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青
在6月25日,中國青年天使會主辦的“新三板巔峰對話”中,其中主題為“有了新三板是不是就不需要VC了”的對話環節,幾位嘉賓非常給力的觀點堪稱論壇暖男。
不用求VC去拿錢了
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來,針對“創業創新”的政策不斷出臺。 近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從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財稅政策、搞活金融市場、擴大創業投資、發展創業服務、建設創業創新平臺、激發創造活力、拓展城鄉創業渠道、加強統籌協調等九大方面入手出臺了具體措施,助力創業創新。
在搞活金融市場,實現便捷融資部分,《意見》提出,要優化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企業上市或發行票據融資,并鼓勵創業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籌集資金。積極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到創業板發行上市制度,推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建立戰略新興產業板。加快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向創業板轉板試點(即新三板轉板)。
有業界人士表示,新三板的分層設計思路核心就是提供流動性,今年年底將會推出成長板,未來還會推出優選板。
眼下,創新型、創業性、成長性的中小微企業對于新三板最剛性的需求是融資。他們最直接的反應是:如果我上了新三板,就不用求VC去拿錢了。創業家對新三板的興趣集中于三點,融資、轉板和掛牌所帶來的股份流通。盡管新三板屬于場外市場,但是今年前4個月,新三板掛牌企業股票發行次數、數量、募集金額已經在總量上超過了去年全年。
火熱的新三板給VC機構潑了冷水。“我們厭倦了一家一家去找VC,還不一定能拿到好的價格,搞不好還會被要求簽下對賭協議。”一位已經登陸新三板的創業者說,“上板之后找來的機構太多,現在小基金自己基本不見。”
他表示自己不喜歡處于弱勢狀態,因為有些VC就像批評家,看自己的項目百般不順眼,“完全是在秀他自己的邏輯,其實他所說的我三年前就知道了,我需要他來指點我嗎?”
新三板上市沒有盈利指標,意味著國內大量經營兩年的企業都可以登陸,在巨大財富效應下,國內傳統的并購標的突然消失。同時,新三板的價值發現功能使得傳統的并購價格完全無法滿足國內中小企業主的心理要求。新三板市場的市盈率成為這些國內并購標的心中的標桿。10—15倍市盈率的并購價格成為歷史。上市公司利用一級和二級市場的巨大價格差套利的并購模式也難以繼續,新三板越來越成為新的潛在的并購標的庫,上市公司并購的收益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高。
此外,新三板也沖擊了VC機構,促使他們在立項標準、投資決策模式、估值、投資條款、收益預測和退出路徑等方面必須改變,傳統的VC模式越來越沒有生命力,堅持傳統VC方法的機構越來越沒有市場,終將被市場所淘汰。
由于市場流動性充分,新三板財富效應明顯,項目競爭激烈,傳統的業務流程和緩慢的決策模式已經不適應市場的變化。市場一級和二級市場價格差縮小,VC機構對項目的投資收益預測越來越審慎。
主流VC永遠被需要
由于新三板上市速度快,傳統的對賭回購條款越來越不受歡迎,IPO上市、收購和管理層回購也不一定成為VC機構的執著堅持。總之,新三板使傳統的VC市場正發生著寧靜的革命。
在“新三板巔峰論壇”上龍翌天使投資基金合伙人周宏光表示:“從基因圖譜的角度來說的話,我覺得主流的VC基于價值去投資永遠是被需求的,只不過新三板出現的話,被投的項目選擇余地多一些。”
松禾資本移盟起點基金創始合伙人屈衛東也是趕集網的A輪投資人,他表示:“新三板的推出對于VC、天使投資人只是一個利好,絕對不是說革了VC的命。我之前做A輪、B輪,這兩年做天使投資,包括今年有兩個項目會上新三板,以我們實際操作的經驗來講,新三板的推出給我們增加了退出渠道,另外加快了這些VC退出的時間周期,之前可能需要一輪一輪融資。VC也是接力棒一樣的,等到成熟的時候周期比較長,無論在海外上市,還是國內上市,國內可能更厲害,因為國內要求三年連續盈利的記錄,新三板沒有這些強制的要求,大大縮短了這個時間,增加了我們退出的渠道,肯定是好事。對增量項目來講也并不是說新三板的推出就不需要VC了,一個企業能夠達到上新三板的規模,之前需要從公司的設立,當時最早的天使的支持,甚至A輪、B輪的支持,才能到一定的收入規模,才可以滿足新三板的這些投資人的要求,不是說所有的公司什么都沒有就可以上新三板,從無到有還是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還是需要VC的支持。”
很多業內人士也表示,新三板的推出和一步步的成熟,會對VC行業產生了系統化的影響,但不是需不需要VC,幫助中小企業成長的能力永遠是被需要的。
創業者想從資本市場得到什么
一系列言論都在推波助瀾。已經進場的人無疑希望市場更紅火,而有退出壓力的投資機構也打算把火燒得更旺。
關鍵是創業者自己怎么想。他們登陸新三板的具體目的是什么?結果是多樣化的,但可以歸納為這幾類:
第一類,雞頭壓過鳳尾。公司創辦的時間不短,行業里優勢也很明顯,一直奔著A股或美股去,但從自己的體量來看,到達金字塔尖還是遙遙無期的事情。他們看到新三板這個提前到來的二級市場,聽說將來沒準有希望轉板,隨之動心。
在他們看來,如果把新三板比作一個魚塘,現在塘里的魚還少,競爭力最強的魚會把最好的紅利都承包掉。而且,一旦真的出現轉板的綠色通道,機會仍然是最大的。
第二類,拿時間買空間。這些公司處在行業競爭激烈、優勢尚不明顯的情況當中,它們希望利用新三板來提升品牌,提前占上優勢。
有創業者無奈地發現,自己是行業老大或老二,但老三或老四竟然已經悄悄地上了新三板。競爭對手拿著更多的錢過來對打,自己的資本和資源、名望方面都處于劣勢。即使對方只有資本,仍然有極大的威脅,做旅游的公司可以多開辟幾塊地區,手游團隊也能同時研發好幾款產品。而且融資之后甚至可以考慮去并購。此刻它們突然明白了當年唯品會、58同城為什么要流血上市。
第三類,心肺復蘇。在發展平穩但是沒有更大突破的時點,這些創業公司需要一次新的刺激,新三板也許是一個好的契機。
第四類,全身而退。這畢竟是一個流通市場,早晚有機會退出去,無論如何,“殼”仍然是值錢的。
中國青年天使會榮譽會長牛文文則表示,新三板一定是中小企業的標配和常態。除了大型制造公司之外的所有中小企業,只要努力,就會變成非公開化股權融資市場的一份子。“只要達到一億元左右營業收入的中小企業,就有可能登陸新三板,這件事是前所未有的,它也會延續下去。”不過,牛文文也提醒市場,新三板降低了創業成功的門檻,但也拉長了創業成功的路途。創業人和投資人都要有長期的對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