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順
現代的教育理念提倡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陶行知說 “生活即教育”。他為我們指明了物理教學的方向,即從學生現實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煉物理問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生活化情境物理教學向學生表明:物理就在你的身邊,生活需要物理,物理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為學生創造了一條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通道。
大量研究表明,學生學習內容和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欲望,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
事實證明,一旦生活實際的相關信息納入課堂教學的時候,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會提高,互動水平會提升,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會增強,我們要學會從生活中探索知識,一邊學習一邊應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這與高中物理新課標對義務階段的物理教學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高中物理應該接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不斷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去,培養起學生終身探索物理奧秘的樂趣。
一、我國高中物理教學的現狀
我國現在實行的高中物理教學現狀為:考試考什么內容老師就教什么內容,考試怎么來考老師怎么來教。這種固定死板的教學模式遠遠偏離了高中物理教學的出發點,將我們的高中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越拉越遠。盡管我們一再呼吁高中物理教學要和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相貼近,但我們的師生就不敢真正踐行生活教育理論,害怕不跟隨著高考的腳步,成績就會掉下來。其實不然,因為物理現象是物理學的根基,只有從物理現象出發,才能領悟到物理的本質和真諦。而物理現象主要來自于生活實際,因此,高中物理教學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學習,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教學。而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引入最初的物理問題,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學會真正有用的物理,而不是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的偽物理。
二、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將現實生活引入課堂
第一,聯系生活。物理課程中的很多物理現象是來源于生活的,如何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可以將教材中抽象的物理例子替換成生活中容易發現和理解的物理現象。
例如:在學習“彈力”時,教材對“彈力”的解釋的相關概念非常抽象難懂,包括與彈力相關的形變等知識,學生僅僅憑借對概念的理解很難明白具體是怎么回事。這時候教師可以將生活常見的關于“彈力”的現象引入課堂,如橡皮筋可以來回伸縮就是因為存在彈力,彎曲的竹竿存在彈力,如此的解釋之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會變得更為具體形象,也就更容易理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回到家之后動動手,找找身邊有彈力的事物或者現象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如此的教學能更形象更生動,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解釋現象。為了更好地解釋物理現象的成因,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搬上課堂,邊演示現象邊解釋原因。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將需要用到的材料告知學生,讓學生每個人準備一份,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讓學生與教師一起演示。比如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裝滿水的玻璃瓶,讓學生用力擠壓裝滿水的玻璃瓶,這時候連接細管的液面會發生變化,這樣就把微小的形變放大,解釋手和瓶子間存在彈力,動手動腦的同時學到了物理知識,也讓高中枯燥的物理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二)將社會現象引入課堂
現代教育要求實踐教學要與時代接軌,引導學生與時俱進,讓學生了解社會熱點和社會事件。其實物理課堂就是一個聯系社會生活的課堂,很多重大的社會事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引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教授學生物理知識。
物理課程涉及自然現象﹑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它所研究的是事物內部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運動規律,這就不難發現,其實在生活中很多社會事件都蘊含物理知識。神州系列飛船的發射成功,這樣的社會事件學生并不陌生,如在萬有引力這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其中所蘊含的物理知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如為什么火箭需要豎直發射?為什么宇航員必須平躺在飛船當中?宇宙飛船是怎樣“變軌”的?老師可以利用這些問題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渴求以及學習物理的熱情,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認知。
(三)生活中靈活運用學到的物理知識
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蘊藏著無窮奧秘。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同時將學生認識的物理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踐用其應用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樂趣,而且還將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從生活中獲取經驗,學生感受比較深。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把學到的物理學規律,力求使之貼近生活,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把物理規律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對號入座。這樣即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規律的理解,又會使學生覺得物理知識非常有用,從而激發也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比如在講授重心這一物理概念時,由于比較抽象,大多數學生都以為在重力場中只需要重力這個物理量就足夠了,重心沒什么用處,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引導學生了解了重心的概念之后,給同學們留了一道思考題:不倒翁的原理是什么,并且動手制作不倒翁,不難想象,學生“從自然、生活到物理認識”的過程學習物理,必定會在“物理知識就在身邊”的體驗中激發出極大的求知欲望。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實現生活化,物理教師任重道遠。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情景中發現物理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物理知識運用到具體生活情景中,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感受科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把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有意識的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能主動探究物理問題并掌握物理知識,使學生的物理素養真正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