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行之有效的閱讀技能和技巧,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46-01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厚的閱讀資源,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具有穩固、持久的學習經驗,進而把經驗學習與創新學習緊密結合,學會多種閱讀方法,對學生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從宏觀而言,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閱讀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為優化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必須緊扣教材,把握特點,指導方法,強化訓練。應注意以下四點:
一、表情達意,突出情感
這是閱讀內容的情感性決定的。語言是一種工具,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即表情達意。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形式的各類文章,特別是詩、詞、歌、賦、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其中無不蘊含著作者對人、事、物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觀態度,無不以情動人,以情寓理,這是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數理化等其他學科教學的顯著區別。欲使語文閱讀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愿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不論是教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擬或是教說明文或議論文,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憎愛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引入情境,激勵思維
這是閱讀思維的情境性所決定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規律與其他學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學科的思維訓練只是把語言作為媒介,通過對本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論、觀點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活動來實現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則是直接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的。用語言教語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表現形式,語言本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或憑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學內容。學生接受、理解課文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過感知、體驗、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律要求閱讀教學,尤其是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熏陶,激勵思維的原則,同時也賦予了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即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畫面、聲色、情態、情節、場面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
當然,閱讀教學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也不應忽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一般教師往往只注意課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視了蘊含于字詞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結果是:本來極其生動、情感強烈的作品,經過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幾條筋。這種單調枯燥的情緒體驗,又怎能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最終喪失學習語文的動力呢?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方式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鍛煉思維能力,這既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閱讀教學藝術的生動體現。只要這樣才能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不會學”變為“善學”。所以,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象導游一樣,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之處。
三、擴大數量,提高技能
這里所稱的數量一是指所讀讀物的數量,二是指閱讀涉及學科的類型數量,亦即指通常所稱的“閱讀量”與“閱讀面”。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的社會進入了信息的社會,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們去接收去處理。所以小學生也有必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活躍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有必要進行擴展閱讀,增大自己的閱讀量,擴展自己的閱讀面,盡可能多地擷取信息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則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并提示閱讀方法,要充分開辟多種信息源,組織學生進行信息交流,讓學生從中能接觸新觀念,學會獨立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建設一個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教學環境。要把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極大的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積極拓展學生閱讀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實現課內、課外相互配合,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質才會得到提高。
四、師生共讀,讀練同行
語文課的本質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能力。“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不落實,完全被對話、純粹的朗讀所代替,課堂上學生就學之甚少了。“練”指的是什么?不能只認為“寫”就是“練”,這是狹義的理解。例如,教師在教低年級閱讀課時,很困惑,好像一節課不動筆的話,這節課就不完整。這篇文章一課時完成必須動筆,如果兩課時,第二課時動筆也可。“練” 的形式可以是寫,可以是說,也可以是讀,也可以試看,我們說的“練”應該在每一課的學習中必須有練,不管是什么形式。“練”的點在哪?把握不好的話,就關注課后練習題,有的是學法訓練點,有的是基本功訓練點。至此,讀了七八遍書,大多數學生已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了。這樣的結構安排正是充分考慮以學生為主體,遵循母語讀書內化的學習規律而安排,這樣的閱讀教學確實達到了課堂優化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