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省是我國產糧大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影響著糧食安全,吉林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國家稅收政策相關。作為調節宏觀經濟重要杠桿的稅收政策,其變化和征管力度直接影響吉林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但是,由于稅收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也對其發展存在諸多障礙因素。文章通過研究吉林農業發展現狀、稅收政策的實施對吉林農業經濟產生的積極作用和相關制約,進一步提出了促進吉林農業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加快實現吉林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以促進吉林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稅收政策;農業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 F22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5.030
吉林是我國產糧大省,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其農業經濟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全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吉林農業有了飛躍發展,在影響其發展的諸多因素中,稅收政策起著關鍵性作用。稅收經濟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吉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了農業經濟整體總量的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縮短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出現了眾多具有現代化特色的農業企業。然而,稅收政策的改革盡管對吉林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其自身的局限性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發展。今后還應進一步研究適合吉林農業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以更好更快地實現吉林農業的產業化、信息化、現代化,并最終促進我國整體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1吉林省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1.1吉林農業發展概況
吉林省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省內蘊藏豐富的特產、礦產、水利水電資源以及豐厚的生態旅游資源;省內盛產諸如水稻、玉米、大豆和雜糧等多種優質農產品;省內從事優質品的生產農戶數量逐年增加,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相繼建成。此外,吉林省還有豐富的林業資源。省內林地面積9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2.5%,其中長白山最為突出,林區面積、質量均居我國前列。目前,吉林省充分依托自身發展農業經濟的優勢,加大對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發展了特質糧食、精細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主導產業。糧食等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產業化的整體實力、質量和效益進一步加強,從而使吉林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1.2吉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在國家相關稅收政策和農業相關扶持政策支持下,吉林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成績顯著。在農業產業化方面,主要農業機械與設備數量都有增加,農村節水灌溉設備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迅速,農村總體用電量逐年攀升;在糧食生產能力方面,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在農民收入方面,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加,特別是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9000元大關;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民生繼續改善,農產品生產農戶參保數量逐年增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得以扎實推進。所有這些,均得益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各項稅收、財政等政策的有效實施。
1.3吉林農業企業的發展現狀
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當前,全省有國家級龍頭農業產業化企業近50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近500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近1200戶,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近5000多個,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曾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等國家級品牌數量達76個。2013年吉林省糧食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達1570億元;畜禽屠宰加工量較去年增加0.2億頭(只),實現銷售收入835億元;中藥材加工量48.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60億元。此外,吉林省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玉米加工轉化和畜產品加工基地。省內大成集團、皓月集團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大型企業。
2當前稅收政策對吉林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稅收政策在促進吉林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刺激生產和消費,對農業經濟結構、吉林農業經濟總量和對收入分配的調節等方面。近些年來,隨著稅收政策的改革,吉林省農業經濟發展迅速,農業內部結構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吉林農民收入分配得到結構性調節,為進一步解決農業企業、農民個人公平分配,促進公平競爭,增強農業經濟發展的活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不完善之處,如不妥善解決這些政策因素,它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吉林農業全面、快速發展。
2.1稅收的不公平性對吉林農業經濟的影響
一是農業稅負與其他產業稅負的不公平性。雖然我國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把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但對吉林農業的扶持力度仍然不高,吉林農業的發展情況相對于東部地區農業的發展明顯落后;二是農業內部稅負的不公平性。吉林農業涉及的行業很多,種植業、農、林、牧、副、漁等行業稅負的不公平,使得吉林農業產業結構尚不合理;三是吉林農業不同企業類型間稅負的不公平性。在吉林省農業企業中,受歷史原因的影響,該省國有企業的比例相對較高,導致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本地國有農業企業采取的稅收優惠政策優于私有農業企業,無形中造成國有農業企業和私有農業企業稅負不公,客觀上抑制了吉林省私有農業企業的發展。
2.2稅收的征收管理制度影響了吉林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是對吉林省財力收入的影響。由于整體稅收征管力度不夠,應征的稅收少征或沒有及時征收上來,使稅收收入大量流失,致使應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可支配的資金減少,使得這些必須由國家和地方同時完成的項目無法落實;二是對吉林農業資源配置的影響。在稅收征管方面,由于稅收征管力度存在缺陷,使得某些農產品在經營活動中存在稅收流失,最終破壞了各種農業資源合理流動的平衡狀態,有可能導致吉林農業結構畸形化。此外,稅收流失還會誘發市場主體人為制造各種虛假的財務、會計信息,影響人們投資農業經濟分決策,造成農業資源配置的巨大浪費;三是稅收征管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特點,由于稅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導致在現實農業市場中,允許某些市場參與者走捷徑、少繳稅,這種稅收優惠政策實際上是對其他市場參與者的歧視。當前,吉林省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存在著稅收分大量流失,已造成農業收入在地區之間、企業之間的稅負不公平現象,使利于偷逃稅企業與依法納稅企業不能公平競爭,無形中影響了本省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2.3稅收的地域差異對吉林農業經濟的影響
稅收的地域性差異對吉林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片面強調地區政策傾斜,只能激化地區利益矛盾,割斷地區間的產業關聯,不利于吉林省自身產業結構的及時調整。由于我國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逐漸形成經濟特區、開發區、開放區等多個層次的稅收優惠區域,這種差異必然會造成吉林農業企業在市場競爭力方面的劣勢。此外,在吉林省內也存在地域性的稅收差異,比如內部擁有農業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或農業生產者,通常利用其特有的優惠政策與其他地區進行攀比,壓制其他地區相似農業產業,導致惡性競爭,最終影響吉林省農業總體的協調發展。
2.4國家稅收政策的變化影響了吉林農業經濟的發展
國家稅收政策對地區農業經濟的影響往往通過優化稅種、改變稅目、稅率以及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等手段,以使不同的商品、不同的經濟行為、不同的企業、甚至不同的產業承擔不同的稅負,達到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的目的。一是稅收政策的調整最終會影響吉林農業產業的成本構成。因為不管稅收政策怎樣變化,而形成的稅收負擔最終都會計入農業企業的成本,影響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及產品的市場價格,進而影響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二是稅收政策影響吉林農業的投資結構。宏觀稅負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誘使個人或政府投資方向和出資比例的變動,從而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稅收政策變化不僅會改變吉林省儲蓄和消費的比例,還會改變本地區的儲蓄與消費的比較利益,并最終還會決定納稅人對農業投資的價值取向,所有這些,都將影響人們對吉林省農業的實際消費需求,以及人們對農業投資需求比例,實際上影響了本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
3通過實施稅收政策措施,促進吉林農業經濟發展
3.1完善稅制,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首先,政府應確立保護和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思想,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對于投資農業部門的金融部門所獲得的收入和支農資金的信貸收入適當采取減征、免征營業稅等優惠政策。比如,吉林省內城鄉以及不同地區間農村和農業存在較大差距,對特別落后的地區通過明確其法律標準和地區界限,采用與我國東部經濟特區相似的全面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或個人在地區間投資和服務農業產業,為加快吉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條件。
其次,吉林省應重視對本省主導產業和重點企業的扶持,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上下功夫。對農產品進行深精加工的企業,在對其征收增值稅時,可以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在征收所得稅時,對初級和深加工企業實行同等待遇,從整體上提高吉林農業企業的整體效益,增加企業和農民收入。此外,在具體運行中,還可適當降低對重點龍頭企業的認定標準,對符合國家和政府產業發展的中、小型企業給與相應的稅收扶持,使之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再次,應盡快制定有關完善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稅收措施,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為農業生產提供的農業機械服務、植保、病蟲害防治、農牧保險及相關技術培訓,以及對畜牧、家禽、水生動物的配種以及動植物疾病防治等項目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地方教育附加以及教育費附加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股息、紅利、盈余返還等免征個人所得稅;對農業專業合作社所擁有的房產免征房產稅;對其擁有的車船免征車船稅;對其擁有的土地免征土地使用稅等。通過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將民間閑置的大量資金引向農村和農村產業,為促進吉林省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調整和產業升級創造條件。
3.2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由于農業保險的高風險性、農業經營的分散性,以及對農業風險調查的復雜性,使得保險企業在對農業保險過程中,造成其經營成本較高,為此,國家財政應對從事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險企業提供相應的管理費用補貼。實踐證明,有些發達國家除了對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險企業提供保險費用補貼外,還提供經營管理費用補貼等其他形式。目前我國除北京市財政在提供保費補貼同時還提供經營管理費用補貼外,其他地區僅提供保費補貼。因此,吉林省要想加快本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探討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形式,進一步加強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力度,提高保費補貼比例,加大農作物補貼范圍,尤其是對大部分經濟作物尤其是特色農業經濟作物提供補貼。
3.3將農業與工商業企業采取統一的稅收體系
一是在對農民征收所得稅時,采用實行收付實現制,即農民可以在獲得所有現金收入時才交納所得稅;二是在核算農民所獲得的收入或發生的成本時給予優惠政策,比如即使農民的庫存是用于下年的農業生產,也可根據農民的意愿選擇計算成本的年份、全額扣減土地改良費用以及農場建筑物資產成本等等;三是全部或部分減免農民在喪失勞動能力時,將土地轉賣或轉讓給其子女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資本收益所交納的稅金,以達到既鼓勵人們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又可確保農民老有所養的目的;四是擴大土地使用稅的征收范圍,對農業用地也實行級差資源稅,而且對農業用地征收最低的土地稅。
3.4對涉農企業的稅收優惠應以所得稅為主
借鑒成功國家稅制改革的經驗,其做法通常在不改變市場稅收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保障市場機制的自由運行。因此,吉林省應吸取經驗,加強構建有關農業生產資料企業所得稅。首先,對那些從事養殖業、種植業的經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與其他非涉農農企業一樣,采用相同的計稅方法,采用差別比例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其次,對農業生產者的生產經營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實際上,對農業生產者的生產經營所得,可參照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的計稅辦法,以總收入減去相應的成本、費用及稅金后的余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并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征稅。同時,鼓勵并支持涉農生產者積極參加社會統籌,允許其將繳納的社會保障支出在一定限額內實行稅前扣除。
參考文獻
[1]劉曉光,施捷.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取向[J].稅務研究,2008,(8).
[2]程黎.發達國家涉農稅收及其對我國統一城鄉稅制的借鑒[M].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22).
[3]余昆蓮.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J].企業導報,2011,(13).
[4]董洪肖,汪固華.稅收政策與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研究綜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4).
[5]劉秀軍.吉林省農業發展態勢、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08,(24):3.
作者簡介:范金寶,碩士,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財政學、金融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