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娟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造成數萬人死傷。
5月6日,深夜,北京朝陽區常營鄉。一群人揮汗如雨,借著車燈的光亮將一批救災物資裝車,還有不少女性參與其中。經過近5個小時的奮戰,共計787頂帳篷、10箱藥品、18袋衣物的救災物資全部搬運完畢,大貨車連夜開往深圳碼頭,將通過港口運往印度再中轉至尼泊爾,分發給當地災民。
李曉旭是義務搬運工中的一員。翌日,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寫道:“裝車后的現場,空空如也,仿佛月球背面,之前物資堆積如山。重體力勞動持續到凌晨2點多,到家3點多,累到全身散架。今早5點多起床,洗把臉又得精神抖擻著……”
遠隔萬里,他們與尼泊爾災民素不相識,為何視災情如命令,不計報酬,披星戴月傾力相助?
因為他們來自一個崇尚“大愛”的純民間公益慈善團體——雙閃志愿者愛心車隊。車隊成立近3年時間,迄今已有1500多名隊員,11個支隊,遍及北京及北京周邊的中青年志愿者,參與上百次大小愛心救援活動,曾被幾十家媒體爭相報道。
這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中有哪些鮮活的故事?記者有幸走進他們……
暴雨無情人有情,雙閃因愛而生
2012年7月21日夜,首都機場——這個世界繁忙指數排名第二的機場,在史上60年未遇的暴雨中淪為“孤島”,路面淹沒,輕軌癱瘓,車輛熄火,近8萬人滯留。
一名叫“菠菜X6”的網友遂發出了一條召集私家車義務去機場接人的微博,短短1小時內,微博被轉發19500次。2小時后,300多輛打著雙閃的私家車趕赴機場,在天亮前的6小時內,在暴雨如注的北京,載著500多名素未謀面的乘客,免費搭上了從機場到市區四面八方的方舟。
3天后,這些愛心車主自發成立了雙閃車隊,并在新浪開通微博,時任隊長趙子坤在微博留言:雙閃是一種精神、一份關愛,帶著感恩、帶著關懷,以大家的力量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當天微博粉絲破4000人,近300名車主要求加入車隊。
8天后,雙閃車隊發起成立后的第一次愛心活動。車隊集合100余輛車,載著米面油鹽2萬多斤,到達愛心聯絡點——北京房山區大石窩鎮,受到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
從此,孤兒院、敬老院、打工子弟學校、抗震救災現場……不斷出現他們勞碌的身影。雙閃車隊踏上了一條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愛心之旅。
雙閃是“做事”的,不是“作秀”的
2014年2月8日,北京天降暴雪。機場火車站再次出現乘客大面積滯留現象。凌晨1:30,雙閃車隊隊員們接到集結令,立即分赴首都機場、南苑機場、火車站等重點人流聚集點。
車隊副總隊長李曉旭是第一個駕車到達北京西站的隊員。數千名乘客在漫天風雪中瑟瑟發抖的場面讓他至今回憶起來都忍不住心酸落淚。那夜,他首先將4位懷抱襁褓嬰兒的母親載回了家。
同樣在機場調度站,乘客因在冰天雪地中被凍了數小時而出現躁動,交警維持秩序力所不及。雙閃車隊的及時趕到頓解燃眉之急。面對手足無措的滯留乘客,“雙閃負責將所有人送回家”的承諾贏得了比暴雪更猛烈的掌聲。隨后就開始了螞蟻搬家式的運客,同一方向的集中,老弱病殘優先,隊員們不僅不收一分錢,還把車載的礦泉水和食品送給又餓又累的乘客,直至將每一位乘客安全運送至所住小區的單元樓門口。
截至翌日凌晨8:00,雙閃車隊憑一己之力將全部滯留乘客送回家中,實現對乘客們的承諾。有的雙閃隊員一夜往返20多趟接送旅客,累至幾近虛脫,第二天照常上班。
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地震。雙閃車隊在2天內募集了價值40萬元的物資,并親自送往災區,在取得災區通行證后,在當地余震連連,沿途落石,軍隊尚且暫停進發的情況下,毅然向一線重災區挺進。當隊員們排除萬險,攜帶物資深夜抵達村落見到災民時,災民們像看到救星一般奔走相告。一位在地震中喪偶,跋涉了幾十里山路才從受災最重的山里走出來的老大娘在見到雙閃車隊志愿者的剎那,當場淚崩下跪。
雙閃車隊一路走來,發起的類似救援行動不勝枚舉。在雙閃志愿者車隊的官方微博上,經??吹竭@樣的內容:“全體雙閃男隊員注意,今天北京有大到暴雨,請進入待命狀態……”“沙塵暴,雙閃進入待命狀態,如需幫助,請私信?!庇美顣孕竦脑捳f:“雙閃不是‘作秀’的,而是踏踏實實‘做事’的。天災人禍,只要雙閃看到了、知道了,就不能不管。”
獨特雙閃模式,屏蔽一切質疑
2015年4月18日,雙閃車隊驅車4個小時,遠赴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的貧困小學和特困生家庭進行救助。斷瓦殘垣,家徒四壁,一家四口,沒有勞動力,僅靠每月128元的低保生活,隊員們驚詫于這種遠超預期的窘迫的同時,更深感責任重大。此次救助中,車隊給特困生家庭送去共計1000斤大米、1000斤面粉、300斤食用油、數箱牛奶,還“破例”給每戶特困生家庭分別送去1000元救助金。
之所以說“破例”,是因為雙閃車隊一貫的規矩是“不沾錢”。據李曉旭解釋,因見過太多做慈善反被質疑炒作或者因為賬目不透明被指責的事情,為了避免這些,雙閃車隊自成立之初至今,沒有跟任何基金會合作,不接受現金捐助,只是以募集運送物資的形式為受助者提供幫助。這次愛心活動捐助現金,是因為特困戶真的是太缺錢了!這些錢對別人來說或許不多,對特困戶家庭而言,卻足以維持一個季度的家用。
雙閃車隊成立初期,也碰到過很多乘客擔心是黑車而不敢上車的情況,為此現任總隊長顧先遠想了很多辦法,其中包括制作了統一的隊服,每遇活動,要求隊員們必須統一著隊服,還制作了印有“雙閃”標志的車貼、頂燈。隨著媒體的廣泛宣傳,雙閃車隊逐漸變得廣為人知,乘客一看到“雙閃”的標志,大都會放心上車。
在2013年4月的雅安地震中,雙閃車隊在震后48小時內就募集了價值15萬元的物資,由中國聯航免費送往災區,在震后72小時內將物資全部發放到災民手中,是災區收到的第一批來自社會捐助的物資。雙閃車隊的高效率,與現場某些公益團體組織不力、物資囤積、方便面碎滿一地尚未如數發到災民手中的場面,形成極大反差。
在對一些打工子弟學校的日常捐助中,均是由雙閃隊員自費購買物資,親自送往并分發到受助者手中,而隊員們則自帶盒飯,不給當地添任何負擔。當看到有些社會公益團體去“獻愛心”,還要求孩子們夾道歡迎、表演節目、配合拍照時,隊員們感到五味雜陳。
正是因為采取了這種嚴格自律的管理模式,雙閃車隊得以成功地屏蔽了外界質疑,走上了一條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
雙閃車隊將建APP,搭建“公益超市”
對于雙閃未來的發展,顧先遠說,他希望把雙閃車隊推廣到全國各地,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雙閃,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雙閃精神。有別于某些政府公益組織陷入不停地“上報—批復”,歷經公章“長跑”才能辦成一件事的拖沓作風,雙閃一直崇尚“說走就走,雷厲風行”。據顧隊長介紹,雙閃車隊的每一項公益愛心活動,從活動發起到團隊實施完畢一般會控制在一周之內。
雙閃隊員覆蓋面很廣,從60后到90后,遍及各行業,只要認同雙閃的理念,參加過2次雙閃車隊組織的公益活動,即可成為會員。不管是開夏利的,還是開勞斯萊斯、瑪莎拉蒂的,該扛面粉的扛面粉,該淋雨就淋雨,毫無身份地位之別。
雙閃車隊規模越做越大,卻并未設立自己的工作室,也因此省略了諸多煩瑣。在某個公園門口會合是他們慣用的集結模式,緊急救援中,只要看到打著雙閃車燈的,就是自己人,就可以互相支援。比起許多豪華辦公樓的機構,雙閃是寒酸的。然而,雙閃車隊卻有著無形的驚人戰斗力和凝聚力。隊長一聲令下,隊員齊齊待命,無論深夜凌晨,向著需要幫助的人們進發。
隨著隊伍的壯大,微信、微博的傳播力略顯不足,為此,雙閃車隊正在考慮建一個APP,據李曉旭形容,就像搭建一個“公益超市”,登錄這個平臺,就可看到諸多公益活動的選項,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分配和能力大小進行自主選擇。而雙閃在其間起到一個核實用戶身份、牽頭組織活動的作用。雙閃車隊不光是雙閃隊員的,也是全社會的,所有愛心人士都可以參與。雙閃的團隊中,也不乏政府官員、娛樂明星、企業老板,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我是新青年,公益是最美的時尚”
顧先遠,籍貫黑龍江,來北京打拼10年,早已落地生根,是典型的“新北京人”。他開有自己的餐飲實體店、美容連鎖機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生活的優裕顯而易見。然而,他想的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濟他人。他說,家人的支持、隊友的鼓勵、媒體的褒揚,這些都讓他有責任、有義務把雙閃隊伍帶好。即使在生意落入低谷時,他也從未想過放棄雙閃。
顧先遠在每一次率隊施援時,都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價值存在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金錢是物質層面的,愛心是精神層面的,兩者并不沖突。物質只能給人帶來快感,奉獻才能給人帶來快樂?;蛟S有人‘仇富’,但沒有人仇視‘好人好事’,雙閃的事業值得一輩子為之奮斗!”記者見他的當日,他正剛剛去銀行給朋友匯完錢,還不時念叨:“都是救急救命的事啊……”也許,幫助別人對他來說已經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李曉旭,老北京人,和朋友合伙開投資公司,言談舉止間透著對北京的熱愛??此奈⑿呸D發內容,除了公益項目,就是北京的大事小情,對“北京精神”有著骨子里的認同和實實在在的踐行。他特意強調:“雙閃團隊里不允許存在地域歧視,大家共同在北京生活,就都是北京人。對雙閃隊員的考量,除了愛心方面,沒有其他任何條件限制?!睈圩x書寫作,也廣交朋友,口才和文采一樣了得,雙閃車隊活動的所有文案均出自他的手筆,是一個充滿家國情懷的北京“文青”。
無論是顧先遠、李曉旭,還是諸多作為中堅力量的雙閃隊員,多為時尚青年,他們除了本職工作、業余參與公益事業外,還有諸多興趣喜好,如酒吧里唱唱歌、耍耍帥,女隊員也愛美愛打扮……然而這并不妨礙他們在面對危難時,挺身而出,在救災現場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形象盡失。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作為一名時代新青年,公益是我們最美的時尚!”
“全民公益”是雙閃車隊的終極目標。顧先遠不無感慨地說:“我們今天投身于公益事業,是為了將來有一天無須刻意做這件事,當大家把助人為樂當成一種習慣,有車的隨時愿意施以援手載沒有車的,就不需要雙閃了?!?/p>
2012年7月21日那夜的雙閃燈光從未消失,當雨過天晴,太陽照常升起,那深夜閃爍的車燈,依舊在人們心底閃耀,從未消散它的溫度。在熙來攘往的都市,不是只有擦肩而過、步履匆匆,更有愛與人性的永恒主題穿越時空,照耀溫暖著每個人,涵養著一個城市的精神。
曾幾何時,在那個風起云涌的“五四”,一代青年豪杰擎起“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砸碎舊世界,迎來新紀元。如今,近一個世紀的滄桑過后,以雙閃車隊為代表的中國新一代青年全新亮相,他們以國為家、熱血賁張、愛心爆棚、勇于擔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試問,有朝一日,當這一代新青年成長為國之棟梁,又將會給中國帶來怎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