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旻

實現“法治紀檢”的前提在于轉變過時的思維模式,在于力倡“法”和“紀”的精神,在于培養“法”和“紀”的思維。對于廣大黨員和國家公職人員來說,更要注意樹立和堅守“紀”在“法”前,“紀”嚴于“法”的政治定位,站在紀律的紅線外,行在規矩的底線內;對于紀檢監察機關來說,則要秉承管黨治黨、用紀律治黨的“原教旨”,堅決用紀律管住絕大多數黨員這片大“森林”,用法律嚴懲少數“爛樹”那些“瘟疫策源地”,真正通過常態化的監督執紀問責,牽牢不落實“主體責任”就沖著紀律說話這個牛鼻子,真正把紀律挺在法律前面,真正形成一套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真正做到依據黨內法規嚴格治黨。這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執政共產黨對待黨紀與國法關系的基本態度,也是紀檢機關踐行科學政績觀,深化“三轉”推進紀檢監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遵循。在實踐中,結合四中全會和中紀委五次全會精神,力倡七種思維:
一、全面從嚴治黨思維。所謂全面,就是管黨治黨要全方位、全覆蓋,每一名黨員、每一個黨組織都位列其中,都必須接受紀律的剛性約束;所謂從嚴治黨,就是要敢于直面腐敗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等復雜局面,堅持“遏制”的目標不動搖。
二、黨紀嚴于國法思維。國法是所有公民的行為底線,黨紀是對黨組織和黨員個人的剛性約束。相對國法而言,黨規黨紀體現了更高更嚴的精神。實踐中,黨員不能混同于普通群眾,不但要遵守國法,而且要遵守黨紀,其中要害是共產黨員必須把黨紀而不是國法作為言行紅線、底線。
三、法治思維。法大于紀,紀嚴于法。要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運用法律規范、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去思考、分析、研判、解決問題;自覺堅持實體正義與程序合法的統一;自覺注重嚴格依法依規、安全文明辦案,堅持以證據為本、以安全為要,敬畏法紀,接受監督,絕不能“任性”執紀查處和越權違規辦案,確保每起案件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四、問題導向思維。就是運用懷疑、批判、分析、實證的觀點,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就是定領域、定系統、定群體,對敲定的共性問題實行精準打擊,定點清除;就是對信訪反映集中、新興媒體聚焦集中、坊間議論集中的人和事科學研判,確定主攻,快速出擊。這種思維正是“公權力”不被濫用、“私權利”不容侵犯,在監督執紀問責中的典型思維。
五、量變思維。就是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一錘接一錘釘釘子,直至釘進木頭里的思維方式。特別是針對極易反復反彈的“四風”問題,注重抓常、抓細、抓長,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拓展。通過抓節點、抓小節、抓小事、抓具體事,圍繞節點、小節、小事逐項建章立制,逐項執紀到位,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積沙成塔,集腋成裘,久久為功,形成常態、長效,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逐步實現作風的根本好轉。
六、創新思維。實質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知與行的高度統一。改革發展無止境,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法規體系建設永無盡期,要用馬克思主義法治立場、觀點、方法,第一時間去發現新問題,第一時間去分析新問題,第一時間去破解新問題,第一時間去完善規矩制度。
七、大局思維。針對新常態下出現的少數部門和干部“為官不為”“尸位素餐”現象,堅持把反腐倡廉建設植入全縣改革發展穩定和黨建工作大局中去考量、去定位,科學處理紀委主業與全縣大業的關系,紀檢監察與黨建整體的關系。嚴格區分失誤與失職的界限,嚴格區分公與私特別是真公與真私、大公與小私的界限,把強化監督、懲治腐敗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科學發展相結合,把緊扎籬笆、制度防控與綠色崛起、趕超晉位相結合,把從嚴要求干部與關心激勵干部干事相結合,全力推進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與不想懶、不能懶、不敢懶的高度融合。
踐行“法治紀檢”的路徑在于深化“三轉”,深化“三轉”的方向是真正把紀律和規矩植入黨員的腦海里,重中之重是創新方式方法。我們探索踐行出“七化”模式:
一、履行責任具體化。遵循職能法定、權責一致的原則,把監督同級黨委常委會和紀委內部建設作為紀檢監察機關行使職能的重中之重。
二、預警約談制度化。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和事,摸清不同的病和灶,采取不同的法和招,相繼進行了針對縣四套班子成員的“一周一文章”、領導干部的警示教育、系統(鄉鎮)干部的案例剖析、執法部門(項目單位)的預警約談、紀委書記和分管紀檢人員的培訓談話。
三、案件查辦簡約化。一方面堅持零容忍的反腐理念,治病樹,拔爛樹。另一方面改變過去案查工作“大而全”的政績觀,健全腐敗案件及時揭露、發現和有效查處的工作機制,優化信訪流程,精準研判線索,實行分類處置。發揮組織優勢,協調內外力量,查清主要事實,進行“短、平、快”式的案件查辦。審理提前介入,對疑難復雜案件先行參與,對涉刑黨員適用簡易程序,提高結案效率。
四、作風建設常態化。發揚啄木鳥捉蟲精神,綜合運用突擊檢查與持續檢查、先教后誅與誅后再補、單項監察與打捆監察、第一時間通報與事后再行處置、專業隊伍執紀與聘請陽光志愿者監督等組合拳,毫不松懈強化“八項規定”、“四風”問題、“機關效能建設”等方面的監督檢查,持之以恒地從嚴執紀,切實做到正風必先肅紀、正風必持續發力。同時,本著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制度、細化為規則,以此保證作風建設的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
五、熱點問題縱深化。針對喜喪事大操大辦問題、公車私用問題、工作日中午飲酒問題、鄉鎮干部“走讀”問題、公款吃喝隱蔽化問題、少數干部為官不為問題、執行力軟弱問題、農村黨員干部子女訂結婚彩禮過重問題,逐一制定剛性要求,不間斷開展監督檢查,對典型案例指名道姓地公開曝光,并把監督監管視角引向農村。
六、監督效果最大化。把監督問責作為深化“三轉”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一方面,抓住權力制衡這個防治腐敗的根本,扎牢制度籬笆,強化“監督的再監督、檢查的再檢查”,把著力點放在監督部門和“一把手”抓落實上。
七、黨章黨規黨紀教育經?;?。推進法治紀檢的前提是黨員干部和國家公職人員要懂法敬法、學規知規,而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弱化黨章黨規黨紀學習,對黨章黨規黨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為甚者根本就不知其然。為此,我們把法制教育特別是黨章黨規黨紀學習納入黨風廉政教育的根本內容,列為黨校、干部培訓機構的必修課,以黨政一把手和重要崗位人員為重點,每年開展多角度、深層次的遵紀守法教育,特別是注意把理論前沿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把規矩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結合,推動黨員干部、公職人員法紀學養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真正把黨紀國法內化為道德信仰,外化為行為規范,以此引領全社會尊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