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火槍手
800米、500米、200米……戰機從天空呼嘯而來,起落架輕觸甲板,尾鉤瞬間咬住阻攔索,不到100米,戰機穩穩停了下來……
這是戰斗機降落航母的一個瞬間,卻被軍事學家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
步步驚心
對于飛行員來說,頂風穿云駕駛飛機降落到航母上,無異于在鬼門關前走一遭。
這是一次對身體素質、飛行技術、意志品質的極端考驗。
在飛抵航母的過程中,飛行員需要把航母甲板當成一個移動坐標點,根據它不斷調整飛行姿態,爬坡、轉彎、觀察,控制飛行軌跡,進入降落航線。
這還不算什么。在降落瞬間,飛行員還要完成收腹、收腿、肌肉繃緊等動作,否則強大的沖擊力可能會造成脫臼、暈厥以及短時失明等傷害。
所以,只有足夠強壯的飛行員才敢在航母上起落。
這種“強壯”同時表現在技術上。能夠在航母上開飛機的飛行員都需要相當的實力,讓飛機速度不快不慢,恰到好處。
太快容易拉斷阻攔索。
據統計,因為阻攔索斷裂,已經造成美國海軍陸戰隊損失近1.2萬架飛機,8000多名飛行員。
那么,太慢呢?
太慢則會導致飛機控制力減弱,不容易鉤住阻攔索。
機會只有一次,一旦失敗,如果無法復飛,就會造成機毀人亡的慘劇。
所以,艦載機的載油量都有嚴格的限制。一旦發生事故,太多的燃油會引燃整個甲板,太少的燃油則會造成降落失敗,“復飛”夭折。
當然,險情發生時,阻攔系統中還有最后一道防線——阻攔網。
這家伙聽起來挺能“兜”住事兒的,但其實并不提倡使用。因為巨大的沖擊力,阻攔網同樣會造成飛行員和戰斗機嚴重受損。
總而言之,航母對飛機和飛行員極盡苛求,讓每一次降落變得步步驚心。
“剎車”之難
為什么降落會如此之難呢?
讓我們來做一番比較。
一般而言,陸地軍用機場跑道長達千米,而航母飛行甲板一般不超過300米,可利用的降落距離只有100米左右。
也就是說,平均速度每小時300公里的戰斗機,想要在航母上降落,比在陸地上差不多少了900米的降落距離。
難度陡增!
此外,由于風和艦尾氣流的存在,航母經常出現左右搖晃、上下浮沉的情況,再加上降落過程中,戰斗機的視線還存在一定誤差,一旦出錯,就會機毀人亡。
難怪軍事學家將這一過程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
如此高的速度,如此短的距離,如此惡劣的環境,航母阻攔索需要擔負的責任可想而知。
航母阻攔索,也被稱為航母阻攔系統。這個系統內部復雜,絕非眼睛看到的幾根鋼索那么簡單。
現代航母普遍使用的是液壓式阻攔系統,它由制動系統、緩沖系統、冷卻系統三個部分組成。
這三個系統分工明確,剛柔并濟,相互配合。
形象點說,制動系統是老大,負責強制阻攔。緩沖系統和冷卻系統是老二和老三,負責“勸慰消氣”,將戰斗機的沖勁瞬間化為無形。
“阻攔三兄弟”完成了一套復雜的物理過程——將巨大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和勢能,讓飛機制動。
目前,真正能夠制造阻攔索的國家不超過5個呢!
阻攔進化論
美國是掌握這套技術的老牌國家,所采用的MK7液壓阻攔系統已經使用了很多年。
如今,又在試用電磁阻攔系統。
電磁阻攔系統控制起來更加靈活,尤其是針對不同重量的飛機輪流降落時,只需按下按鈕,阻攔索便會進行重量調節。
這就好比稱重時,老式磅秤需要人工更換砝碼,而電子秤只需調整好測算狀態,即可連續使用。
但是,采用電磁阻攔系統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它只不過在反應速度上有些進步,對降低事故率不會有太多幫助,特別是“逃逸復飛”和緊急情況處理等關鍵環節,與液壓阻攔系統并無不同。
有科學家想到,要徹底解決安全降落問題,垂直降落是一種方法。這就需要在飛機上下功夫。
但是,你知道嗎?垂直起降需要付出更大代價。除了飛機的作戰半徑和載彈量要打折扣,著艦點甲板下面還要安裝復雜的散熱循環水管。
說一千道一萬,不要小瞧了航母上的降落問題——小問題,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