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農藝和農機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只有農機與農藝同步發展,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發展農業。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95-01
農機與農藝是支撐現代農村糧食生產的重要方面,農機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勞動效率,而農藝則為糧食的增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只有加強農機與農藝結合,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并且對農民進行合理的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該文闡述了農機與農藝結合的重要性及途徑,以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一、農機與農藝的關系
(一)農機與農藝的含義。農機與農藝雖均屬農學領域,卻分屬于不同的農學子學科,農機是指為實現農業生產工藝過程而設計制造的相應農機具及其應用管理技術;農藝是指農業生產工藝過程及其相應的操作技術。從其定義中就可以看出,農機唯有適應農藝,才能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
(二)農機與農藝的內在聯系。農機與農藝是一對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矛盾的兩個方面。農藝的進步,必然要求相應地革新生產工具,而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必然使農藝技術得到革新、完善和提高,從而推動農業生產向更高級的階段發展。在傳統的小農經濟的農業生產中,生產工具與農藝技術的結合比較簡單,農藝技術主要表現為代代相傳的實踐經驗,并沒有嚴格的作業規范,有較大的隨意性和可變性,所用的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亦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三)當前我國農機與農藝之間矛盾的表現形式。隨著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農機與作物的品種之間的矛盾;農機與作物耕作制度之間的矛盾;農機與作物栽培技術之間的矛盾;農機適用范圍的有限性與農藝條件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農機功能的固定性與農藝規范的多變性之間的矛盾;農機作業效率的有限性與農事作業的適時性之間的矛盾;農機技術的時代性與農藝技術的傳統性之間的矛盾等。
二、農機與農藝結合存在的問題
(一)農藝多樣性與農機的單一性。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呈現精耕細作特點,形成了紛繁復雜的種植制度。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作物種植的結構、配置、熟制,即作物布局區域差異性很大,各地區種植方式包括輪作、連作、間作、套作、混作和單作等眾多方式。種植制度的地區差異,以及不同品種生物特性的差異,不利于農業機械的普及推廣和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
(二)農機企業小而散與農藝的高要求。目前,我國農機工業處于加快發展時期,但是農機產品技術水平低,生產設備陳舊、制造質量不高。在強農惠農政策的刺激下,更多農機企業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這些小企業由于資金、技術、人才、資源等各個方面不能與大型企業相比,因而只能分割市場,把目標定位在農戶需求而市場競爭壓力小的農機產品上,特別是適應某一特定區域農藝要求的農機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就維持了農業種植制度的多樣性。
(三)農機與農藝學科研究結合不緊。農機和農藝分屬兩個不同學科,在調研過程中,農藝研究主要追求產量,忽略了機械作業的適應性;農機研制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種植制度,研究不同作業要求的機械,二者結合研究的情況較為少見。為增加產量,農藝部門研究出套作、間作、密植、稀植等多種多樣的種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產機械化的難度。筆者在對稻麥輪作生產機械化技術模式和裝備配備進行調研的過程中,了解到很多基層農機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在遇到農藝問題時,很少與農藝部門聯系合作,解決農機農藝結合問題,有時直接將農藝問題歸為農機問題,給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四)種植觀念根深蒂固。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傳統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以精耕細作為核心的耕作制度,深深影響著我國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更多注重生物技術,輕工程技術,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需要一個長期的接受過程。
三、農機農藝融合的對策和建議
(一)切實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和農業系統相關部門要把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密切溝通協作,采取切實措施,積極努力推進。要成立農機農藝融合協調小組和農機農藝融合專家組,定期會商,統籌協調解決農機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良好氛圍,積極培育農機農藝融合的典型,加強示范引導,提高農民應用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自覺性。
(二)高度重視農機農藝融合的持續發展問題。農機農藝融合就是要按照農業技術標準實施各自的技術,應該堅持農機和農藝技術都要不斷進步,誰先進就應該以誰為主,不是獨立進行,而是結合發展,發展的關鍵不在于農機、農藝技術各自本身的發展,而在于二者在發展中要相互適應并符合農業生產的要求。
(三)建設農機農藝融合的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農藝標準和機械作業規范,完善農機、種子、土肥、植保等推廣服務機構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組織引導農民統一作物品種、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
(四)大力開展農機農藝知識、技術的培訓。從現代農業的角度來看,沒有農業技術要求,農機培訓就沒有真正的目的,沒有農機培訓做保證,農業技術就無法實現。農機與農技培訓同時進行,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縣級農機培訓的對象主要是農民農機操作人員,他們在生產中,不但要運用農業機械從事生產活動,同時,還要運用農業科學技術進行生產經營,二者缺一不可。
(五)圍繞農機農藝相結合創新工作機制。
1.從實際出發努力營造有利于農機與農藝結合的良好氛圍。
2.積極尋找結合突破口,推進農機科技創新。
(下轉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