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月
4月1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對外公布《關于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中國將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代碼、統一共享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建立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探索建立公民所有信息的一卡通制度。此舉旨在強化對守信者的鼓勵和對失信者的懲戒,加強社會信用管理,促進信息共享。
就《意見》內容來看,“公民所有信息”的提法史無前例,引起廣泛關注。但文件所指的,應該是社會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所必需的信息,而絕不包括與滿足公共需求無關卻可以進行商業交換的個人信息,更不可能包括關涉公民合法權益而公民本人不愿意透露的隱私信息;所謂“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里收錄的信息,如居民的身份、住址、親屬關系等,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職能所必需的依據和前提,“基礎”二字尤其需引起重視。完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并不代表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越細化越好,鑒于公共管理職能部門的需要,如何在盡職盡責收集公民信息和保護公民隱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政府相關部門亟待研究的課題。如把公民“所有”信息都當作公共管理的天然對象,任意擴大信息收集范圍、種類和途徑,勢必侵犯到公民的合法權益。
當今中國社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往日益活躍,社會服務、社會管理趨于精細化和制度化,公民需要證明自身身份、提供相關信息的場合越來越多。而現行分散、孤立的管理機制極大增加了公眾辦事的難度,也極大制約了諸多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并易產生重復管理、互相推諉等弊端。
據公開報道,北京市民陳先生一家三口要出國旅游,需要填寫緊急聯絡人,他便寫了母親的名字,結果被有關部門要求提供材料,證明“你媽是你媽!”對此,李克強總理在5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痛斥道:“簡直是天大的笑話!這些辦事機構到底是出于對老百姓負責的態度,還是在故意給老百姓設置障礙?”總理因此總結道,近兩年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必須看到,現有成果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不小距離,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2014年,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經調研得出結論,中國人一生常用的證件有103個,辦證需向不同的部門反復提交材料,僅身份證一項就要提交73次。廣東省外地戶籍人士劉女士前后到8個部門蓋了13個章,經16道手續,花了6個月時間,終于在產前1個月拿到準生證,不禁發出“在中國生個合法寶寶怎么這樣難”的感嘆!
公民辦證如此繁瑣,根源就在于行政管理部門的堡壘效應。某些相關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公民信息變成“孤島”,老百姓就陷入“人在證途”的怪圈。為此,打破行政管理壁壘、建立公民信息大數據庫、實現一卡“通”天下,刻不容緩。
“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已走入千家萬戶。有關政府管理部門應順應時代潮流,以公民信息一卡通為契機,從信息整合入手,構建全國一體聯動的公民信息資源庫,建立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高效便捷管理服務機制,實現管理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這樣才能治愈長久以來的“管理擾民”痼疾,實現公眾辦事和政府管理的“雙贏”。
當然,信息整合不僅僅是一個部門的事情。公安、政法、醫療、衛生、計生等諸多部門都牽涉其中,可以預計,信息整合帶來的現行社會治理體制的深化變革意義將更加深遠。借信息整合之機,推動政府部門和機構的融合,為簡政放權,建設服務型政府加油助力,是建立公民信息一卡通制度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