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行之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成為社會問題。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智慧養老越來越受到關注,有人甚至認為,智慧養老是解決養老問題的切入口,成為未來養老發展的新方向。
雖然智慧養老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重視,但是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卻不少,比如打造怎樣的養老平臺、科技產品標準如何制定、誰來付費等問題,這也是智慧養老盡管關注度高,能夠成功運用的模式卻非常少的原因所在。
醫養融合該怎么融合
北京市隆福醫院早在2000年就入圍北京市首批4家老年病醫院名單,是北京市東城區唯一的老年病醫院。在2012年,就由政府牽頭,北京市隆福醫院與民辦匯晨養老機構展開合作,一直以來都在探索“醫養融合”模式。北京市隆福醫院院長盧艷麗說:“隆福醫院從2011年開始設立了客戶服務中心,為周邊養老院老人提供醫療健康管理服務,為居家老人提供入戶醫療服務。”
對于居家養老問題,盧艷麗院長表示:“我們在醫院附近選取一些試點,主要針對居家養老的人群,脈搏、心率、血壓、血糖都可以做到定期監測。”
全國醫療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老年健康服務業分會會長繆志華認為,試水“醫養融合”新模式,可以將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服務資源很好地釋放出來,為居家養老提供醫療技術支持和保障。原來碎片化、單一功能的托養服務轉變為全方位、鏈條式、多功能的“醫養融合”服務,也是當前破解我國居家養老問題切實可行的一種模式。
涉老平臺需有價值的服務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在2008年至2009年開始研究社區科技支撐的課題,2011年申請國家科技部養老方面的科技項目,其中居家養老是其重點研究的方向。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劉建兵教授表示,2014年北京市頒布了《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該條例所帶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養老思維模式的變革,“原來更多的是建養老院和養老地產等,當然這些都是必需的,但最為核心的問題是怎么讓服務進入家庭,比如說生活服務、專業服務等。”
服務進入家庭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怎么讓家庭接納智慧養老產品企業。在劉建兵教授看來,智慧養老產品企業一般很難進入社區,這需要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公共平臺。
目前,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正在做這樣一個平臺。劉建兵教授說:“這個平臺可以跟社區服務、社區工作結合起來,社區居家養老的核心就是社區發展。社區發展絕不是房子建設或其他設施建設,而是人的發展。涉老服務就是老年人需要的服務,是真正有價值的服務,而不是一個終端,也不是一個IT系統。”
對此,繆志華會長認為,老年健康服務業不但需要建立自身的發展平臺,而且需要提供有價值的老年服務。現在,老年健康服務業是朝陽產業,如何在平臺上注入有價值的服務,是所有涉老服務平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亟待國家出臺產品標準規范
對于智慧養老產品的標準問題,亟待國家相關部門去完善。盧艷麗院長表示:“目前智慧產品參數標準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二個是物價標準也沒有出臺,營利性醫院的物價是完全放開的,但是對公立醫院就沒有放開,在管理體系上存在著諸多改善的空間。還有一個是準入的標準,如果作為一個健康服務業的產品,那就需要納入食品藥品器械監管機制中,這個入門就比較高,目前還沒有一家能夠拿到這方面的準許。智慧養老產品沒有一個制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規范。”
遠程醫療在智慧養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邊連接醫療機構,一邊連接家庭。對于遠程醫療產品標準,北京藍衛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蘭峰認為,遠程醫療設備相對比較專業,所以提供的產品必須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這樣才能對醫生做治療具有參考價值,遠程醫療設備需要做到行業標準,在行業內應該是互聯互通的、開放的。醫療數據在行業內都能夠使用,才能促進行業的發展。
據劉建兵教授介紹,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所搭建的平臺,其實類似于淘寶平臺,老百姓為什么要訂這個呢?因為他們會替社區監管,建立一些街道獎懲的措施,如果沒有監管,市場就會亂掉,因此,要有一個監管的市場;第二是當平臺有規模以后,就要定好標準,只有通過準入標準后才能進來;第三個是服務標準,經過一些嚴格的流程和專業的評估,達到哪些指標之后才算合格。
劉建兵教授說:“IT廠商可以讓本地服務商用起來,用起來就會掙到錢,然后大家進行分成,相當于把本地服務和遠程服務做一個服務和商業模式的集成。”
付費問題成為“最后一公里”
所有產品研發都會碰到盈利模式問題,智慧養老產品也不例外。對于智慧養老產品來說,所有盈利模式的關鍵點就是如何解決付費問題。
誰來承擔智慧養老的費用?在盧艷麗院長看來,如果是異常就醫,就由醫保來承擔,在沒有異常的情況下,只是健康監測,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一是老人需要承擔一部分,尤其是那些生活條件好的,這應該是自費的;二是對于孤寡老人,包括一些低保的、低收入人群,這部分人群應由政府買單,因為這部分人群不可能是自己承擔,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一定要區別對待。
同時,盧艷麗院長希望政府引進一些基金會或慈善家,只要慈善捐助就能減免稅收,但是這個通路不是很通暢,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另外,由于醫保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問題,導致智慧養老阻塞在“最后一公里”。
對于付費問題,北京黃發百年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萬勇在經歷多種失敗之后,提供了另一種模式。他認為,付費問題一直困擾著智慧養老產品企業,因此,首先要把自己的產品做好,然后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主要是通過子女來為老人購買服務,這就解決了廠商很難進入社區的問題,同時解決了一直以來所存在的由誰來付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