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萌 萬錦華 李建斌 顏斌 李震宇 羅海洋
神經內鏡手術、微創穿刺術與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比較
徐萌 萬錦華 李建斌 顏斌 李震宇 羅海洋
目的 探討神經內鏡手術、微創穿刺術與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50例,將其均分為A、B、C 3組,A組采用神經內鏡手術治療,B組采用微創穿刺術治療,C組采用開顱術治療,比較3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 A組、B組、C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80.0%、62.0%;3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A組>B組>C組(P<0.05)。A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分別為(1.0±0.2)h、(32.3±5.1)mL、(10.2±1.4)d;B組分別為(1.5±0.4)h、(48.5±10.4)mL、(14.5±2.6)d;C組分別為(2.2±1.3)h、(187.5±14.2)mL、(25.3±2.4)d;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B組、C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均為A組>B組>C組(P<0.05)。結論 在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中,神經內鏡手術患者的血腫清除率較高,臨床治療有效率較高,術后患者的恢復速度快,經對神經內鏡手術、微創穿刺術與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比較,神經內鏡手術的效果顯著,可以作為高血壓腦出血的最佳治療手段。
神經內鏡手術;微創穿刺術;開顱術;高血壓腦出血
高血壓腦出血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給患者的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上的傷害[1]。本文針對神經內鏡手術、微創穿刺術與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比較研究,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3年6月~2014年6月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50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平均分為A、B、C 3組。A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8~79歲,平均年齡(56.7±4.2)歲。B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8~80歲,平均年齡(56.5±4.1)歲。C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37~80歲,平均年齡(56.4±4.3)歲。3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A組:神經內鏡手術治療。全麻后,根據TC檢查結果確診患者出血部位,在神經內鏡下進行腦內血腫的清除。以TC結果為依據選擇血腫最大的層面以及在患者腦表面上的投影作為靶點,并根據患者出血病變的部位,選擇手術的路徑和穿刺點。在患者的頭部行3~4cm的切口,鉆直徑為2~3cm的顱骨孔,將患者的硬腦膜剪開,選擇與靶點距離最近的血管進行穿刺,將腦出血產生的積血抽出,從穿刺道和血腫長軸緩慢地將套管置入其中,在套管進入患者的血腫腔后,需要反復地使用生理鹽水對血腫腔進行清洗。將血腫腔與腦組織分清之后,在患者的血腫腔內緩慢的旋轉置入內鏡,通過吸引孔道將液化血吸出,直到患者的血腫底部。血腫清除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血腫壁進行保護,避免發生新的出血。術后度患者的頭部進行CT復查,并根據實際情況為患者的血腫腔內注射尿激酶,持續1周,復查CT無殘留血腫,即可拔管。
B組:微創穿刺術治療。全麻后,以頭部CT結果為依據確定穿刺點。在患者頭部CT確定血腫位置后,選擇合適長度的穿刺針,在患者的頭部顱骨上鉆一個0.8~1.0cm的顱骨孔,將0.3cm的引流管置入患者頭部血腫中,抽取血腫液,在患者血腫塊抽取的過程中,首次抽取,不可超過患者總血腫量的50%,在患者的血腫腔注入尿激酶,每天進行沖洗,在患者術后3d為患者進行頭部CT復查,引流管置留3~5d,根據患者頭部CT復查的結果,確定引流管的拔除與否。
C組:開顱術治療。全麻后,以頭部CT結果為依據確定穿刺點。確定手術切口,選擇距離患者血腫位置最近的頭皮處,行一直線切口,將患者的硬腦膜切開,沿著腦回方向,切開患者的皮質,直到血腫區,在顯微鏡下,將患者的血腫清除。在患者頭部的血腫塊清除后,停止止血,設置引流管,并進行常規關顱。血腫清除后仍然后腦腫脹的患者,需要實施骨瓣減壓術。置留的引流管術后3~7d內拔除。
1.3 觀察指標 比較本次研究中3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意識清楚,沒有發生語言障礙,經頭部CT檢查,血腫清除,患者的肌力為IV~V級;有效:治療后患者出現輕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語言障礙,經頭部CT檢查,大部分血腫清除,肌力I~III級;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或死亡[2]。
1.5 統計學方法 針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使用醫學統計學軟件包SPSS17.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本次研究3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3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2.2 3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情況比較 見表2。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其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3]。高血壓腦出血給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屬帶來了較大的影響,而且預后質量差。綜合分析,造成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病理為患者的大腦中出現了血腫,并且隨著血腫的發展和演變,對患者的神經系統等產生原發性、繼發性的損害[4-5]。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臨床醫學對腦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產生了很多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法,例如神經內鏡手術、微創穿刺術、開顱術治療等,這些治療方法,各有各的優勢和治療特點,而且治療效果不同[6]。3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A組>B組>C組(P<0.05)。A組、B組、C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均為A組>B組>C組(P<0.05)。傳統的開顱手術,手術時間長、創傷大,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止血,對手術中相關設備的要求高,需要有一定經驗的技術人員進行操作,手術中出血量大,而且有較高的死亡率。微創穿刺術治療效果優于開顱治療,可以清除血腫,減小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有較好的引流效果,當前應用較為廣泛[7]。神經內鏡手術治療的效果優于微創穿刺術治療,患者的血腫清除率高,術中出血量小,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患者的恢復速度快[8]。綜合三種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效果,神經內鏡手術治療的效果最好,所以可以將其作為高血壓腦出血的首選治療方法。
表2 3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3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C組比較,aP<0.05;與B組比較,bP<0.05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h)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 A組501.0±0.2ab32.3±5.1ab10.2±1.4abB組501.5±0.4a48.5±10.4a14.5±2.6aC組502.2±1.3187.5±14.225.3±2.4
[1] 夏希愿.微創穿刺術與開顱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比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23):49-50.
[2] 王序.高壓氧治療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血漿凝血酶及D-二聚體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2):67-68.
[3] 羅民新.3種手術方式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10,50(12):95-97.
[4] 孟輝,郭世文,董根柱,等.三種手術方式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6):58-60.
[5] 王樹民.不同手術時機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與術后再出血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2):91-92.
[6] 程珞.納洛酮聯合醒腦靜治療微創血腫清除術后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及對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1): 102-103.
[7] 李文貴.開顱手術與微創鉆孔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學(江西),2015,16(5):33-34.
[8] 王志剛,李春永,劉浩然,等.微創血腫清除術結合自擬活血化瘀醒腦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5,21(9):1529-153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8.010
南昌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洪財企[2014]142號)
江西 330000 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 (徐萌 萬錦華李建斌 顏斌 李震宇 羅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