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斌
摘要:指出了羅漢松移栽是綠化大苗進行培育的關鍵階段。選取甲、乙、丙、丁四種技術對羅漢松裸根小苗根系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表明:丙技術采用的黃泥漿+1%鈣鎂磷肥+萘乙酸生根劑(5000倍液蘸根),對裸根苗根系的生長有促進作用,移栽的成活率也較高,并且混合使用的效果更佳。丙技術與其他三組處理技術進行對比,丙技術的根系生長較好,主根粗壯,側根的數量較多。
關鍵詞:羅漢松;栽植;移栽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8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04802
1 引言
羅漢松屬于亞熱帶常綠喬木,樹枝多數為直立生長,表面為暗綠色,背面為灰綠色,兩面的葉脈比較明顯。羅漢松具有較強的更新能力,對土壤肥力的要求不高,通常情況下,質地疏松,且良好的排水能力、中等的土壤肥力等都能很好地生長。其對二氧化硫等一些有毒氣體的抗性也比較強[1]。羅漢松同時也是園林綠化的重要樹種,廣泛地種植在綠地、校園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2 材料和方法
2.1 移栽地的選擇
羅漢松不能受到水澇與強烈的陽光直射的侵襲,在進行移栽以前,需要對林地進行清理工作[2],進入冬季后對環山種植場所進行24~30cm的深翻,壟高為30cm,畦寬為2.1~2.5m,隨后對土壤進行消毒工作,將地下的害蟲消滅。
2.2 苗木來源與處理
本試驗中的羅漢松小苗為某育苗基地提供,苗高平均為40cm,地徑平均為0.44cm。在2013年1月中旬對小苗進行移栽,將苗起出后,要及時對根系進行保濕,對裸根小苗的根系分別進行四種蘸根處理技術:甲處理技術為黃泥漿+1%鈣鎂磷肥的蘸根,乙處理技術為黃泥漿+萘乙酸生根劑(5000倍液),丙處理技術為黃泥漿+1%鈣鎂磷肥+萘乙酸生根劑(5000倍液蘸根)[1],丁處理技術為不蘸黃泥漿,之后移栽結果進行對比。本試驗采用隨機的方式,一個單位為100株,重復10次,每次需要處理1000株,樣本數量共計4000株。畦寬為2.1~2.5m,壟高位30cm,密度為75cm×75cm,對苗木不采取修剪、遮陰等措施,移栽后澆足夠的定根水,按照一般性的技術進行培育與管理。
2.3 對移栽苗的有效管理
在小苗進行移植一個月后,要對其進行除草工作,用小鋤頭在其周圍細心地松土,將存在的雜草拔除,將一些石塊撿走,但是要特別注意不能傷害根。羅漢松特別容易萌芽,為了使蒸餾作用有所降低,就需要采用中耕進行及時的除萌,保留一些生長比較強壯的頂芽,剩下的側芽都將其減掉。在移栽完成以后,也要定時對其進行灌溉,根據實際的氣溫、風速,以及土壤情況等采用噴灌法進行灌溉,噴灌到土壤已經濕潤但沒有積水,每周進行一次灌溉,同時要將施肥進行有效的結合。在6~9月進行施肥2~3次,采用尿素、磷酸二氫鉀,以及水進行混合,配制成2%的水溶液進行追肥使用。
2.4 調查與分析
在2013年底對移栽成活率、苗木高度等進行檢查,同時,平均抽取35柱,將其洗凈,對主根長度、側根長度、側根的數量進行檢查;并抽取代表株對定根瘤的形成情況進行檢查。本試驗中所有數據都采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技術對移栽成活率的影響
通過表1可以知道,羅漢松小苗在進行移栽以后,丙處理技術的成活率最高為98.5%,而其他三組的成活率依次為92.4%、93.6%、65.8%。表明黃泥漿、鈣鎂磷肥、萘乙酸生根劑蘸根對羅漢松裸根小苗移栽成活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幾種混合在一起的效果更佳。當根系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手段以及促根技術時,移栽成活率比較低,導致其成活率低的原因可能是苗
木與土壤接觸不良、吸水能力較差、排水快等有關。
3.2 不同技術對高徑生長的影響
判斷樹體生長情況以及營養情況的重要指標就是移栽苗的苗高。根據表1顯示,羅漢松的根系在數量以及質量上都有明顯的提高。采用不同的技術處理高生長從由高至低的順序為丙、乙、甲、丁。甲處理技術平均高位101.0cm,乙處理技術平均高位107.3cm,丙處理技術平均高位116.4cm,根據表1顯示,黃泥漿、鈣鎂磷肥、生根劑對高徑生長有促進作用,表明對苗木的根系進行恰當的技術處理有利于移栽苗的生長,其原因是苗木在完成起苗后,根系裸露在外容易導致水分的流失,在起苗的過程中也難免會造成根系的損壞,導致苗木的吸收與蒸騰之間失去了平衡,苗木生長態勢減弱。在采用黃泥漿、鈣鎂磷肥,以及生根劑后,可以有效確保苗木的根系水分的流失,保持濕潤的狀態,根系具有較強的活力,根系緩苗階段的時間比較短,對苗木的生長有強的促進作用。
3.3 不同處理技術對根系生長的影響
根系的生長情況是苗木地上部位生長的重要基礎,對分生組織中向地性生長有著控制作用,對調節生長物質的分布情況與產生情況有著重要的影響。根系根據土壤中所吸收的水分與養分向莖葉傳遞[3],對地上部分的生長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表1顯示,不同的處理技術對根系的影響有著不同的效果,采取丙處理技術的效果最佳。主根長35cm,側根總長度為119cm,主根生長比較粗壯,經過一年后的移栽能夠產生一些具有一定粗度、較高發育水平的側根,其不僅僅與苗木的緩期時間較短有關系,同時,還與生根劑的恰當使用有著密切的聯系[4],促使根系能夠較快恢復,對細根次生韌皮部薄壁組織進行較快的分化新根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增加了根系的生物量,促進苗木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長也是必然趨勢,能夠滿足高徑生長量的要求。
根據表1顯示,主根長以丙最高,達到35cm,而且側根總長也都要比其他三組高,說明采用鈣鎂磷肥對根系的生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鈣鎂磷肥對根系的恢復與生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采用鈣鎂磷肥對土壤中氮素吸收的提高也有促進作用,我國南方山地通常嚴重缺磷,在進行移栽的過程中使用鈣鎂磷肥蘸根是十分必要的。
3.4 不同處理技術對根瘤形成的影響
根據對苗木代表株進行調查顯示,不同的處理技術對羅漢松根系都會存在結瘤的現象,其主要側根上生長,但是不同的處理技術產生的結瘤量不盡相同;丙處理技術的結瘤量相對較大,而且在側須根上密集分布,結瘤量的大小與側根須的數量多少有著密切的聯系,還有可能與生長量情況也存在一定的聯系,但是目前還無法確定,值得相關人士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證實。羅漢松根系存在結瘤的現象比較廣泛,但結瘤對根系生長是否存在影響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需要對羅漢松結瘤的現象予以高度的重視。
4 結語
羅漢松移栽是培育綠化大苗的重要階段,就必須要采用先進的技術進行培育。不同的處理技術對移栽苗的成活率、高徑,以及根系的生長狀況也有不同的影響。經過研究顯示:成活率最高的為丙技術,表明黃泥漿、鈣鎂磷肥、萘乙酸生根劑蘸根對羅漢松裸根小苗的移栽成活率、根系生長情況有重要的影響,而且結合使用的效果更佳,其應用效果較好,值得在以后的實踐中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潤生.羅漢松培育綠化大苗移栽試驗[J].江西林業科技,2013(3):17~20.
[2]袁國明,沈軍華,鞠久志等.羅漢松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J].上海農業科技,2011(4):75.
[3]陳平先.廣西北海市引種羅漢松的栽掊管理技術[J].科技風,2014(21):48~49.
[4]蔣桂雄,朱積余.廣西珍貴樹種高效栽培技術(連載)[J].廣西林業,2013(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