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節水灌溉技術作為我國目前解決農業水資源問題的重要方式,對于農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本文要主闡述了節水灌溉技術的現狀以及發展這項技術的重要性。
關鍵詞:節水灌溉 大田作物 農業技術
中圖分類號: S27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5.046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物主要以大田作物為主。其中包括:玉米、水稻、小麥、高粱等,在生長和生產過程中都離不開水資源。農業發展的好壞與水資源的利用率高低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在大田作物種植中表現尤為突出,大田作物對水資源的需求巨大,但我國的水資源只占全世界總量的6%,而土地資源卻占世界總耕地的9%。從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水資源缺乏已經成為我國目前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
1節水灌溉的現狀
節水灌溉技術究其根本就是在灌溉管道水源輸送過程中,通過一些技術手段盡量減少水的蒸發和管道滲透,以此來達到節水灌溉的目的提高灌溉水資源的利用率。第一,渠道防滲技術主要是在節水灌溉管道中,降低管道的滲水速度來達到節水的目的。目前,我國的節水灌溉技術主要采用造價較低的防滲材料。同時,農業技術部門也在不斷更新新型的斷面形式和襯砌形式。第二,就是不用管道輸水而改用低壓管道輸送水資源的灌溉技術,即管灌技術。它的主要優點有,成本投資少,相關灌溉設備簡單易用,有效節省灌溉時間。人力資源成本付出較少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大田作物的經濟效益。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可以選擇這種方式進行節水灌溉。不僅節約了水資源,并且可以提高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第三,噴灌技術需要專門的設備才可以進行大田灌溉,主要是利用設備產生壓力將水均勻的噴灑到空中自然下落到農作物上。噴灌法主要適用于山地等特殊地形的耕地使用,缺點是設備成本較高,不適合經濟欠發達地區推廣使用。第四,滴灌技術主要針對農作物根部缺水的節水灌溉技術。由于本身用水量就較少,同時水份直接灌溉到根部土壤中,使農作物產量有著明顯增加。
2大田作物對節水灌溉的要求
大田作物多屬于露天種植品種,受天氣和氣候影響較大。我國部分地區長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擾,而大田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卻十分迫切。客觀條件就要求必須提高節水灌溉技術,尤其是小麥、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對灌溉技術的要求都非常高。同時,由于氣候因素造成降雨區域和降雨量都有所不同,使得對大片土地進行節水灌溉。這樣無形中增加了設備的布置面積,造成資金投入增多。一些偏遠地區,由于地形條件復雜增加了灌溉設備安裝的難度,設備易壞易老化,灌溉成本明顯提高。
3節水灌溉技術的實際意義
第一,大田作物在生長期對水分的要求相對較高,這也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部分地區不能達到預計的糧食產量,在種植大田農作物時,如果充分利用節水灌溉技術,就可以保證作物在各個階段所需要的水分。盡量減少天氣氣候對大田作物的影響,提高大田作物的產量進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第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本來就是人口大國,人均水資源占有率較低。尤其現在的環境日益惡化全球變暖,造成水資源嚴重匱乏。但農業種植對于水資源需求十分巨大,我國現有的水資源很難滿足現今農業高速發展的態勢。這也直接造成大田作物無法得到生長期所需要的水分,導致大田作物無法正常生長減產減收。所以,只能通過節水灌溉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充分利用節水灌溉技術才能有效節約水資源,并且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對于那些經濟基礎條件好的地區,應該加大投資力度,建設規模化的節水灌溉網絡,只有這樣才能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三,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產品消費大國,大田種植作為我國種植結構中的重要環節。在大田種植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現有大田作物的單位產量。又可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緩解目前水資源緊缺的問題,還推動了我國農業產業向前不斷發展。
4結語
水資源的緊缺必須通過科學手段盡快解決。在這種形勢下節水灌溉技術便孕育而生。節水灌溉技術已經成為了一種節水技術發展方向。對于大田作物來說,由于需水量大,灌溉設備建設成本高,以及部分地區地形環境的影響。對于應用節水灌溉技術造成了不小的阻力。但是,通過我國農業科技專家的不斷努力在技術上不斷的創新。節水灌溉技術已經慢慢的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無論是對于大田農作物的生長,還是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都具有十分深遠而重要的經濟意義。農業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支持節水灌溉技術,提供相關扶持資金,研究新技術和培養相關科技人才以及實際操作人員。同時,加快偏遠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為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不同的地區根據當地大田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節水灌溉方式,最大限度的節約水資源,緩解局部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提高大田作物的產量,增加節水灌溉給我們帶來的各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袁壽其, 李紅, 王新坤.中國節水灌溉裝備發展現狀、問題、趨勢與建議[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5,(01).
作者簡介:楊翠萍,本科學歷,薊縣農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