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濤
摘要:本文簡要探討了煤礦在開采和生產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所面臨的安全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環境因素和建議。以促進礦區安全生產和資源、環境與經濟的三者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能源; 不安全因素; 施工情況
目前我國煤礦產業對于煤礦建設項目安全生產管理以及安全生產評價缺少系統性理論的支持,結合煤礦建設項目安全生產的管理因素和造成安全生產事故的原因,進行煤礦建設項目安全生產要素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煤礦建設項目安全生產系統是一個由環境、人、機、管理要素構成的復雜的開放性系統。各個要素之間具有復雜的作用關系,缺一不可。本文將從環境因素入手分析煤礦開掘環境對安全問題的影響。
煤礦開掘環境因素從總體上劃分,可以劃分為三類:生產前開掘的施工環境、生產過程中的工作環境、以及生產前后的生態環境。本文將分別論述這三種環境因素對于煤礦安全生產的影響。
一、生產前施工環境
在采礦工程施工中,施工環境的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施工作業人員,據相關單位統計,在所有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中,施工的技術問題占據主要地位。也就是說不安全的技術環境是導致采礦工程中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通過提高采礦工程的技術來降低礦山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是當前采礦工程技術人員主要的研究方向。以下是對采礦工程安全施工的相關建議:
(一)落實安全措施
在對煤礦安全事故原因的調查統計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安全事故的發生是由于煤礦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安全規程,在生產過程中違規操作,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安全問題。因此在改進采礦不安全技術因素現狀的工作中,我們應將安全規程的制度重點落實。
(二)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
判斷煤礦安全管理的好壞,應根據煤礦安全管理是否標準化和事故發生是否頻繁來進行確認。安全管理工作是煤礦安全的基本保證,它的好壞不僅表現在礦井的工程質量、設備狀態等靜態的硬件方面,同時也表現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管理以及工人操作的自覺性等動態方面。在采礦生產施工中應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機制,聘請專業的安全管理人員定期檢查施工區域的安全問題或與平行單位組織安全聯查工作,互相比較,互相改進。對存在安全隱患的部位和施工及時進行整改工作,建立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大安全管理機制,定期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全面提高操作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和自救意識。
同時,在現階段的采礦工程施工生產活動中,確保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環境
煤礦井下工作事故多發,在煤礦五大災害中(煤塵、水、或、瓦斯、頂板)頂板災害是最常見、最容易發生的事故。無論是發生次數,還是死亡人數,頂板事故居各類煤礦事故之首。當工作面開采使得的煤層上部頂板巖層失去支撐時,原來的壓力平衡就會遭到破壞,此時如果支護不及時或者支護強度不夠,就很容易造成工作面巖層頂板發生斷裂和冒落,造成人員的傷亡和財產設備的損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冒頂事故。
除此之外,煤層之中伴隨著沼氣的存在,沼氣極易引發爆炸事故。因此在密封的空間工作時,需要經常檢測沼氣濃度,降低爆炸發生的可能性。
在煤礦事故中最壞的情況是坑內火災,與一般的或在火災不同,煤礦周圍存在大量可燃物,當坑道被熱煙堵住出口,同時發生缺氧的情況,會造成重大的傷亡。而當礦區靠近水域時(海底、湖泊或水庫附近)一旦發生坍塌事故,是比坑內火災更糟糕的情況,幾乎無人員生還的可能。
經濟發展引發的資源短缺,導致煤炭需求增加帶動價格上漲,而部分企業為謀取暴利置安全生產于不顧,導致煤礦安全事故頻發,帶來財產與生命的巨大損失。這一系列教訓足夠讓現有的煤礦企業敲響生產安全的警鐘。
三、生態環境
煤礦開采前后,不僅會對礦區所在當地的水源、土壤、林地植被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還會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態問題。
其中對水資源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對水資源的浪費。礦區煤富水貧且隨著開采的延伸,地下水位下降使得缺水情況更加嚴重,例如在煤炭開采大省山西省,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每生產一噸煤就要消耗2.48t水資源,全省由于采煤排水引起礦區水位下降,泉水斷流使得缺水現象惡性循環。
對土地資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煤矸石堆積占用土地資源、露天礦排土場壓占土地以及煤礦沉陷區和露天采礦給土壤表層帶來的破壞問題上。在我國每采一萬噸煤,地表平均下沉0.2ha (基地面積)由于井工開采而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積已達到50多萬公頃,每年新增沉陷面積4萬ha以上。開采沉陷不僅使耕地面積顯著減少,而且顯著加劇了人口與土地,煤炭與農業的矛盾,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
除此之外,采煤對植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降低了林草生產效力,使得林草的正常生長受到明顯的影響,甚至導致了植被的逆向演替,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煤炭開采對土地資源、地表植被以及水系的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以山西省為例每年生產一億噸煤造成的水土流失影響面積約為二百四十五平方千米。同時大量的礦渣堆積,使得植被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礦區生態環境衰退,經濟、環境,社會三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結語:
協調好生態環境與煤礦開掘二者的關系,落實相關有效的針對性政策,才能切實保障在開采前后人與自然的健康與安全。調整煤礦經濟結構,轉變煤炭工業的增長方式,走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益的路子。依法整頓、關閉、取締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和危及人身安全的生產礦井以及開采高硫高灰煤炭的礦井,進而適度控制原煤的生產總量。最后從技術上來說,我們要調整礦井技術裝備和組織結構,改革礦井開拓布置和采煤工藝,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煤層氣抽放和利用量。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煤炭產業鏈如煤電聯營,煤化工。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和資源、能源的階梯利用。最終達到經濟、環境二者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對策 編號1005-88397(2010)06-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