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榮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
余建榮
目的 評價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9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內科保守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以及死亡情況。結果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5、10、15d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0.98±4.30)、(8.85±4.52)、(3.20±2.95)明顯低于對照組(13.68±6.05)、(12.32±5.34)、(9.89±3.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優良率(86.0%)明顯高于對照組優良率(4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以及患者生命質量,療效顯著。
高血壓腦出血;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療效
高血壓腦出血為一種嚴重的高血壓并發癥,具有“三高”特點,高發病率、高致病率以及高死亡率,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當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法以及保守方法治療,隨著臨床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治療中開始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效果顯著[2]。本研究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評價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婺源縣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0~66歲,平均(53.0±1.5)歲,平均出血量(46±12)mL;觀察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38~70歲,平均(52.0±1.1)歲,平均出血量(50±11)mL,患者入院后經CT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具有顱內血腫清除術適應證。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降壓、抗感染、脫水以及對癥等內科保守治療,觀察組術前血壓控制為150~160/110~120mmHg(1mmHg=0.133kPa)。經頭顱CT引導下定位,注意避開重要的大血管以及腦重要功能區,明確穿刺方向以及深度。實施局部浸潤麻醉后,采用長度適合的YL-1型粉碎針,于電鉆驅動,從定位處緩慢鉆入,鉆透硬腦膜,三通管內插入鈍頭針芯,并緩慢推入到血腫腔中,從側管將5mL注射器緩慢負壓吸引。采用無菌生理鹽水,進行反復沖洗。每次用量不能超過5mL,之后將2mL生理鹽水以及尿激酶2萬~5萬U注入到血腫腔內,夾管2~4h后,打開引流,每天沖洗2~3次。血腫破入腦室系統者,積極實施腰椎穿刺腦積液置換術,若有必要增加側腦室穿刺引流。若查看引流液紅色不明顯或經CT復查血腫基本清楚,夾管24h拔除引流管,一般設置引流時間為3~7d。在血腫清除過程中,若有流出新鮮血液,需先采用0.1%冰腎上腺素鹽水進行反復沖洗,之后將凝血酶或立止血注入到血腫腔內,待穩定8h后打開,之后將尿激酶液化注入引流,若有必要可實施開顱手術。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中華醫學會關于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的標準,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5、10、15d根據NIHSS評分評價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級臨床治療效果,可劃分為優、良、中、差、惡化、死亡。優:NIHSS減少為91%~100%,病殘程度為0級;良:NISHH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Ⅰ~Ⅲ;中:NIHSS減少為18%~45%;差:NIHSS減少小于18%;惡化:NIHSS減少評分有明顯增加;死亡。有效率為優良率[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5軟件包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比較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組別例數用藥前用藥后5d10d15d對照組4013.41±5.1213.68±6.0512.32±5.349.89±3.31觀察組5014.68±9.7210.98±4.308.85±4.523.20±2.95 t值0.96763.05446.592110.5781 P值>0.05<0.05<0.05<0.05
2.2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40例,優10例,良9例,中14例,差7例,優良率為47.5%;觀察組50例,優28例,良15例,中5例,差2例,優良率為86.0%,觀察組患者治療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25,P<0.05)。
高血壓腦出血多發生于冬春季,該疾病可在短期內血腫明顯增加,血腫壓力明顯增加,周圍腦組織受損、壞死[4]。隨著血腫周圍形成半暗帶、早期血腫擴大,疾病不斷惡化發展。因此臨床治療顱內巨大血腫關鍵在于,有效清除血腫。傳統的保守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脫水、降低顱內壓、止血治療,用于治療出血量小于30mL的患者效果良好,但對于治療較大出血量患者則效果不佳。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顱內清除術逐漸被開始用于臨床治療中。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為一種用于治療腦出血的新技術,通過建立有效清除血腫的通道,經針腔將血腫排除,且治療過程中不會傷及鄰近組織,維持顱內壓穩定,可有效改善顱內高壓[5-6]。相較于內科保守治療方法,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對腦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小,CT顯示下可直至血腫區,可早期有效改善血腫壓迫;且該方法也適用于肝、腎、肺以及心功能患者,甚至可用于治療難以治療的顱內深部血腫;尿激酶注入到血腫腔內,可加快清除血腫[7-8]。本研究結果顯示,用藥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操作簡單方便,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血腫清除速度快,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手術應用安全可靠,值得應用推廣。
[1] 余玉銀,程彥,徐順鵬,等.小骨窗開顱治療高血壓基底節腦出血76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9):22-24.
[2] 張智勇.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4):119-120.
[3] 王勇,耿燕.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并發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3):5-7.
[4] 李海燕,高崇恒,樊丹娜,等.急診干預對防止腦出血后早期血腫擴大的臨床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10):1572-1574.
[5] 張文田,趙曉,金曉燁.微創血腫清除術結合肝素生理鹽水持續沖洗治療高血壓腦出血48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5):119-120.
[6] 付君民,賀永軍,劉恩合,等.丹紅注射液對高血壓性腦出血血腫吸收及C反應蛋白的影響研究[J].河南中醫,2014,34(B6):85.
[7] 符慧芬,于正濤,翁秀珍,等.微創穿刺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特點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6):4051-4053.
[8] 李瓊,馮來會,劉伯語.高血壓腦出血患者TNF-α表達與血腫周圍組織細胞凋亡的關系[J].江蘇醫藥,2014,40(14):1665-1667.
[摘 要] 目的 評價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48例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4例。觀察組給予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傳統手術治療,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69.8±15.1)min、術后出血量(70.5±15.1mL)及淋巴結清除數量(6.5±2.2)個均優于對照組(99.7±21.1)min、(155.7±30.1)mL、(3.1±1.8)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3%低于對照組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3年淋巴結轉移復發率及生存率與對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結腸癌;療效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8.033
江西 333200 婺源縣人民醫院 (余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