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摘要:真理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嘗試中,在不斷的出錯過程中轉變認知,不斷修正,最終實現對真理的把握。而這就說明,我們在教學中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錯誤是在動態(tài)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是一種生成性資源,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課程資源,這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教學活動水平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數學;錯誤資源;有效利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正視錯誤資源所蘊含的價值,充分挖掘錯誤資源并進行有效利用,以此引發(fā)學生產生思維碰撞,將錯誤變“廢”為“寶”,讓學生不斷由錯誤走向正確。下面就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進行一些探討。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以來,雖然強調對錯誤資源的捕捉和有效利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中的盡善盡美,而對“錯誤”避而不談。主要表現在:
(一)錯誤資源利用不夠深入
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發(fā)現和發(fā)掘出錯誤中可以進行利用的資源,還要運用有效的方法將這些資源展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錯誤中得到啟示,得到發(fā)展,從而使錯誤中所蘊含的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出來。倘若教學中不能對錯誤資源進行深入的發(fā)掘,僅僅停留在表面,那么錯誤資源本身的價值將會大打折扣。
【案例1】百以內數的認識
課堂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
師:現在請每個小組把你們組內數出的數在計算器上撥出來,
撥好彼此看看是否一樣。
(教師走進小組活動中間,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有一個小組撥出來的數是66,在撥數的時引起了小組成員的爭議。)
師:誰能幫助這個小組撥出69?
(找一個舉手的學生上來撥)
師:你能告訴大家為什么要這么撥嗎?
生:我在十位上撥了一個6,表示一個有6個十,也就是60,個位上撥了9個一,表示9,兩個合起來就是69。
師:大家聽明白了嗎?
分析:為什么學生會常常出現相同的錯誤,究其原因就是教師不能對錯誤進行深入的糾錯,只是簡單的講解或是直接給出答案,這樣學生很難真正地理解錯誤的原因,那么對錯誤的印象自然也不會深刻,相同的錯誤也會經常出現。案例中教師把小組中出現的爭議呈現給了全班學生,并讓其他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總結,逐漸發(fā)現錯誤的癥結,這樣的學習效果自然不同,學生也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錯誤,從而避免再次出現。
(二)面對錯誤缺乏針對性指導
教學中不難發(fā)現這樣的一個現象:教師公布答案后問學生:“請做對的學生舉起手來。”只見班級里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手,只有個別學生做錯了。這個時候有很多教師就會忽略這些個別學生,而是對那些大部分學生進行表揚。或者是對同一道習題,如果大部分學生都做錯,教師往往直接重新講解一遍,而不去深究學生具體出錯的原因等等,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片面的,不恰當的。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知識的掌握,知識的傳授必須是以學生的吸收和理解為宗旨,偏離了這一宗旨,必然會降低教學的時效性,更無法真正地去完成教學目標。
(三)盲目擱置錯誤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對于知識正誤的判斷能力也是較弱的。如果教學中不能及時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會造成學生把這些錯誤的認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從而干擾學生今后的學習。
【案例2】千克的認識
上課前讓學生搜集了一些有關千克的資料,課上讓學生進行交流。
生1:一個人一天大約要喝600千克水。
(這時候這位教師既沒有糾正,也沒有評價。)
生2:一頭大象有95千克。
(教師不置可否,大概過了5分鐘左右,生1想到了什么似的,立刻舉手要回答。)
生1:老師,我剛才說得不對,一瓶礦泉水才350克,一個人一天應該喝600克水。
(直到上課結束,教師和全班學生都沒有對“一頭大象有95千克”產生異議。課后,教師說,我雖然直到學生這么說是不妥當的,但是如果我現在就直接告訴學生,你錯了,還不如讓學生去自己去體會、感悟,你看第一個學生不是改過來了嗎?)
分析:案例中的教師對學生的錯誤放任自流,盲目擱置,以期望學生自己去改正,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的印象,尤其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更不利于學生的正確知識的建構,對這些錯誤不置可否,很容易造成小學生知識結構的混亂。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利用對策
(一)善待錯誤
小學生已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模式使得他們在數學課堂上難免會經常出現錯誤,然而這些錯誤卻是幫助學生獲得和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有“容錯”的氣度,對出錯的學生要給予尊重和理解,面對學生的錯誤要寬容,真正做到以生為本,給學生創(chuàng)新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去探索,敢于去做,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質疑、領悟,從而促使學生獲得真理,發(fā)展思維。
(二)分析錯誤
教學中教師要對錯誤進行深入分析,總結錯誤原因,幫助學生找到錯誤的癥結,讓學生知道究竟錯在哪里,又為何出錯,這樣才能對癥下藥,這也是糾錯所必須關注的兩個方面。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很多,如思維方式、智力因素、習慣因素等方面,教師要盡可能地對各種錯誤進行詳細分析,針對原因找到對應的解決策略。
(三)利用錯誤
1.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
正所謂“解鈴還需系鈴人”,學生是出錯的主體,教師在發(fā)現錯誤的時候關鍵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給學生發(fā)現、反思的機會,讓學生在正錯答案的對比下,找出自己錯誤的原因,或者對其中隱含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幫助學生重建正確的認識結構。
2.進行變式、遷移練習
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受到周圍因素的干擾,而且他們的視野相對狹窄,在觀察問題的時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一定的手段,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盡可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教學中多進行一些變式、遷移的練習,能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且還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待錯誤,充分發(fā)揮出錯誤資源的應有價值,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