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同發展模式研究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使學生社區與學院形成聯動機制,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推上更高層次。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28-01
習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黨建工作是涉及高校師生思想政治動態與意識形態傾向性,尤其是高校黨建工作更是具有重大意義,是我國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行業性質,涉及眾多青年學生,高校黨建涉及人數眾多,內容龐雜。高校黨建工作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學生黨員為重點,既包含黨黨員教育、黨員管理,也包含黨員服務,高校黨建工作是系統性工作,既要注重黨建工作頂層設計,又要重視基層黨建實務;既要黨建部門全力承擔,又要相關部門協作支持。高校黨建工作具有集中性、復雜性、程序性強,學生黨建工作量大,難度高。
一、學院與社區在學生黨建中的任務量失衡問題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多由輔導員兼任,專職從事黨建工作的隊伍成員較少,輔導員工作的多樣性難以實現學生黨建工作任務,與其他工作任務的有效平衡。臨時性、政策性、宣傳性、事務性等各項工作任務量,成為擠占學生黨建工作時間和空間的重要因素。如何平衡各項工作內容,成為學生社區和學院在學生黨建工作中需要突破的重點內容。各項工作平衡縱觀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從事學生基層黨建工作的主體是輔導員隊伍,其工作內容、工作設置等等因各個學校任務分配不同而有所偏頗,就工作主要事務來看,學生黨建工作只是各類工作中的一環,高校尤其是受地方政府部門管理和干預較多的地方院校,輔導員被各種臨時性、政策性和宣傳性的工作纏身,工作內容規劃難以有效匹配工作變化節奏,各類綜合任務量過大,是難以實現有效確保黨建工作成效。
二、協同不足帶來的學生黨建工作定位沖突問題
缺乏有效協同導致學生黨建工作及其他學生工作,經常在學院和學生社區之間形成失衡,進而引發兩部門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學校采取學院與社區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學院主要負責學生的學習和就業,社區輔導員負責學生其他相關工作。這種管理模式下,輔導員工作雖然表面看起來各負其責,分工明確但從實際工作的開展看,并沒有因此提升工作效率。就黨務工作而言,主要是學生社區負責學生的黨團工作。由于社區輔導員工作地在學生宿舍區,在學生黨團工作方面卻又很多優勢,但作為社區輔導員其所承擔的工作不僅僅是學生的黨團建設工作,其還有其他學生教育、管理、服務以及安全工作,這使得學生輔導員的工作顯得龐雜瑣碎。再加上社區輔導員都只是兼任學生黨子部書記,這使得輔導員在學生黨建工作上動力發展不足,職業提升空間顯得較為狹窄。
三、協同不足帶來的學生黨建工作互動問題
前面我們提到學校采取學院與社區相結合的教育管理模式,這種分類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學院輔導員和社區輔導員在分別在各自所管領域里發揮作用,有利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專業化。但這種管理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學生教育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將學生教育管理的內容分成兩個部分,必然要產生學院與社區的溝通與協調問題。目前社區和學院在學生黨建工作的協調溝通上還沒有形成較為順暢的聯動機制,學生黨建工作效能還不高。而在學院方面,學院輔導員則主要依靠班上的班長以及班長聯合會的學生干部,這使得在黨員發展傾向上學院與社區會出現步調不一致。另外在工作空間上,學院輔導員主要在學院的辦公室,學生社區輔導員在學生住宿區,在校園面積比較大的情況下,學院輔導員和社區輔導員之間的互動很少,從一定上也影響了輔導員之間工作的默契配合,降低了學生黨建工作的成效。
四、見微知著,社區黨建工作成效的細節呈現方面差強人意
學生黨建工作是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團建促黨建,黨建帶團建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是學生黨建工作的應有之義。目前學生社區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特別是學生黨員接待室的創立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人的認可。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90后大學生呈現的新特點,社區學生黨建工作也面臨一些挑戰。首先學生入黨動機呈現多元化,功利化與盲目從眾性所占比例較高。其次社區學院分工模式下,使得學生社區黨支部書記發展學生基數變大,增加了培養的工作強度,這導致部分學生黨建工作浮在表面,未能真正落實。第三,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方式方法過于單一,未能切合90后學生的特點,未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黨支部書記和學生黨員缺乏足夠的交流、學生黨員與普通學生交流、帶動不夠,使得學生黨建工作存在做樣子、走過場的問題,這些都是學生社區黨建工作細節中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社區與學院結合的運行管理模式是一種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探索,其是按照職能劃分管理部門,目的是要提升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效率與效能。從社區輔導員角度看,在學生社區的輔導員由于辦公地點貼近學生,能夠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感,有利于增進輔導員和學生的情感交流,學院與社區進行專業化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如何在社區輔導員和學院輔導員分工模式下形成較好的聯動機制是當前社區學院共管模式下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