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晴,楊德祥漢口學院傳媒學院,湖北武漢 430022
重大突發事件中媒介報道的困境及對策分析
劉如晴,楊德祥
漢口學院傳媒學院,湖北武漢430022
摘要作為傳播社會與大眾信息的工具、平臺,媒介、媒體在面對災難時能不能跟公眾對話、能不能為公眾解疑釋惑、能不能用媒介語言化解危機等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就要求媒體要做好正確的輿論引導,要真正承擔起社會責任。本文從重大突發事件的定義及特征出發,闡述重大突發事件中媒介報道面臨的困境,并提出改進對策,希望能為媒介報道重大突發事件的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介;重大突發事件;媒體報道;直播策劃;輿論引導
當前,全球化信息傳播時代已經來臨,而作為國內外信息的傳導器,新聞媒介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和更嚴峻的挑戰。為此,媒介應積極主動、準確客觀地對重大突發事件進行報道,尤其要做好直播策劃,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這不僅是評價媒介報道思想、實力、隊伍素質及綜合競爭力等的重要標準,更關系到媒體形象的塑造,對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將發揮重大作用。這是值得我們不斷深入分析和探究的重要課題。
單從字面來看,重大突發事件中的重大、突發已經充分體現出事件的突發性,它出乎人們的預料,且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重大突發事件通常分類兩大類:自然性的、人為的,前者是指自然事物的非常態發展引發災難性事件,包括海嘯、地震、干旱洪澇、雪災、臺風等;后者是指人為原因引發的各種跟社會道德與秩序相互沖突的非正常事件,造成的社會后果也相當嚴重,包括疫情、食品安全、交通事故、煤礦瓦斯大爆炸、建筑物坍塌以及投毒、縱火、恐怖暴力等。換言之,重大突發事件是人們不希望發生的、不愿意看到的,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1]。重大突發事件擁有以下幾點顯著特征。
一是重要性、突發性。很顯然,重大突發事件是新近突然發生的、非常重要的新聞事件,它包含很大的信息量,讓人始料不及。重大突發事件向社會與公眾傳遞的是偶然發生的、非常態的事實,人為因素很難完全克制。二是危害性、災難性。一般情況下,重大突發事件不管是人為的還是自然性的,都具備不同程度的危害性,都是災難性的負面新聞,將打亂公眾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會正常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秩序。三是后續性、動態性。只要發生了重大突發事件,通常是不會在短時間內完結的,一般都有一個從醞釀到爆發再到擴大蔓延最后減弱消失的過程,事件不斷變化,媒介新聞報道本身并不知道下一步將會發生什么,只能積極而冷靜地對待,以不變應萬變,從而做出及時的、客觀的、連續性的新聞報道。四是影響深遠性。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是超出常規的、出乎社會大眾意料的事實,得到社會極高的關注,只要被媒介報道出來,給受眾帶來的傳播效果也將是非常震撼的,且影響極其深遠。越是重要的突發事件,它就擁有越強的破壞性、突發性等,受眾也會受到越大的震撼,甚至將變成部分受眾一生都無法抹掉的記憶。
2.1 媒體新聞報道存在不作為、不及時、虛假等現象
當前,我國媒介在報道一些重大的突發事件,特別是人為的重大突發事件時還存在張力不足的情況,會出現一系列不作為、不及時、虛假等新聞報道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媒介報道的輿論監督不足,媒體本身就是監察一切社會行為的機器,當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后,媒體沒能真正擔負起輿論監督職責,導致新聞信息無法準確、及時地傳播出去。二是媒介甚至是政府在報道新聞、傳播信息時存在一些認識上的錯誤,如他們認為只要告知受眾重大突發事件的實情就將破壞社會的團結和安定,這種認識并不正確,消息只有最大限度地公開,媒介、政府等才能牢牢掌握話語權,有效遏制謠言的散播,從而安定人心、穩定社會。
2.2 直播報道的策劃意識薄弱,缺乏常態化新聞報道
新時期媒介媒體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對新聞的策劃、對信息的精深加工上,媒體想要在競爭激烈、信息爆炸的環境里取得勝利,就必須全方位策劃新聞。較重大突發事件而言,媒介報道的直播策劃關系到直播節目的整體結構、表現形式。如2013年7月22日在甘肅省岷縣和漳縣的交界處發生6.6級地震,甘肅衛視的媒介報道就缺乏直播策劃,新聞信息隨到隨報,隨意性很強,屏幕上多次重復出現領導在災區視察的鏡頭,對突發事件沒有建立應急機制,導致新聞報道缺乏常態化,跟四川衛視、央視對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的直播策劃與報道水平相距甚遠。
2.3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素質不高,輿論導向有偏差
當下,很多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職業道德素質都偏低,他們的人文意識也相對薄弱,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如一些企業把巨額的廣告費投注給一些媒體,媒體跟企業之間就建立一種所謂的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關系,只要重大突發事件一發生,相關企業就用金錢封住記者的口,如當發生煤礦事故后,真假記者都爭先恐后地趕到事故地點,他們為的是能領取企業的封口費,而不是對事故進行采訪、為新聞直播提供真實的現場畫面。正因為有這樣利益熏心、不負責任的媒介和新聞工作者,才導致新聞輿論導向存在偏差,引發不良的社會傳播效果。還有一些媒體為了提高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不惜肆意炒作新聞,或以訛傳訛、道聽途說,或捕風捉影、弄虛作假,忽視事件本質,歪曲輿論引導。
3.1 以先進的新聞理念為指導,通過客觀報道引起社會關注
媒體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應有一個先進的、正確的新聞理念做指導,這是媒介正確行使自身話語權的先決條件之一。先進的新聞理念主要有:一是準確、客觀、深入、全面地把重大突發事件的真相公布出來,對于第一信息源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堅持加大輿論的監督力度,從而為正確的輿論引導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媒體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話語權和話語技巧,努力在話語爭奪中搶占到一個制高點,如在對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的負面后果進行處理時,應想辦法把新聞的負面效果轉化成正面的傳播效應,通過化解危機來科學合理地設置議程,促使把關人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職能作用,盡量避免受眾看過新聞后出現更加激烈的行為、情緒。在當前全球化媒介戰略的巨大沖擊之下,國內媒體應培養自己對內、對外的雙重報道意識,不僅要遵循新聞傳播的既定規定,還要保持頭腦冷靜,用理性的態度和行為去堅持自身立場的客觀與公正,從而確保能在節制、適度、平衡的新聞報道模式之下維護好國家和公眾的利益。
那么在災難面前,媒體究竟應如何報道?以地震為例,當地震發生后,受眾最信任的是大眾媒體的聲音。地震本身攜帶了巨大的沖擊力、破壞力,能讓人心浮動、社會意識結構失衡,此時社會與公眾迫切地需求信息,這就對媒介所報道的新聞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和客觀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媒體只有用最快的速度把最準確、最客觀的信息提供給受眾,才能讓受眾真正了解真相,防范公眾出現焦慮、恐慌的情緒,同時防止謠言的散播。在地震中,網絡、電視新聞直播、報紙集中報道等都第一時間把受災情況、救援情況、政府態度及困難等呈現在受眾眼前,從而通過客觀的、及時的媒介報道來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最大限度延長黃金救援時間。
3.2 完善新聞直播策劃,通過建立應急機制適應報道常態化
首先,當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后,受眾知曉跟電視直播之間是同步進行的,只有完善的新聞直播策劃才能準確把握新聞的整體結構和表達形式,從而呈現出適應事件的新聞報道形態。因此,媒體在開始直播前應制定不同的應急措施,靈活建立直播監測機制、追蹤機制,完善制定直播策劃方案,確保電視直播安全、流暢、有序,從而更好地為受眾服務。同時,各個崗位在直播中應密切配合,嚴格規范直播流程,確保各個環節更加高效地銜接在一起,提高電視直播水平。在直播報道中,現場直播的優勢作用非常明顯,可采用包裹式的報道方式,提前把現場畫面制作好,以便隨時在直播過程中使用,確保新聞是隨時發生隨時播報的,不斷優化傳播效果。
其次,快速對重大突發事件做出反應是對應急機制的考驗。為了為政府提供參考、滿足受眾的知情欲,僅靠記者編輯是遠遠不夠的,還離不開制度的保障,這就要求媒體要不斷完善應急保障機制,確保新聞直播適應常態化發展要求[3]。如新聞中心在對央視新聞頻道進行管理時,就下設了中心、部門、科組、欄目四級管理機構,確保能整合人員及資源的優勢,促使前期采訪部門能同時為央視新聞頻道和綜合頻道供稿。當然,僅調整人員配置還不行,還應適當調整欄目定位,提升節目質量,充分發揮出重大突發事件中媒體系統應急功能,確保新聞直播適應常態化的媒體環境,從而提高媒體的綜合競爭力。
3.3 提升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堅持理性、正確的輿論引導
新聞工作者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升自身職業道德素質、全面建設新聞隊伍是重大突發事件中媒介報道得以改進和發展的核心條件,且新聞工作者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的特殊時期也應當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新聞工作者提升職業道德需要自律、法律的雙重約束,可選擇參加教育培訓活動、學習活動等來加強自律,而法律規范主要在三個方面得以體現:其一,通過完善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如憲法、法律、法規等,從而對人員或機構的新聞傳播行為進行直接的控制;其二,新聞機構應盡量把各種法律法規條文轉化成日常的規章制度,通過法律的形式對人員或機構的新聞傳播行為進行間接的控制;其三,把法律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心理調控功能充分發揮出來,選用宣傳、教育、激勵、典型示范等心理影響對新聞傳播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在實踐中,我們可運用法律手段嚴格建立相關制裁制度,適當懲戒那些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行為。同時,國家應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借用外力保障新聞工作者能依法履行各自的職能,禁止任何個人、單位等對新聞報道進行非法干擾,不斷改善和凈化新聞工作者的從業環境。
當然,媒體不僅要不斷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還應學會說話,學會用語言來化解重大新聞事件的危機。媒介、媒體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還是大眾輿論的引導者。在重大突發事件里,大眾輿論將對現實社會造成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從而把各種社會矛盾化解或激化,很可能會對重大突發事件今后的發展方向造成影響。所以,媒體應變被動為主動,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的第一時間發聲,對民情、民意及時作出反映,通過強大的理性引導找準自己客觀的、理性的立場,從而幫助民眾正確合理地宣泄情緒,有效疏導民意,幫助受眾不斷調整面對災難時的心態,把社會輿論引回理性的空間,引導重大突發事件良性發展下去。
如今,重大突發事件成為人們身邊的常客,我們的媒介報道、新聞媒體等應對它快速做出反應,堅持先進的、正確的新聞理念,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引導,通過直播策劃的不斷完善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的建立來適應新聞直播常態化,并堅持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確保在向社會與公眾傳遞災難信息的同時關注災難主體的命運,盡量降低重大突發事件帶來的危害性,為維護社會穩定和諧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林賀.主流媒體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創新報道策略分析[J].創新科技,2014(23):32-33.
[2]賈俊強.當前我國突發事件政府話語權面臨的困境[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5):53-58.
[3]庹繼光,彭霈.傳統媒體在重大突發性事件中的輿論引導責任[J].新聞傳播,2013(11):11-13.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39-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