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常常會發生病蟲害,病蟲害對于水稻的生長發育有嚴重的危害,會導致植株的根、葉、莖、籽粒等部位受到殘食,產生病變,對水稻的品質及產量造成影響,所以對于水稻生產,防治病蟲害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必須要加以重視,本文主要針對水稻的蟲害稻飛虱及稻苞蟲的發生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同時給出了防治對策,希望在水稻的生產中有所幫助。
關鍵詞:水稻;稻飛虱;稻苞蟲;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5.052
1稻飛虱的發生及防治
1.1稻飛虱生活習性和危害特點
在水稻生產中,主要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種類型的稻飛虱,相對來講,南方地區褐飛虱為害較重,灰飛虱和白背飛虱一般情況下為害較輕,各地區因氣候條件、品種特性、自然狀況的差別,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稻飛虱基本在水稻生長前中期發生,與稻縱卷葉螟發生的時間接近,在防治稻縱卷葉螟的同時可得到控制。褐飛虱體型較小,多由其他地區遷飛而來,具有一定的群集特點,為害相對集中,成蟲、幼蟲吸食稻叢下部汁液,同時排出大量含糖類有毒黏液,使稻叢基部變黑,最后導致水稻葉片發黃干枯,莖桿變軟遇外力則倒伏。褐飛虱的成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喜歡在相對較嫩的潮濕稗草上產卵,也有在稻叢下的葉鞘及嫩莖組織內產卵,溫度在25℃~30℃時,對卵的孵化十分有利,如果食料充足而且田間濕度大,便會孵化,形成幼蟲對水稻進行為害,先從水稻下部開始,呈點片狀分布,短時間就會暴發成災。褐飛虱一年發生的代數,隨著緯度的降低和溫度的上升而遞增,南方地區一年能發生四、五代。
1.2稻飛虱形態特征
成蟲有長翅和短翅兩種類型,成蟲長翅型體長4~5毫米,體黃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顯的3條凸起縱線。短翅型體長3.5~4毫米,與長翅型相似,但翅短,長度不達腹部末端。卵初呈絲瓜形,后呈彎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單行,后部擠成雙行,卵帽略露出產卵痕。產在葉鞘和莖稈里,多呈雙行排列好似香蕉。若蟲初孵時淺黃白色,后變褐色,近橢圓形。5齡若蟲體長3.2毫米,腹部第3、4腹節背面各生1個白色“山”字形紋。前翅芽伸達腹部3~4節處,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1.3稻飛虱發生規律
溫度、濕度、食料及天敵都能影響稻飛虱的發生,如果遇到溫度適合、濕度相宜且食料充足的情況下,稻飛虱的短翅型成蟲就會大量出現,造成嚴重的危害,但在高溫、干燥及營養不足的情況下,則長翅型的成蟲會較多些,有明顯的遷飛性,相對為害輕些,長短翅稻飛虱相比,短翅壽命長,雌蟲多,而且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產卵量大,所以危害相對較重。稻飛虱的天敵有卵寄生蜂和捕食性的黑肩綠盲蜂,在天敵多時,能有效控制稻飛虱的發生量。
1.4稻飛虱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首先是選用高產抗蟲良種。其次要重視改善栽培措施。生產上必須合理布局,實行同品種,同生育期的水稻連片種植。
保護天敵:蟲藥要盡量避免殺傷天敵。
合理用藥:畝用10%吡蟲啉30~50克,5%銳勁特懸浮劑40毫升,5%銳勁特懸浮劑40毫升;10%吡蟲啉30~50克+80%敵敵畏乳油100毫升加水50公斤噴霧。噴霧時采取四周向中間圍殲的方法進行,防止稻飛虱擴散,噴藥重點部位為水稻中下部,施藥時田間有水層3~5厘米。
2 稻苞蟲的發生及防治
2.1稻苞蟲生活習性和危害特點
稻苞蟲幼蟲通常在避風向陽的田溝邊、塘邊及湖泊淺灘、低濕草地等處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雜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叢間或再生稻下部根叢間、茭白葉鞘間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蟲,羽化后1~4天交尾,再經1~3天產卵成蟲晝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種花上吸蜜,卵散產嫩綠稻葉背面,一般一葉1~2粒,每頭雌蟲可產卵約100粒。稻苞蟲在南方地區1年發生5~6代,稻苞蟲的主要為害時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對山區中稻為害較重。幼蟲取食葉片,影響水稻葉片的光合作用,使其正常生長發育受到抑制。在1~2齡幼蟲多在葉尖或葉邊縱卷成單葉苞,3齡后能綴成多葉苞。1~2齡幼蟲食量少,3齡后食量增大,5齡食量占80%,老熟后在苞內化蛹。
2.2稻苞蟲發生規律
氣候:稻苞蟲發育育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80%以上,氣溫低于20℃或高于32℃,相對濕度在75%以下時,成蟲產卵少,這樣為害就輕些。6~8月是稻苞蟲開始上升和大發生時期,如遇降雨日多,就適宜稻苞蟲的生長發育,又對天敵活動不利,是大發生的預兆。
天敵:稻苞蟲的天敵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寄生蜂、寄生蠅等寄生類昆蟲和步甲、螳螂、蜻蜓、螞蟻等捕食性昆蟲以及蜘蛛、青蛙、燕子等有益動物。稻苞蟲的發生消長與天敵的盛衰有密切關系。天敵旺盛時,稻苞蟲的發生量和為害程度顯著降低。
2.3稻苞蟲防治方法
清除越冬寄主:在冬季結合積肥、清除茭白殘株和溝邊、塘邊等雜草,4月上旬割光溝邊的游草,集中燒毀或作飼料,消滅越冬幼蟲。
做好預報測報:稻苞蟲在田間的發生分布很不平衡,應做好測報,掌握在幼蟲3齡以前,抓住重點田塊進行藥劑防治。在稻苞蟲經常猖獗的地區內,要設立成蟲觀測圃預測防治適期。在成蟲出現高峰后2~4天是田間產卵高峰;10~14天是田間幼蟲出現盛期。在成蟲高峰后7~10天,檢查田間蟲齡,決定防治日期。
注意保護天敵:不要使用對天敵有毒害的化學農藥,可采取人工摘除蟲苞和拍板拍殺防治的方法。
藥劑防治:畝用55%殺單蘇粉劑40~50克,畝用殺螟桿菌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億以上)100克加洗衣粉100克,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速滅殺丁乳油5000~8000倍液,藥劑任選一種,常規噴霧或機動噴。在晨露未干時噴施。
作者簡介:孫云,中專學歷,公主嶺市十屋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