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迪
摘要:指出了綠地邊界空間是構成完整和諧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屢遭破壞的現象與當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相違背,探尋其解決措施具有實踐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研究前景。主要論述了校園綠地邊界空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為校園綠地的規劃、設計和養護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邊界空間;校園綠地;管理
中圖分類號: TU98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10103
1 引言
邊界是一個事物區別另一事物的空間界定。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邊界可以是將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滲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兩個地區互相聯系、互相結合的接縫線[1]。”可見邊界往往用來圍合、限定空間,起著隔斷的作用。校園的綠地與道路、建筑等相互聯結的空間或過渡區域都屬于邊界空間,這類空間看似雖小,卻往往存在著“臟、亂、差”等問題,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體景觀環境和校園形象。如何對這些面積不一、形狀不規則、分布零散的綠化邊界空間進行優化、改造,成為了園林設計者的新的課題。
2 校園綠地邊界空間存在的問題
高校校園綠地是校園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護和改善校園環境,為師生提供舒適、休閑的活動空間的作用。質量好、效果佳的校園綠地景觀反映出學校對景觀建設的重視及對師生員工居住學習環境質量的關切。當前,在高校不斷深化改革過程中又有了“環境育人”的要求,可見高質量的校園綠化環境對培養人才的潛移默化作用也異常重要。而現實生活中,許多的高校綠地環境只重視綠地中心的景觀,認為只要中心區域這類大面域的環境做漂亮了,就算達標了,而邊界空間的景觀卻不盡人意,尤其在綠地邊界,也許是設計的不合理、也許是養護的失職、也許是人的破壞性行為,這類綠地往往不堪入目。
2.1 花壇邊緣被破壞
校園綠地邊界往往由石頭砌成8~10cm高的花壇邊緣,校園里師生數量大,活動頻繁,這一高度的花壇邊緣容易成為被踩踏的石頭。時間長了以后,花壇邊緣被破壞,花壇里的土從空隙中漏出來,污染了鄰近的環境。
2.2 地被植物被踐踏
開放式綠地一般由低矮的地被植物作為基層綠化植物,再在此基礎上種植大喬、花喬、灌木或安放置石、假山、雕塑等,構成自然而有內涵的綠地景觀。低矮的地被植物有很多都是不耐踐踏的,而位于綠地邊界的地被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常常被擁擠的人流所踐踏,最后導致植物被踩死,土壤板結,黃土露天。
2.3 花卉被隨意采摘
花卉是綠地中不可缺少的彩色植物,它不僅可以給綠地帶來繽紛的色彩,有的還能展示芬芳,如三色堇、矮牽牛、天竺葵等等。綠地邊界有時會采用花卉帶狀種植,形成花叢花壇,花開之時猶如彩色飄帶點綴在綠地中。可是總會有一部分人群因為個人私欲而破壞這風景,花卉被隨意采摘,景觀效果缺失,實在遺憾。
2.4 綠籬被破壞
綠地邊界有的采用綠籬來圍合,一方面是景觀的需要,一方面是發揮防護的功能。但是校園綠地中有的綠籬往往不能起到防護的作用,比如高度在50cm以內,寬度較窄,并且位于人群較多的地段;或者≤90°的花壇一角,這些地方的綠籬常被夷為平地而成為人們愛鉆的近道。
2.5 垃圾隨處可見
綠地與道路、操場、廣場等人流量大的集散地相鄰的空間,總是難以避免垃圾的出現。特別是活動空間內垃圾箱設置得少,或者幾乎沒有的情況下,亂扔廢棄物、亂吐口痰,甚至便溺、讓寵物大小便等惡性污染事件都會頻頻發生。這類破壞性行為往往會危害生物環境物種的棲息生長,引起環境品質嚴重下降[2]。
3 校園綠地邊界空間被破壞的原因
3.1 設計不合理
校園綠地的邊界空間景觀效果不盡人意,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設計不合理。如在學生公寓周圍這類人群多的地方,綠地的設計未考慮人習慣抄近路的行為而導致使用者踐踏草坪;又如為保證景觀的需要,大量采用疏林草地,卻忽略了有些草種不耐人踐踏,且草地的養護管理也較有難度。還有校園的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食堂等主要建筑的出入口未留出足夠的疏散場地,產生人流擁擠,導致綠地破壞,設施破損等。
3.2 養護管理不合理
校園綠地的邊界空間存在著“臟、亂、差”的問題,其關鍵的原因在于養護管理不合理。校園綠化普遍存在著重種植,輕養護的現象,綠化管理仍處于粗放型和自我封閉型,人、財、物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專業的綠化隊伍。綠化監管不到位,對破壞的綠地、設施也沒有及時維護和修繕,致使破壞加劇。許多綠化景觀幾年后就失去了最初的預想效果,特別是角落、邊界的空間,更是被養護管理所忽略的區域。
3.3 人為破壞
校園綠地的邊界空間景觀效果不盡人意,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為破壞,研究證明,校園中的游人超出了所設計的環境承載力承載范圍,就容易發生破壞性行為[2]。校園中公共綠地的容量有限,而人群復雜,數量龐大,有的人道德素質低下,會主動地破壞綠地環境;有的人會因為路徑設計得不合理,或道路擁堵,迫使抄近路;若綠地中已經出現了一條人踩踏出的小徑,那么人類的從眾心理還會使得破壞性行為加劇,破壞增多,綠地環境受到更大的破壞。
4 校園綠地邊界空間的解決措施
4.1 造地形
在園林設計中,地形是首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道路來說,平整的道路兩旁可以用坡地來打破其單一性,不僅可以顯示出明顯的起伏變化,還能提供一個絕佳的視景。綠地中無論是園林建筑營造還是植物配置等等,都可以利用緩坡或陡坡,美景漏之,劣景障之,以展現最美的景觀效果。同時,坡地結合植物配置還能打消部分人群進入草地的念頭,腿腳不方便的人就更加不會進入草地了。
4.2 添加園林小品
文化內涵豐富的校園環境,可以對師生起到暗示、教育和陶冶情操的作用。而在景觀的眾多構成要素中,園林小品是傳導文化的重要載體。園林小品集建筑、繪畫、雕塑、植物等多種元素為一體,兼備藝術性和實用性。校園的邊界空間可以適當地應用園林小品做歷史傳承和文化宣揚,如游憩小道兩側的綠地常常被人踩踏,可以在綠地中散置景石組合,使之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疏密相間;再與周圍建筑、水景、植物等協調統一,營造一種自然野趣的景象,體現地域性,表現文化內涵。又如在建筑周圍的綠地中可采用園林壁畫、匾額等作為裝飾,以一種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表達一定的情景和文化。人們在欣賞文化景觀的同時自然會受到行為的約束。
4.3 植物配置造景
校園綠地大部分的邊界空間多年來都是用植物景觀創作,只是鮮艷的花卉或細軟草坪毗鄰來往的人群,容易遭到破壞。可以考慮利用觀賞草來做邊界空間的植物造景。觀賞草品種豐富,大多呈叢生狀,植株高,姿態飄逸瀟灑、氣質質樸自然,可以柔化硬朗的線條,與山石或水體搭配相得益彰。在人們容易抄近道的地方,如草坪轉角處,特別適合種植一叢高大的觀賞草,能有效地阻止人們對草坪的破壞。
綠地邊界還可以考慮使用花境造景,因為提高對邊角空間細部設計重視度有利于提升整體環境的品質[3]。花境這類高質量的自然式花叢配置,不僅能體現校園的生態文化特色,還能使邊角空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人們也不忍心破壞。
4.4 合理設置圍擋
過去我們習慣在難以管理且布局較規則的綠地周圍立上圍欄并栽植綠籬,實行封閉養護。現在發現在綠地周圍如果只是設立低矮的欄桿,是不足以控制人們的破壞性行為的。可以考慮設立50cm高的欄桿,在圍欄的內側栽植兩排超出圍欄10~20cm修剪整齊的綠籬,再點綴一些小喬木。經過這樣的設計處理,可以有效地阻止人們的進入,使綠地邊界的觀賞性與完整性得到保持。
4.5 合理設置公共設施
經過調查,校園綠地邊界空間容易受到人為破壞的重要原因就是前期的設計未考慮到后期人群的需要。如校園內垃圾桶、休息座凳等一系列公共設施的數量太稀少,想要近距離觀賞的景物沒有道路能夠靠近等等。如果能夠合理地利用邊界空間,為辛勤工作和學習的師生提供足夠的休息設施;為想要靜心賞景的人們在小徑步道邊設置景觀亮點;為想拍照而企圖進入草坪踐踏草坪的人適當地開辟小道;為想要表達情感、張揚個性、展示自我需求的人們設置適當的涂鴉板、許愿墻、公共廣場等活動區域,以實現自我價值需求;為在健身活動區鍛煉總是將物體懸掛在樹上的人們設置可供掛衣物和包包的設施,這些舉措都能加強校園綠地的保護,避免不和諧的破壞現象出現[4]。
4.6 加強養護管理
校園綠化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合理的養護管理,綠化養護不能再針對園林綠化的個別區域或者個別景觀進行養護,這種不全面性的養護管理策略使得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最終也無法實現對園林綠化良好的養護和管理。因此,組織綠化養護管理者集中學習專業新技術、新機械、新經驗,增強業務能力,提高文化素質有很大的必要性。當然,園林綠化養護和管理工作也不能僅依靠綠化管理者,還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和廣泛支持,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使更多的人關注校園綠化事業,呼吁人們對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從而有效地促進養護管理工作的開展。號召人們重視生態文明,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保護綠化,抵制破壞綠化的行為[5]。
5 小結
校園綠地景觀作為全面發展校園環境和提供室外活動場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說大面積的校園空間,諸如建筑、廣場、中心綠地等引導了校園的環境風格,那么邊界空間則是對其風格的補充與完善。邊界空間的景觀設計能體現出校園的細部設計成效,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能提升人們作為主人翁的榮譽感。
校園綠地應把對人的尊重,對自然的尊重融入到綠化設計和綠化管理的每一個細節,對于校園綠地邊界空間只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才能維持綠地環境的優美、和諧、完整;只有優美、和諧、完整的綠地環境才能使校園環境發揮出應有的魅力,學生才能得到賞心悅目的美的享受,并在美的思想下促使美的行為、美的語言、美的性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美]凱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胡塞強.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破壞行為成因及解決對策探討[J].風景園林論壇,2012(8):82~86.
[3]張 萌.福州市邊角空間的景觀設計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4]曾 婷.城市開放式公園的景觀破壞及保護性設計對策研究——以南昌市為例[M].南昌:南昌大學,2013.
[5]邱少松.淺談園林綠化養護管理[J].現代園藝,2014(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