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15年4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職業年金繳費標準、賬戶管理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規定。醞釀已久的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就此“塵埃落定”。
職業年金,為養老保險改革而生
職業年金在保險制度完善的西方國家可謂司空見慣,但在我國卻是“稀罕物”。事實上,我國此時推出職業年金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國際接軌”,而是改革所需。這項涉及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切身利益的舉措,被視為打破養老保險“雙軌制”的重要步驟。
雖然《辦法》剛剛出臺,但職業年金運作與試驗,卻早已在“計劃”之中。
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這意味著在我國施行了20年的養老金雙軌制退出歷史舞臺。在這個文件中,明確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當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
而在更早的2013年,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舉行的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養老金雙軌制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并將建立符合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職業年金制度。
養老保險是社會的“穩定器”。由于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長期存在雙軌制,由此引發了社會不同群體之間一些矛盾,影響到了經濟社會改革的大局,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并軌”并不難,在機關事業單位統一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即可實現。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樣會大幅降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后待遇,勢必引發新的矛盾。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介紹,養老保險并軌后,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人員都要參加養老保險,繳費標準和待遇發放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是一致的,這部分養老金的替代率(占在職工資的比重)不會超過60%,而改革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替代率普遍在70%~90%。
養老保險并軌改革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后收入不出現大幅下降。因此,在基本養老保險之外,需要新的政策補充。于是,作為配套方案,職業年金被納入政策“籃子”。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陳步雷介紹,通過綜合測算,個人繳費4%、單位繳費8%的職業年金可以滿足上述條件,與基本養老金一道成為養老體系的兩大支柱。
顯見,職業年金致力于為社會養老保險“并軌”改革減少阻力,是社會養老保險改革的關鍵一環。
職業年金,并非是“變相福利”
隨著職業年金制度在機關事業單位首先出臺,圍繞職業年金的一些疑問也浮出水面。對此,作為當事人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以及政策之外的廣大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都有話說。
由于職業年金目前只在機關事業單位強制推行,于是,一些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抱怨,“這不公平,為什么只有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有”,將職業年金看作是給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變相福利”。
依據《辦法》,職業年金所需費用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單位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4%,由單位代扣。由于“大頭”8%完全由財政負擔,個人只負責“小頭”4%。于是,有人認為職業年金不但沒有推動養老保險走向“并軌”,甚至又制造了新的“雙軌”。
對于這些抱怨,一些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卻也是滿肚子的委屈,“本就薪酬低,還要扣職業年金”。對近4000萬體制內人員來說,原來無需繳納養老保險,現在扣除4%的職業年金等于變相降低了薪酬,何況將來拿多少年金還是未知數。
事實的確如此,按照《辦法》,職業年金并非當即“兌現”,而是需要在一定條件下領取或繼承,否則不得從個人賬戶中提前提取資金。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多繳4%是否就等同于將享受更多福利?其實不然,一方面,這4%首先要從個人口袋中掏出,要拿到這筆錢還需等到退休,在通脹之下這未必是好事;另一方面,這4%實則為替代率買單,并非福利發放。
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建立職業年金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組成部分,主要針對編制內的人員。自收自支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基本就跟企業一樣,對他們來說,現有政策對企業年金不是強制性的,能不能享受改革福利還要看單位的財力。
正如學者所言,看待職業年金,需要走出認識“誤區”,我們不應用靜態視角看待職業年金,既無需對個人繳納工資的4%作為職業年金激辯是“吃虧”還是“賺到了”,也無需討論單位“繳納”8%是否導致公共財產損失。職業年金的設計初衷在于提高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防止機關事業單位員工退休后收入出現巨大落差。
期待職業年金成為一項普惠政策
此次《辦法》針對機關事業單位,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難免有些看法。殊不知,職業年金作為一項補充養老保險,在我國早以企業年金的形式在企業中推行,但政策落實不甚理想。
據有關數據,在中國當前龐大的企業職工群體當中,擁有企業年金的職工人數只占不到7%,且大多集中在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許多企業由于負擔重,自愿繳納企業年金的比例相當低。因此,對于更大數目的普通企業職工而言,企業年金著實是個“稀罕物”。
而在一些學者看來,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政策的落地,對企業年金制度的落實會形成一種“倒逼”機制,建立全覆蓋的職業年金制度是未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向。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褚福靈認為,國家會逐步出臺一些政策,鼓勵企業為職工繳納企業年金,“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起企業年金之后,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也會與機關事業單位的看齊”。
圍繞職業年金的激辯,折射出民眾對老有所養和養老公平的期盼。研究認為,有退休前工資收入的60%可以保證退休后生活水準不降,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3)》顯示,目前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為40%左右。年老體弱時可能面臨“銀發貧困”問題,讓許多人心里發慌。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雄舉例說,一些事業單位和機關的工作人員是高學歷,目前醫生和教師是事業單位的主要組成人員。假如一個人讀完博士已經30歲的話,他離退休只有30年。如果一個城鎮企業工作者16歲可以工作,同樣在60歲退休,繳44年的養老保險。他認為,如果不建立職業年金制度,那么上述兩個群體退休后,兩者領取的養老金差距會拉大。
實際上,上個世紀90年代,在改革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時,將養老金替代率設定為70%左右。楊立雄說,由于沒有其他支柱養老金做補充,退休人員感覺收入偏低。為此,中央政府連續10年提高城鎮職工養老金待遇。但這種調整措施只是權宜之計,并非治本之策。
楊立雄認為,如果沒有正常的調整機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在養老金并軌后將會感受到不公,從而造成整個社會成員對養老金制度的不滿。因此,并軌之后還需要設計一個更為科學的待遇調整機制,讓退休人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作為普通企業退休職工,其養老金主要分為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德國早在1889年就以立法形式確立了國家老年年金制度。德國目前的養老保險制度包括法定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和私人養老保險三部分,其中的企業養老保險部分等同于職業年金;英國養老制度由國家養老金計劃、職業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養老金計劃三個支柱構成,其中職業養老金參與者占英國全部人口的45%左右,已經成為英國養老金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大部分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于建設時間較短,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其中在養老保險結構方面,除基本養老金以外,還缺乏類似職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這樣的有效補充。從這個層面看,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政策的出臺對于積極推動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無疑有著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最需要改革的是要將社會福利法定化、制度化,讓并軌后的社會退休工資、社會福利更具公平性,讓多繳了4%的機關事業單位員工和暫時沒有職業年金的企業職工都看得到公平可能,而不是生活在缺乏認知和相互猜忌的“羨慕嫉妒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