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白晉華+王建讓+郭晉平+賀薇+王振忠



摘 要:以山西省沁源縣國有林場火燒跡地為研究對象,采用實地調查和室內分析,分析了不同強度的火燒(重度火燒、中度火燒)1,4,8 a后林地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結果顯示:(1)與對照相比,火燒后土壤pH值沒有顯著差異;土壤全氮的含量在火燒4 a后差異顯著;土壤全磷的含量達到顯著差異水平。(2)火燒后土壤pH值升高;重度火燒后,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卻降低;中度火燒后土壤的pH值、全氮、全磷明顯提高。說明不同年限、不同強度的林地火燒對土壤的化學性質存在一定的顯著差異。
關鍵詞:火燒;土壤;化學性質
中圖分類號:S15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05
沁源縣國有林場是山西林區森林分布最集中的地帶之一,該林場林業用地面積1 786.7 hm2,有林地面積1 405.19 hm2,其中油松人工純林面積1 384.94 hm2,占有林地面積的98.6%,林木蓄積量41 736.7m3。然而近些年來該地區的火災次數和面積不斷上升,對山西省森林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也會對森林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火燒后直接發生的土壤溫度的變化,相應地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也發生一定的改變[1]。分析火燒后土壤性質的變化,尤其是化學性質的變化,有利于人工更新火燒跡地, 指導林業經濟管理,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壤資源。本研究通過對山西省沁源縣國有林場火燒跡地的調查與取樣,并與未火燒地進行對比,分析了不同年限、不同強度的火燒對林地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為華北地區火燒跡地土壤資源的科學管理提供基礎資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沁源縣國有林場地處太岳山脈,地理坐標東經112°18′~112°33′,北緯36°31′~36°44′。境內多為以石質山為主的土石山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群山起伏,溝谷縱橫,林場境內海拔800~1 400 m,巖石主要為砂巖,屬中低山區。林場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一年四季明顯,冬季少雪干旱、春季多風干燥、夏季雨量集中的特點,氣候溫和干燥,年平均氣溫約8.3 ℃,日均溫≥10 ℃的年積溫2 700 ℃左右,年降水量650 mm,多集中在7,8兩個月,年日照2 600 h,無霜期125 d。林場土壤主要為淋溶褐土和褐土,淋溶褐土占62%,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較高。
1.2 樣地選擇與設置
本試驗于2014年10月在沁源縣國有林場進行調查。火燒強度分為中度(40%~60% 林下植被為活立木) 和重度(活立木<20%林下植被) 2 個等級。選取2006年6月、2010年8月、2014年8月作為火燒樣地,以臨近未火燒的樣地作為對照樣地。
1.3 土壤的取樣與測定
兩種強度的火燒跡地及對照樣地各設置 3 個 20 m×20 m 的樣方,共計18塊。各樣地中隨機設置3個50 cm×50 cm小樣方進行取樣,采用環刀法分別取2個層次的土壤。采集A表層(0~10)和B層(10~20)的樣品測定土壤的化學性質。樣品經自然風干、研磨、過篩等預處理,測定土壤的pH值、全氮、全磷等化學指標。土壤全氮采用凱式定氮法,土壤全磷采用 HCLO4-H2SO4熔融-鉬銻抗比色法[2]。
2 結果與分析
2.1 火燒對土壤pH值的影響
從表1可看出,該試驗樣地中的植被在歷經不同年限、不同強度的火燒后,土壤pH值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重度火燒與中度火燒后土壤的pH值均是4 a后火燒跡地>1 a后火燒跡地>8 a后火燒跡地。與對照樣地相比,除了4 a后中度火燒跡地土壤(0~10 cm)層的pH值(7.58)減弱之外,在研究區域內,火燒后土壤的pH值都普遍高于對照樣地。原因可能是地表凋落物被火燒之后,釋放出一些陽離子中和了土壤中的酸,也可能是加熱使土壤中的有機酸變性所致[3-4]。
2.2 火燒對土壤全氮的影響
土壤全氮量是衡量土壤氮素狀況的重要指標,火燒會使土壤全氮量產生不同程度的下降[5]。從表2可看出,在植被恢復過程中,0~10 cm土層全氮含量普遍高于10~20 cm土層,8 a后火燒跡地已經達到顯著差異水平(P<0.05)。與對照相比,8 a后火燒跡地與1 a后的火燒跡地歷經重度火燒后土壤的全氮量呈下降趨勢,中度火燒后呈上升趨勢。經過中度火燒的土壤全氮量較重度火燒強度的土壤要高,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在4 a后的火燒跡地中對照樣地>重度火燒>中度火燒。說明不同強度的火燒歷經一定年限的恢復,土壤全氮含量呈不同的變化趨勢。
2.3 火燒對土壤全磷的影響
由表3可知,火燒后對土壤全磷的含量差異明顯,達到顯著水平(P<0.05),即不同年限、不同強度對土壤全磷恢復的水平不同。調查樣地內,中度火燒后土壤全磷的含量普遍降低。重度火燒后,8 a后火燒跡地0~10 cm土層與10~20 cm土層全磷的含量分別提高了17.4%和40.5%。4 a后火燒跡地中10~20 cm土層全磷含量為最多(1.22),可能是該層土壤全磷不易發生流失,供應量較大。與對照相比,1 a后重度火燒跡地土壤全磷不太穩定,中度火燒后,0~10 cm土層與10~20 cm土層全磷含量分別顯著降低到58.5%和38.9%。可能是該樣地中油松林地表的凋落物物質較多,林下植被較少的原因。
3 結論與討論
火燒后,土壤pH值普遍升高,這與張玉紅的研究結果一致[6]。不同年限的火燒后土壤磷、氮含量出現增加或降低的變化,由于較低的火燒溫度通常會增加土壤中的養分含量,而在高溫下則會造成土壤有機質及許多元素的揮發損失,致使土壤養分含量降低[7-8],而火燒所導致的土壤養分釋放,遠遠高于來自雨水和凋落物的養分,極大地刺激了植被的快速生長[9]。從研究結果來看,中度火燒對土壤化學性質影響有限,4 a后基本上恢復。
本研究通過對沁源縣國有林場火燒跡地進行的化學性質的分析,表明不同年限、不同火燒強度的林地仍有一定的顯著差異。有計劃地實施中度火燒對森林環境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對今后華北地區林火環境的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本試驗沒有對火燒跡地中土壤的微量元素、根系生物量、微生物進行詳細調查與分析,建議未來對火燒跡地進行進一步的調查以獲取更準確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孫明學,賈煒瑋,吳瑤. 大興安嶺北部地區林火對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5):33-35.
[2]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9.
[3] 張玉紅,孫銘隆,劉彤. 林火對大興安嶺典型植被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2,40(6) : 41-43.
[4] 李媛,程積民,魏琳,等. 云霧山典型草原火燒不同恢復年限土壤化學性質變化[J].生態學報,2013,33(7) : 2 131-2 138.
[5] 辛穎,趙雨森,陳強. 大興安嶺火燒跡地植被恢復后土壤理化性質[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3(8):65-68.
[6] 張玉紅,覃炳醒,孫銘隆,等. 林火對大興安嶺典型林型林下植被與土壤的影響[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2(2):7-13.
[7] Giovannini G,Lucchesi S,Giachettit M. Effects of heating on some chemical parameters related to soil fertility and plant growth[J].Soil Science,1990,149(6) : 345-350.
[8] Kitur B,Frye W. Division S-4—soil fertility and plant nutrition,effects of heating o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growth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corn and millet[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3, 47: 91-94.
[9] Hulbert H. Cause of fire effects in tall grass prairie[J]. Ecology,1988,69: 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