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翔
摘要:指出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腳步的加快,農村的改革也是不甘落后,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促進林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林業生態建設也隨之不斷完善,農村的村容村貌也日益整潔,民主建設也逐步完善。而霞浦縣作為閩東沿海縣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利用自己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大大促進了霞浦乃至整個福建的林業發展,不僅為林農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更加促進了整個林業生產的革新。主要闡述了集體林權制度的概念和內容,改革實施的體現,以福建省霞浦縣為代表,深入地分析了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以及改革實施對林農的有利條件。
關鍵詞:霞浦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利條件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13603
1 引言
我國農村的發展逐漸被重視,國家也不斷出臺惠農策略,以此來促進農村的發展,促進社會生態的和諧。近年來,很多地方也實施了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而福建霞浦是沿海生態縣,林業有其獨特的優勢,成為閩東沿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的代表。
2 霞浦縣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實施
2.1 氣候因素
霞浦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地處亞熱帶地區,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全縣土地總面積222.76萬畝,轄6鎮、6鄉、2個街道和2個國有林場,總人口53萬,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56.34萬畝,森林蓄積量289萬m3,森林覆蓋率高達60.1%,林地綠化率87.1%;森林資源豐富,林分結構復雜,境內有楊梅嶺森林公園、楊家溪自然保護區、沿海灘涂成片紅樹林,受海洋氣候影響,季風特點明顯,是一個很好的旅游勝地,所以在保護這些林地的同時可以合理利用森林開發旅游資源,促進霞浦縣經濟的發展。
2.2 地理位置
霞浦縣地處我國海岸線的中部,福建省東北部,東瀕臨東海,西接福安,北臨福鼎、柘榮縣,西南與寧德、羅源、連江隔海相望,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而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霞浦縣的地理位置為林區的發展引來更多外來投資;同時,林業的不斷發展,涉及的產業越來越多,需要銷售的產品就越來越多,霞浦縣正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把產品銷售出去,為林農的生產發展帶來更多的銷售渠道,這些都是霞浦縣與生俱來的優勢。
2.3 產業保障
林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推進現代林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農村改革的重點才能全面解放和發展整個農村生產力。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培育林業產業發展的市場主體,發揮市場在林業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利于發揮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現代林業發展。
改革都是不斷完善的,霞浦縣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其獨特的優勢,它的海域面積大,濕地保護尤為重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養殖業、海洋產業等,所以在林業發展迅速,生態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才不會損害它的海域,才能讓霞浦縣更好地發展。
3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內容和概念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我國進行的第三次農村改革,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不斷創新經營機制,依法以明晰產權為改革核心、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促進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只有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改革,不斷地完善,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會不斷前進,改革的實施提高了集體林地生產率,解決了林業產權問題,為林農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是一項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4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
4.1 明確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落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體,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集體林經營體制,一定要將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到戶,確立林農作為林地承包經營人的主體地位。福建省在經歷不斷改革后,在原有的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開展“以戶為核心”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此次的改革,讓農村的林地、林木權真正地落實到戶。
4.2 放活林地經營權
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商業化道路也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林地的經營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不斷地去適應,不斷地去改變;不能一味地商業化,所以我們應該把林地劃分為商品林和公益林。對商品林,農民可以依法自己決定什么樣的經營模式適合自己,什么樣的經營方向是長遠的;對公益林,我們要堅決維護生態的平衡,對于福建霞浦縣來說公益林就顯得更加重要,霞浦地處沿海,雨季較長,常發生暴雨臺風,如果沒有這些公益林,暴雨臺風的影響容易造成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危害,所以只有在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資源,開發種植產業,利用森林景觀發展森林旅游業等。
4.3 落實林地的處置權
林地的處置權是說,對林地承包的經營權人可以依法對森林、林地、林木使用權流轉,流轉方式包括轉包、出租、互換、入股、抵押等。這些方式會給林農帶來可觀收益,極大便利,但是這些實施的前提一定不能改變林地的用途,更不能破壞生態,農民要依法對自己經營的土地進行流轉,在合法的條件下為自己創得更好的生活保障。
4.4 保障業主收益權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除了維護生態的平衡,也要為農民謀取最大的利益,推動林業發展。農戶承包經營林地的收益應該歸農戶所有,國家依法征收的林地,必須依法足額給予補償;對于劃分生態公益林的部分政府也相應出臺公益林補償政策,補償金應落實到戶;林區的農民生活較困難,林權證抵押貸款可較好地解決林農生產資金短缺,提高林農生產積極性。
5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對林農有利條件
5.1 林農的護林意識和造林的積極性增強
改革前,閩東普遍存在屬于村集體統管的“眾山”,其實際是無人管,村民往往“看得見,摸不著”,造成大面積的林地拋荒,同時造成一些社會閑散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林權制度改革后,明晰了產權,實現了林權的合理流轉,林農不僅知道自己分到多少面積林地,擁有多少股份,林地產生收益后,還能按股份拿到分紅。這充分利用社會閑散資金實現了各種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盤活了林業資產,優化了資源配置,發展了林業,改變了以往沿海群眾只重視發展海洋養殖業對林業生產不重視,浪費林地資源的局面。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基本實現了“山有主、人有責、民有利”的目標,明晰了產權和經營主體,讓農民獲得重要的生產資料,使農民有自己的經營權,成了林地的當家人,激發廣大農民的造林積極性。對自己林地的管理更加認真,對林地的保護意思增強;選好苗,種好樹,都是農民進步的思想,農民經濟收入提高,護林意識更強。“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成為了農民的口號,這種熱情是以往沒有的,可見改革的實施對林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之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越來越順利。
5.2 林業產業快速發展,擴大了農村就業機會
集體林權制的改革實施后,讓農民獲得重要的生產資料,農民成了當家作主的人,也由此掀起一股林業投資的熱潮,而且林業涉及較廣,包含各個方面;經濟林種植、種苗培育、花卉等等,這些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為農村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很多無業人員有了工作,在外務工人員也回到家鄉,為自己家鄉產業的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不管是外來的投資,還是當地人民的辛勤,都大大地推動了林業的發展,農村的發展,也有效地緩解嚴峻的就業形勢。有利于促進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破解“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5.3 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國家政策的優惠,對征收土地補償,退耕還林的持續發展,都是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對農民直接有利的事,增強林農的安全感,為林農創新致富提供條件。林農全心全意地投入經營林業產業,林木的成活率也就大大提高,生長好,價錢就好,農民的收入也就大大提高;有些租賃、轉包、入股等不同流轉形式的實施也為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更多的渠道;另外,有些林農自主研發多種產業,同樣也增添了他們的收入。
5.4 林農的權利得到了保障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涉及農民自身的利益,改革的實施也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特別是林權證發放到戶,給農民更好的保障,真正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也讓農民清楚地了解,對政府更加放心;同時農民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以自己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積極地參與林業的改革,這對改革也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相關部門可以聽到農民的想法,從而考慮什么是對農民最好的決策,農民也會因為自己的想法意見被重視而更加有干勁;政府可以監管農民,農民也可以監督政府,在雙方平等的關系下,林業工作者的工作更好地開展,農民的民主意識更好地體現,這樣的改革才是雙贏的。
6 結語
綜上所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為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為林業發展提出了策略;而作為改革實施代表的福建沿海霞浦縣更是利用自己的優勢獲得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 靜.農村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義[J].現代農業科技,2014(8):149~149,155.
[2]張 媛,張金波,杜建華.林業科技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影響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2(5):22~26.
[3]楊 平,王玉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促進山區農村發展的作用[J].林業調查規劃,2012,37(2):41~44,48.
[4]樊光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對林農有利條件[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1(7):8.
[5]佚 名.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J].山西林業,2013(2):6~7.
[6]趙 靜,李婷婷,申津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績效評價及其對林農森林經營意愿影響分析——基于福建省永安市的農戶調查數據[J].林業科學,2014(6):13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