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5日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的,充分體現了著力強化敢于擔當、攻堅克難的用人導向,鼓勵廣大黨員干部勇挑重擔。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五次提到“三嚴三實”。在一定程度上,“三嚴三實”是各級領導干部的行為準則和職業規范,而改革促進派是在“三嚴三實”基礎上更進一步,指向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黨員干部。因此,在政治新常態下,要鼓勵黨員干部爭當改革促進派,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嚴三實”是基本職業修養
“三嚴”和“三實”各有側重,具有一定針對性。中國人民大學行政學系齊明山教授認為,“三嚴”是針對有些領導干部道德敗壞、亂用權力、放縱自己和親友等不良作風;而“三實”是針對有些領導干部做事情不講成本、假大空、說一套做一套等不良風氣。
齊明山教授說:“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做‘三嚴三實’的干部,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其實都要律己,嚴格地修身不是堅持道德本身嗎?嚴格地用權不是律己嗎?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其實就是做人要誠實,因此,‘三嚴三實’最終強調的就是律己和做人,如果不是一個有很好道德修養的人,怎么能做到嚴于律己呢?如果不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怎么才能做到謀事、創業、做人要實呢?”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學部副主任馬慶鈺教授認為,“三嚴三實”是作為一個人民公仆的基本職業修養,是領導干部應有的一種作風,是一種人品,也是一種官品。
馬慶鈺教授告訴《人民周刊》記者,“三嚴三實”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班子逐漸形成的,是一以貫之的。他說,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涉及全面深化改革,而“三嚴三實”與深化改革也帶有聯動性質。從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伊始提出“八項規定”,到國務院“約法三章”,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再到強有力的反腐敗,“三嚴三實”是整個系統工程中的一部分。
在政治新常態下,百姓需要什么樣的干部?國家行政學院邱霈恩教授認為:需要什么樣的干部本是有答案的,黨章和黨員領導干部選拔任用規定都有很明確的標準和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常態下,黨對干部提出了“三嚴三實”的新要求,還進一步明確了要重用改革促進派。顯然,黨在新時期特別需要能夠“三嚴三實”、促改革謀發展的干部。
邱霈恩教授說:“不嚴以修身而虛妄淺薄、不堪重用,不嚴以用權而權錢交易、違紀濫權,不嚴于律己而任性放縱、不講規矩,以及對人嚴而對己寬等都是作風不正、不符合新要求的表現。面對‘三實’要求,有的領導干部就是做不到,毛病不少; 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心不在謀事創業上,而在于謀權謀位爭名利,甚至在于拉幫結派搞團伙、相互吹捧相抬拉,提拔的不是一片同鄉就是一群親信和團伙內部人。這樣就必然造成許多嚴重后果,諸如關系庸俗、制度廢弛,應付糊弄、華而不實,內耗內斗、違法亂紀等等,就更別指望能團結一心、勇于擔當、顧全大局、公正正派了。而‘三嚴三實’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來的,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的。這應是新時期治黨治國一個關鍵的措施。只有在這里實現治理突破,才能推進其他一系列治理問題的解決?!?/p>
關鍵是如何做到“三嚴三實”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領導干部往往是不愿受約束的,愛?;ㄕ型鏅嘈g,自以為高明,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嚴、實上展開不正確的上下博弈。上面越是要求“三嚴三實”,他們就越是“三松三虛”。
邱霈恩教授分析稱:“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三嚴三實’變成全體黨員和領導干部的價值機制和行為習慣。目前最要做細的工作是,讓這些要求內化到干部的‘三觀’中,外現到干部的工作中?!?/p>
對此,齊明山教授說:“這些年來,領導干部假大空、不清不廉等問題都成風了,現在提出‘三嚴三實’,他們表面上不敢反對,但是消極對抗,因為牽涉到他們利益了,現在取消各種福利,領導干部都有些不適應。還有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陣風,這一陣風過去了,還是照舊。”
在齊明山教授看來,習李這一屆領導干部還是抓得比較緊的,不會是一陣風,就像過去“八項規定”、反腐敗等,很多人都錯認為那就是一陣風,過去了就沒事了,現在實踐證明并不是這么回事兒。
“三嚴三實”教育活動能否取得實效,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讓領導干部做到“三嚴三實”。齊明山教授說:“如果‘三嚴三實’落實了,就會出現一種景象,干部有比較好的修養,黨和政府機關有一個好的形象,與人民群眾取得密切聯系。這些年來,因為腐敗問題把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搞得很矛盾,所以老百姓不分對錯,只要有些黨政干部有錯,就會罵黨和政府,其實有些干部很冤枉。現在老百姓的認識就不一樣了,黨政機關的面目變化會非常大。這對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作用都非常大,對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包括社會良好風氣、經濟建設、文化發展等,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p>
馬慶鈺教授認為,要做到“三嚴三實”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領導干部要有一種覺悟意識,因為“三嚴三實”是從職業倫理上,提升領導干部隊伍水平。第二個層次是采取外在的一系列壓迫措施,包括“八項規定”、反腐敗等,這就上升到一種規范層面,這是在領導干部自身做不好的情況下,需要外在的力量進行約束。
然而,在馬慶鈺教授看來,要做到一個好的領導干部,一個讓廣大群眾滿意的領導干部,只靠自己和靠外部的規范性文件和規定,這是不夠的。他認為,第三層次就是需要做改革促進派。說到底還是建立對公共權力的約束制度,不僅包括一些反腐敗的舉措和制度措施,還包括選擇機制。
“選擇機制很重要,因為選擇本身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評價和監督工具,實際上,就是將黨內和黨外領導者的上位與下位交給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特別是關鍵崗位的一些領導,而不是普通公務員,需要有一個篩選機制,應當根據公意表達的法理,無論是推舉、協商、票決制度,在這方面都應該增加力度。”馬慶鈺教授說,“當然,我們的組織一直在為發展和完善選擇機制而努力,但這仍然是體制內部的一種選擇,而未來應加大廣大普通黨員和普通公眾的發言權,應該尊重且依法保護人民群眾的監督權。”
“三嚴三實”與反腐敗相得益彰
“三嚴三實”與反腐敗都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部分,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兩者也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一正一反,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齊明山教授說:“‘三嚴三實’就是反腐敗,因為做到‘三嚴三實’就不可能搞腐敗了,一方面是正面教育,一方面是反面教育,‘三嚴三實’是教育干部防腐反腐,而反腐案例就是反面教育,這是一個事情的兩方面,同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國家發展得更好。”
在馬慶鈺教授看來,反腐敗就是威懾和壓迫性的力量,現在的反腐敗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從制度上和機構設定上都不一樣,與之前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現在往香港廉政公署的做法上靠攏。
馬慶鈺教授向《人民周刊》記者稱:“香港廉政公署責任歸屬和內地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它才有力量,我們過去的紀檢部門都是前憂后慮,還是因為紀檢部門說了不算?,F在在體制上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包括對國家一些要害的國家機構和黨中央部委專設巡視組,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本身在那里就是產生一種力量,而不是擺設。同樣在有關紀檢部門相關的各種資源配置上,也解除了對所在機構的依賴和捆綁,廉政機構的獨立性大大增強,本身就是制度改革的一大進步?!?/p>
對于“三嚴三實”與反腐敗之間的相互關系,邱霈恩教授分析稱:國家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反腐敗是該系統工程中最大的重頭工程之一,是一系列治理組合拳的杠桿部分。此外,還有很多重要的治理舉措,其中按照“三嚴三實”來革弊樹新就特別重要,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性。兩者都是同樣重要的治理利器。
邱霈恩教授說:“‘三嚴三實’實質是一種教育,重在解決將品格打造到符合新時期黨對干部要求的問題。這不僅能提高干部的合格性,而且能有助于消除滋生腐敗的人性弱點和黨性修養不足等問題。所以兩者之間可謂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對治黨、對吏治、對干部隊伍建設都特別重要?!?/p>
如何爭當改革促進派
《人民周刊》記者注意到,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有改革促進派這樣類似的提法,這在當時有效地推動了黨內外改革力量的鞏固和壯大,為改革開放穩步推進奠定了干部基礎。在政治新常態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改革促進派,就是要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
當今中國處于中等發達國家陷阱中,在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等各方面都面臨著很多難題。齊明山教授認為:“面對這些難題,就必須有新思路,敢于攻堅克難,敢于改革。改革促進派必須是能夠嚴格遵守‘三嚴三實’的領導干部,比如說,改革不實事求是,就會假大空,就會空喊口號,如果不嚴于修身、嚴于用權、嚴于律己的話,就會借著改革的名義,牟取私利。因此,‘三嚴三實’的干部,就會更好地成為改革促進派。”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改革也會面臨諸多阻力,尤其是會涉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馬慶鈺教授認為,“我們所說的改革促進派,是從黨的先進性和與新一屆黨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堅決支持中央的改革部署,要敢于抵制權力者的不當用權,甚至敢于動既得利益者的骯臟奶酪,維護執政黨的領導,維護政府的權威,維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為此,改革促進派不僅自己要兌現‘三嚴三實’,而且更要勇于采取可能的改革措施,大刀闊斧,沖破阻力,讓公共權力的正義之光照亮每一個地方,照在每一個人身上。”
當前,黨中央鐵腕反腐,既打老虎,又拍蒼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馬慶鈺教授說:“確實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了,而且是動了一部分相當有地位的人的奶酪,這是一個盤根錯節的權勢群體。從這個角度上講,就不只是‘三嚴三實’的一般問題,而是根本性的問題,涉及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和生死存亡。在這個推進國家全面改革的關鍵時期,凡是有黨性的、有覺悟的、有擔當的領導者,一定要緊跟新一屆黨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做一個有所作為的改革促進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