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2015年7月3日,國內民營油服企業仁智油服宣布,將以11.7元/股的價格定向增發不超過8000萬股,募資不超9.36億元,用于購買美國企業PO1 100%股權,間接取得其控股的油氣資產。今年3月,民營的洲際油氣也收購了一個估值達3.5億美元的哈薩克斯坦油田。2014年11月,復星集團則斥資4.39億澳元,收購了澳大利亞洛克石油92.6%的股份。
對于民資油企紛紛出手抄底海外石油資產,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海外投資環境所副所長吳謀遠警告稱,相對于石油央企,民營油企走向海外可謂步履蹣跚,其主要原因在于融資困難、技術實力薄弱,起步晚、規模小等。有業內人士建議,中小油企應事前精心選擇出海抄底的區域,做好技術、團隊、觀念上的各種準備。
“走出去”良機
自2014年起,低油價周期來臨,油氣行業開始新一輪全球洗牌。
此輪的并購主角,逐漸從石油巨頭轉移到中小型公司。中國傳統的民營石油公司和向石油領域轉型的非油企業,成為這輪海外油氣資產抄底的生力軍。
上一輪的并購高潮始自1999年,紛紛吃進資產的IOC(國際石油公司)們正好趕上從2002年到2008年的高油價周期,資產價值、公司市值均大幅增長。
2014年下半年,油價低谷使相當一部分跨國石油公司再次洗牌。各種不同規模的石油公司,由于此前資產配置和投資結構上的不合理,導致現金流大幅減少。這些公司多數進入戰略收縮期,被迫剝離部分資產,甚至尋求總體出售。
出于同樣邏輯,以及此前數年大規模擴張導致的財務緊張,中國石油央企也開始在投資并購上趨于審慎、轉向收縮,進入既有項目消化期。
但是,一些資金相對充沛的中小型油企則趁機出海,其體量和靈活度,更加適宜到海外抄底,進行規模適宜的油田資產或者油服企業收購。
這些抄底公司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的民營石油企業,例如做石油貿易起家的光匯石油,做多相計量起家的海默科技以及做裝備起家的杰瑞股份;另一類,則由房地產、教育、高科技等行業跨界而來,通過收購海外油氣資產,實現向石油行業的轉型。
前者無論在對石油工業的認識,還是在石油圈的人脈上,均有一定基礎。后者則會面臨較大挑戰。但有業內人士稱,“中小公司學習能力非常強,我非常驚訝地看到很多跨界的公司通過圈子,通過和油氣公司接觸,在短期內提高很快,已經可以對油氣投資做一定程度的考量。”
從2014年全球并購交易情況看,北美的非常規油氣資產仍是全球油氣并購交易的熱點。從交易資產所在區域看,北美亦是全球油氣市場并購交易最為活躍的地區,2014年全年交易金額1090億美元,僅次于2012年的1280億美元。亞太、歐洲和拉美三個地區也較2013年活躍,全年交易金額分別為161億美元、128億美元和106億美元。
抄底的技巧
盡管存在抄底機遇,但中小油企是否做好了充分準備,以把握市場良機,則要視各自具體條件而定。
多位油氣專家均表示,北美在資源、市場、法治等方面,無論對傳統石油公司還是跨界新銳,都是較理想的抄底選擇。首先,美國的地質資料非常豐富,且服務公司團隊和服務鏈條非常完備,這些優勢是其他很多市場不具備的。另一方面,北美油氣資源完全掌握在私人手中,而且都會被分成一個個小區塊,這都為小公司的扎實穩健生長創造了較好條件。
其他油氣專家亦首推北美。他們多認為,北美非常規油氣更加適合中小油企投資。常規油氣項目往往前期投資非常大,且一般需要至少四年才能收回成本。但非常規油氣開發前期的投入較小,投資回收較快。
新進入者在投資前需要知己知彼。首先,要對自己公司的融資能力心中有數,這決定了投資規模和所投資項目的種類;此外是自身對風險的承受力,需要對投資周期的期望作出事前決策。
到了勘探后期和開發前期,投資者對地下資源量已經清楚,開發方案也已做好,基本處于建產、上產的階段,風險則相對可控,周期大概三年至五年。
風險承受力較小的投資者,或缺乏經驗的跨行業進入者,建議投資在產油田。這基本等同于把已探明的地下油氣產量先整體買下來,再慢慢通過開采、出售來回收投資。
老舊油田增產項目的風險,則與在產項目基本一致,一般包括滾動勘探,即在老油田中尋找新的資源,以及在資源相對確定的情況下用新技術提高產量,提高采收率。
另一個關鍵的要素,是組建核心團隊。團隊可大可小,取決于公司未來的經營方向和模式。如果企業主最終想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石油公司,即拿區塊、勘探、作業都由本公司完成,無疑需要一個規模較大的團隊。有此野心的小公司,必須提前在國內外進行團隊招募。
而在當地尋找合作伙伴,亦至關重要。尤其新轉型進入石油領域的公司,區域和領域均是人生地不熟,項目能否運營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找到一個業務可靠、相對正直、有一定影響力的當地合作伙伴。
風險的防控
當前盡管市場機遇多,專家也給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對出海的中小油企,尤其是新跨界進入該領域的企業而言,風險仍然巨大。
石油行業的投資風險,本身就遠高于其他行業——前期勘探成功率僅有10%左右,能達到30%,就算了不起的業績。要想進入該行業,對行業的事前認知和對技術的充分掌握非常重要。
油氣開采還是一個重資產行業,資本需求量非常巨大。“在這個行業,如果沒有100億美元,就談不上說資金充裕,10億美元很可能打兩口干井就沒了。”保利石油一位高級地質師稱。
因此,中小油企出海抄底過程中,對項目的評估必須極其扎實,做到慎之又慎。在借助第三方機構做專業技術評估時,要不吝成本,把資產的真實狀況和潛力一定事前搞清楚。
中海油總公司項目管理處處長張偉華指出,對于對方要出售的資產,一定要搞清楚資產出現問題究竟是行業趨勢引發的,還是因為困境公司自身管理不善、債務到期、市場信用緊縮、運營成本過高、資本開支過分激進造成的,然后再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克服上述困難。
此外,在收購過程中,中小油企可能缺乏整合財務與法律資源的能力。地質和生產運作方面的能力僅是收購的基礎;如何把價格談下來,把合同風險降至最小,如何搭建優化融資架構,把融資成本降低,對項目的成敗更至關重要,更需要強有力的整合和執行能力。
最后,在海外資產收購和交接時,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類風險是“不起眼的細節”。 LR Senergy能源咨詢服務公司某亞太業務主管指出,海外收購應當制定一個比較綜合全面的交接方案,并且對其中每一個風險進行登記。在收購前,應當和每一個相關者溝通每一個應注意的細節,從最高層的投資者到基層的作業者,都應當溝通到位。
在風險登記中,應當記錄有什么風險,風險范圍有多大,誰來負責解決這些風險等等。不注意這些瑣碎的細節,可能會遭受巨大損失。
上述亞太業務主管給出了一個關于備用件的反面案例。某石油公司并購了殼牌在北海上的一座平臺,其油田儲量規模很龐大,平臺的產量也很高。但這家公司接手該平臺的第一周,一個泵就發生故障。而殼牌在辦完交接手續后,就按合同帶走了所有的備用件。毫無準備的收購方只好停產三個月等待備用件到位,損失慘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