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濤 吳少林
鼻內鏡下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效果探究
易濤 吳少林
目的 探討應用鼻內鏡技術對患有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的老年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的老年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開放手術方式實施治療;治療組采用鼻內鏡技術實施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鼻部功能恢復正常時間(31.76±3.20)d和手術計劃實施總時間(5.22±1.85)d明顯短于對照組(46.58±3.61)d,(8.31±2.0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圍手術期出現的不良反應治療組1例明顯少于對照組7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治療效果治療組91.1%明顯優于對照組7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鼻內鏡技術對患有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的老年患者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鼻內鏡;慢性鼻竇炎;鼻息肉
老年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疾病的臨床發病率近些年來呈現逐年升高的發展態勢,鼻內鏡技術是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疾病進行治療的首選方式[1]。老年人機體的免疫功能普遍降低,臟器的生理功能已經處于衰老狀態,不穩定影響因素相對較增大,對并存的一些疾病進行有效控制,可以使手術的風險降低,是保證手術治療成功的一個關鍵性問題[2]。本次對患有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的老年患者應用鼻內鏡技術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就診的患有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的老年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9例;患者年齡62~87歲,平均年齡(70.4±1.2)歲;患病時間1~16年,平均患病時間(4.1±0.6)年。治療組中男27例,女18例;患者年齡61~89歲,平均年齡(70.6±1.3)歲;患病時間1~18年,平均患病時間(4.2±0.7)年。上述自然指標研究對象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手術操作開始的前3天適當給予一定的抗生素、輔舒良噴鼻等藥物基礎對癥治療。手術前實施常規的消毒處理,全身麻醉,患者取平臥位。觀察組在內鏡下應用電動吸切器將鼻腔的息肉完全切開,將中鼻甲完全保留,再將一些處于變異、內移、肥厚狀態下的鉤突切除,使篩泡能夠更加充分的暴露,將篩竇及上頜竇位置開放,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中鼻甲,將部分已經發生變異的氣化鼻甲切除,并對下鼻甲肥大的部位實施必要的消融處理,使部分下鼻甲的增生骨質徹底消除,將下鼻甲的骨折位置進行外移,對發生偏曲的鼻中隔進行矯正處理。對照組按傳統方法采用鉗夾或息肉切除器對息肉進行切除處理,同時將病變鼻竇開放,盡最大可能將患者的解剖標志保留,并將病灶徹底清除,避免對位于附近的相關鼻腔組織造成干擾與破壞。術后2d將鼻腔內填充物取出,1個月內堅持清理鼻腔與鼻竇,3個月常規復查,將囊泡及肉芽組織清除[3]。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癥狀和陽性體征已基本或完全消失,鼻竇口處于理想的開放狀態,鼻腔內沒有任何膿性分泌物存在;有效: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癥狀和陽性體征有所改善,鼻腔內的膿性分泌物量與術前比較明顯減少,鼻竇口的開放狀態已經趨向良好;無效:患者在手術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癥狀和陽性體征沒有改善,術腔發生明顯的粘連,鼻腔內有大量的膿性分泌物存在[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觀察指標 觀察鼻部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和手術計劃實施總時間、圍手術期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治療效果。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治療效果 經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后對照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總有效率71.1%;經鼻內鏡手術治療后治療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總有效率91.1%。該項指標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治療效果比較[n(%)]
2.2 鼻部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和手術計劃實施總時間 經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后(46.58±3.61)d對照組患者鼻部功能恢復正常,鼻息肉手術計劃共實施(8.31±2.05)d;經鼻內鏡手術治療后(31.76±3.20)d治療組患者鼻部功能恢復正常,鼻息肉手術計劃共實施(5.22±1.85)d。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圍手術期出現的不良反應 傳統開放手術圍術期內對照組有7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鼻內鏡手術圍術期內治療組有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鼻竇炎疾病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病毒、細菌等病原體感染等相關因素產生刺激所導致的一種非特異性炎性反應類疾病,而鼻息肉則是由于人體鼻腔的相關黏膜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或外界不良刺激后而導致出現的一種病理學變化[5]。臨床發病率近些年來呈現逐年升高的發展態勢。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疾病患者的病情通常情況下容易反復發作,且具有久治不愈的普遍性特點,對于患有疾病的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6]。采用傳統開放手術方式對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疾病的老年患者實施治療,雖然能夠使手術的操作視野得到充分的暴露,使鼻腔內存在的病灶組織在最大程度上被清除,但對人體產生的創傷相對較大,且在手術治療后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患者的鼻部功能才能夠恢復正常,患者在接受該項手術治療后還有出現咀嚼困難、面部麻木等并發癥的可能,對治療效果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7]。而在鼻內鏡的輔助下進行手術操作,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疾病的治療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由于該項手術屬于微創治療技術的一種,因此可以使術中的出血量降低,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術后并發癥,使患者的恢復治療時間明顯縮短[8-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鼻內鏡技術實施手術治療的治療組患者的鼻竇炎鼻息肉疾病治療總有效率為91.1%,明顯高于采用常規開放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71.1%,該項指標數據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內鏡技術在鼻竇炎鼻息肉疾病手術治療過程中應用所具有的優勢。
[1] 崔朝陽,王啟榮,韓飛.老年慢性鼻一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功能性鼻內鏡圍手術期治療[J].臨床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22(23):1082.
[2] 劉輝,黃昌凱,石立梅.鼻淵舒口服液聯合強力稀化黏素對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功能性鼻內鏡手術后術腔黏膜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5(26):689.
[3] 韋富貴.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安全性評估[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257.
[4] 孫紹輝,趙松花,朱奇,等.鼻內鏡下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667.
[5] 王殿生,王振華,高國鑫,等.經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38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2,4(13):69.
[6] 陳碧華,劉海兵,劉棲如,等.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診治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5(22):103.
[7] 周俊江.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臨床療效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7(12):101-103.
[8] 姚晶.鼻竇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與鼻息肉的護理[J].常州實用醫學,2012,26(16):401-402.
[9] 武勇進,劉智獻,張艷紅,等.鼻內鏡下兩種鉤突切除治療慢性鼻竇炎的對比研究[J].中外醫療,2013,32(12):112-1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8.036
江西 336000 宜春市人民醫院(易濤) 宜春市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 (吳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