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必遠++文順剛

摘要:通過探索玉米品種“先玉508”在遵義市寡日照低輻射區適宜栽培密度,2014年進行了5個不同密度移栽試驗,結果初步表明:在試驗條件下以3500~4000株/畝為宜,產量為674.5~695.6 公斤/畝。
關鍵詞:先玉508;密度;日照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5.037
先玉508是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選育的緊湊型玉米新品種。經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符合國家玉米品種審定標準,適宜在四川、重慶、湖南、湖北、貴州、云南和廣西等地的平壩丘陵和低山區種植,注意防治紋枯病。審定編號為國審玉2006043。本試驗通過對先玉508適宜密度的試驗探索,為遵義市寡日照低輻射區推廣應用先玉508確定最佳適宜密度。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為先玉508,由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選育,遵義縣種子站提供。
1.2試驗地點
本試驗在遵義縣樂山鎮新土村高臺組舒成遠的責任地內進行,該鎮年均氣溫14.6℃,年均降雨1047.4毫米,年均日照1137小時,輻射量3700MJ/(平方米·年),年均≥10℃的積溫4500℃左右,無霜期282天,屬典型的寡日照低輻射區。前作為玉米,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試驗地面積1.32畝,有機質為2.43%,水解氮142.1毫克/公斤,速效磷26.3毫克/公斤,速效鉀162.4毫克/公斤,pH6.3。
1.3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5個處理:A、4500株/畝;B、4000株/畝;C、3500株/畝;D、3000株/畝;E、2500株/畝;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40平方米,等行距栽培,每小區為分別栽270株、240株、210株、180株、150株。以處理D為對照。重復間及四周設置0.5米寬走道,四周保護行不少于1.5米。
1.4試驗過程
試驗于2013年3月25日育苗,4月13日移栽,移栽時普鈣50 公斤/畝,氯化鉀15 公斤/畝、尿素5.0公斤/畝,農家肥1000 公斤/畝作底肥。移栽后一周用農家肥1000公斤/畝、尿素10公斤/畝追第一次肥,大喇叭口時每用農家肥1000 公斤/畝,鉀肥5 公斤/畝追第二次肥。在移栽后苗期重點防治地老虎,在玉米拔節期著重防治玉米螟、兼防粘蟲。成熟后分小區全田收獲計產,應用Excel進行方差分析,同時每小區在中間兩行各取15株進行經濟性狀考察。
2結果及分析
2.1主要經濟性狀分析
從表1可知,有效穗與密度呈正相關,禿尖隨密度增加有加重趨勢,穗粗、穗長、行粒數和千粒重則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理論產量和實收產量均隨密度在一定范圍的增加而增加,超過范圍后反而降低。
2.2產量
從表2可知,各小區單產在503.9~695.公斤/畝,產量最高是處理B,產量為695.6公斤/畝;第2是處理C,產量為674.5公斤/畝;第3是處理A,產量為582.8公斤/畝;第2是處理D,產量為568.4公斤/畝;第5是處理E,產量為503.9公斤/畝;經分析各區組間F=1.09
綜上所述,在種植密度較小時,個體的產量構成因子表現較高數值,但由于密度較小,群體效益不能充分展示導致產量相對較低;在一定密度范圍內,充分合理搭配個體與群體的優勢,挖掘該品種產量潛力,發揮綜合效益。在遵義市寡日照低輻射區先玉508單株種植的適宜密度為3500~4000株/畝,能體現該品種的群體增產效益。
作者簡介:黃必遠,遵義縣樂山鎮農業服務中心,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
網絡出版時間:2015-7-30 9:16:00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50730.091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