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
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幼兒語言表達力和思維能力。而講述教學,是幼兒園語言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發展觀察力,發展思維、想象能力,發展口語表達力等,非常適合幼兒的學習特點。那么,怎樣運用多種方法讓小班孩子的講述能力得到良好的發展呢?
一、直觀材料,讓孩子樂意講
通過互相滲透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處處留心,時時注意。
有一次,帶領孩子參觀了圣誕節的大廳布置,圍繞圣誕老人,禮物孩子都興致勃勃說了起來,“圣誕老人戴了眼鏡?!薄昂枚喽Y物,我媽媽圣誕節也送給我禮物的。”“圣誕老人的帽子紅彤彤的,真好看!”他們看見什么就說什么,嘰嘰喳喳,快樂地像一群飛翔的小鳥,可熱鬧了!原來,在漫不經心中,孩子已經找到了他們講述的材料。
在語言領域的目標中要求幼兒“能口齒清楚地說兒歌、童謠或復述簡短的故事”并提出要“傾聽和支持幼兒與同伴一起玩耍、交談,相互講述見聞、趣事或看過的圖畫書、動畫片等”。因此,每講完一個故事,我都把圖書放在“快樂書吧”,讓幼兒自由地看、自由地講,這是提高幼兒講述的一個好辦法,孩子們很感興趣,每每開心游戲的時間他們都能自發地對圖片觀察、講述、交流,并把新發現告訴老師。好多幼兒還能在下午放學時把故事講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聽著孩子稚嫩的話語,家長們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由此可見,教師把圖書放在區角不過是舉手之勞,可余興未盡的孩子們卻會有不少收獲。
這些直觀材料都有一個共同點——色彩鮮艷。小班幼兒的集中注意時間很短,色彩鮮艷的物品往往能延長他們的注意時間。所以在選擇直觀材料時,以色彩搭配合理,畫面清晰、形象生動有趣為佳,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吸引他們注意。
二、文學材料,讓孩子模仿講
小班幼兒年齡小,經驗有限,因此要讓他們有話講,就需要不斷豐富幼兒的講述經驗。我們充分利用午睡時、餐前活動、離園活動讓孩子聽他們感興趣的故事、兒歌等,并引導孩子進行復述。在這樣的模仿講述中,積累豐富的詞匯,幫助幼兒學習規范化的語言。如學習兒歌《圓圓圓》后,孩子們會在教室里尋找圓形的物品,與同伴、老師說“小熊的眼睛圓圓”“玩具汽車的輪子圓圓”等。而幼兒最愛聽老師講故事,講完故事后,創設出簡單情景,讓他們來表演,學著復述一些對話、簡單句。如在表演《小兔乖乖》中,他們學會了說:“不開不開就不開、媽媽不回來,就不把門開?!痹诒硌荨缎⌒苄褋砹恕分?,他們學會了說:“小熊醒來了”、“我睡得多香??!”……而且我還鼓勵小朋友自由發揮想象,相互討論,模仿故事中小動物的對話,想想他們還會說什么。
很多故事都有明確的角色讓孩子演繹。在孩子初步了解看圖講述內容的基礎上,提供相關道具,引導孩子開展情境表演,即使是能力弱的孩子,由于他們好奇心強,愛模仿,還特別喜歡角色扮演,也同樣有展示自己的舞臺。憑借這一舞臺,讓孩子戴著頭飾,根據故事內容,大膽模仿人物之間的對話,能更進一步鼓勵他們進行簡單的創造性的故事表演。
三、操作材料,讓孩子有序講
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只有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把枯燥單調的科學知識與幼兒自己的動手操作經驗搭起一座橋梁,使幼兒能興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動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獲取知識經驗。我想這種理論同樣適用于講述活動。
看,我們在“快樂書吧”提供了草地、天空等多幅背景圖以及動物圖片,讓孩子根據自己擺放出的效果進行講述。在過程中發現,能力強的孩子不止能描述出xx在xx做什么?還能在同一背景圖中擺出多個動物形象,講述許多個“xx在xx做什么”。這樣的擺一擺,說一說,讓孩子在擺玩后能有序地進行講述。而針對個別說話口齒不清,不會講完整的一句話的孩子,通過啟發和提問孩子“圖片上有誰?”“他們在干什么?”以此構成簡單的敘事情節,然后通過猜測來描述出他們會說什么,使孩子們的講述更生動、有序。
為了讓幼兒能更有序、更生動的講述,我們還注意幼兒回答問題之后的回應,回應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言語行為上的深化、拓展、表揚、鼓勵,可以是動作行為上的點頭、撫摸、擁抱、微笑。如在進行圖片講述時,我們在小卡片上記錄孩子說的話,并結合孩子講出的內容進行分享,這樣更有利于促進孩子講述的積極性、條理性,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講述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講述活動中,言語行為的評價有一個緩沖的過程。即使幼兒在講述的過程中有智慧的火花、有靈感的創造,但是教師應該在幼兒全部講述完后再做評價,避免及時反饋破壞幼兒思維的連貫性,這樣也更容易激發孩子內心的滿足感。
通過耐心的引導,孩子們講述的主動性提高了,講述的興趣與日俱增:許多孩子講得津津樂道,一些豐富的詞匯脫口而出;許多孩子會在集體面前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地講故事,他們都覺得講述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其樂融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