地步,但是對著車輛、行人豎中指、揮舞拳頭也是常見的。不管司機、乘客還是路人,都遭遇過一點半點的“侵略性駕駛”行為。
多方原因引人“瘋狂”
痛打女司機事件一出,一個叫“路怒癥”的名詞也被頻繁提及,大概意思是“在交通堵塞情況下開車壓力與挫折所導致的憤怒情緒”。以此來說明為什么在路上,駕駛員會突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一秒變瘋子,而在事后又后悔不已。這個說法有道理,但是只是部分正確。
國外的許多研究都表明,“侵略性駕駛”是有復合原因的。這與其個人的性格特質有關,有些人開車時就要比常人容易發怒。當然,家庭培養也有很大的關系。有研究表明,假如從小就目睹自己父母的“侵略性駕駛”行為,那么孩子就容易有樣學樣。此外,生活滿足感低也容易誘發“侵略性駕駛”,這也和壓力有關,壓力大的人可能開車開得很危險。在性別方面,年輕男性比較傾向于“侵略性駕駛”……總之,人們通過分析,發現了許多和“侵略性駕駛”有關的因素,挫折、壓力、耳濡目染,不一而足。這也表明,人之所以會“侵略性駕駛”,原因在“車”外。
那么,有沒有中國人偏好的“侵略性駕駛”誘因呢?研究者們找了160位司機來做測試,通過觀察長期在他們車內所裝監控的記錄結果發現:“駕駛人人格和其他車輛違法情況兩個因素對駕駛人攻擊性駕駛行為影響較大,起決定性作用?!北敬未蛉耸录闶沁@樣,男司機張某被女司機的車輛激怒了,從而表現出更加嚴重的“侵略”行為來。
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常在,也的確有一些人容易在公共場所暴怒,做出一些攻擊他人的事情,但同樣的不良情緒,人們發泄在車上比其他地方的概率要高得多。
在1995年的時候,學者Ellison等人做了個實驗,他們找來了敞篷車和吉普車,然后讓不同年齡、性別、背景的司機開車。在這些實驗者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安排了搗亂的工作人員,他們需要在路口綠燈亮的時候,故意反應慢,堵塞交通。工作人員記錄了各種情況下實驗者的反應,結果發現把敞篷車的頂完全打開時,人們按喇叭催促的反應時間要滯后,聲音長度也是最短的,換句話說,更“文明”。這證實了Ellison的一個假設,由于汽車是移動在公共場所的私密空間,私密性讓人充滿隨心所欲表達自我的可能,有些人很容易在私密空間里表現得肆無忌憚,心中的魔鬼盡情撒歡,而毫無規則意識,因為規則是屬于公共場所的。因此,要對付“侵略性駕駛”這種危害極大的行為,光呼吁是不夠的。
普及意識方可應對
不要開斗氣車、拒絕不文明駕駛、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這些語句人們聽得實在太多了。他們都和“侵略性駕駛”趨同,只是表達起來性質差別大?!扒致孕浴比齻€字表達了這些行為的惡意傾向,因此有必要明確禁止,而不文明詞匯則更多把“侵略性駕駛”歸結為一個文明現象,既然是這樣,自然是倡導性、建議性的措施居多。
先有了意識,不管是在法律體系、交通規則還是在知識科普上都可以作出很多努力來。比如,美國有法律體系和專門的科普手冊;加拿大時不時會像檢查酒駕一樣去查“侵略性駕駛”;而英國則在道路標識上下工夫,讓人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在一個私密的汽車空間里,更是在公共場所,需要對更多人的安全負責。
兩個“侵略性駕駛”愛好者碰到了一起,結果變成一場舉國討論的事件。借此機會,希望能夠讓“侵略性駕駛”這個概念得到普及。沒錯,汽車內部是私密空間,但它是在公共空間行駛著,不能攪擾他人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