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經濟新常態下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應有之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上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對于促進創新驅動發展、保持經濟平穩持續增長,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共享改革發展紅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大眾創新創業,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社會繁榮之源泉。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個體工商戶的蓬勃發展,使市場需求與供給盡快相遇,充分釋放了市場活力,提供了經濟發展的第一輪原動力,也是第一輪改革紅利的源泉。時至今日,我們依然依靠中小微企業的“五六七八九”的貢獻: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產品創新,80%以上的就業,90%的企業數量。一個大眾創新創業的社會,將是一個充滿市場活力并不斷創新的社會。
大眾創新創業量大面廣,更加貼近市場,能夠提供更多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產品與服務,充分釋放消費潛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能夠帶來更多投資機會,拉動投資需求,為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美國2011年啟動“創業美國”計劃,建立了創業者、政府、企業、大學和投資基金之間的創新創業協同機制;2013年歐盟啟動“2020創業行動計劃”,旨在造就新一代創業者,振興歐洲經濟。由于發達國家投資金融、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人才流動等體系相對完善,能夠有效保障廣大創業者便利創業、得到合理回報,因此連續創業熱情高漲,形成了大眾創新創業的良性循環。
我們要借鑒這些好的做法,立足中國國情,不斷完善我國創新創業政策體系。通過新興產業培育及傳統產業轉型,催生出一大批“專、精、特、新”的中小微企業,有利于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提質增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