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芙蓉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人文社科系,陜西西安 710032
網絡傳播中的自戀文化現象分析
薛芙蓉
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人文社科系,陜西西安710032
摘要文章針對目前網絡傳播中的自戀文化現象,運用傳播學與心理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解釋,來說明網絡技術的發達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隨意互動溝通的年代,人們的表現欲、傳播欲、得知欲也隨之膨脹,繼而使得這樣的現象在網絡中比比皆是且形態各異。
關鍵詞網絡傳播;自戀文化;心理學;內驅力;注意力
自戀(narcissism)一詞見于歐美文學作品中,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后人稱之為水仙花[1]。
我們所認同的自戀的表面含義其實和其來源的解釋差不多,就是一個人對于自己過分自信或者自滿還表現出來的一種陶醉入戀的心理特征,這個解釋屬于自戀的社會概念。在心理學科上,精神分析學家對自戀還有更加深入的闡述和分析。比如佛羅伊德對自戀的定義為自己對自我投注力比多興奮的狀態。力比多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會有那么一個瞬間或者一段時期自我感覺良好,比如很多年輕人喜歡自拍照片或樂于在別人面前表現顯擺以展示自我感覺良好的方面。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普及并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自我展示的空間,在上面我們會有很多的觀眾來為我們捧場并且擁有了比現實世界更加能夠釋放自我的信心。我們目前已經習慣于在網絡上面表現自己,因為觀眾很多粉絲很多,比起在現實中獲得很有限的人群關注而更加刺激。所以也因此出現了很多網絡紅人。
2003年的“木子美”在博客上撰寫的《遺情書》大膽的把自己與多個男人的性交往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并把其說成“是我的個人行為藝術變成整個社會的行為藝術的真實寫照”。2004年“竹影青瞳”在天涯上面發表配有自己裸照的文章,其文章寫到“我對我自己身體的自拍,只是因為我有沖動才要這么做。我的鮮血直往頭上涌,我想看見自己美麗的樣子,然后讓人也看見。我在擔心會不會有一天徹底抓狂,自戀致死[2]”以上是出現比較早的網絡自戀紅人,正是她們的大膽嘗試展現,才使得后來有了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在網絡中追求虛擬的自我。
比如2010年出現的“鳳姐”,羅玉鳳是重慶綦江人,因一系列雷人言論在網絡上走紅,被人稱為“鳳姐”。她自稱懂詩畫、會彈琴,精通古漢語,自稱“9歲起博覽群書,20歲達到頂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無人能及”。她自吹自己如此優秀來為自己征婚加碼,而且她對征婚對象的要求很高,必須為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生等,她還在2011年到美國去征婚。與“鳳姐”一樣由于征婚而走紅的還有“干露露”,2011年2 月14日情人節當天,一段名為《母親沖進澡堂給女兒浴室征婚門視頻截圖拍視頻征婚》的視頻放到網上征婚。
文章羅列出了以上的案例都是在說明現在網絡傳播中存在著非常普遍的自戀文化現象,那么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在哪里呢?為什么我們都渴望著成為裸露的人群以此來向陌生人暴露著自己的秘密世界?同樣,作為受眾我們又為什么如此踴躍地窺探陌生人的生活,消費他們的曖昧、狂躁和自戀?我們應該如何去正確的審視或應該如何去正確的認識自己?
普通人覺得一個人自戀是因為他太熱愛自己,但其實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因為自戀的產生是有一定心理原因的,所以很多學者開始對自戀心理進行一系列的研究。1914年佛羅伊德在《論自戀》中首次系統的論述了自戀并將其納入精神分析領域,他認為自戀是一種內驅力投注的結果,他發現這類患者在童年的時候缺乏關愛,時間長了就對別人的愛沒有興趣,只是在關注自己,并且易于幻想、自傲,但是還會在某些時候表現出空虛感和低自尊。與佛羅伊德相反呢,羅森·菲爾德反對他忽略了客體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自戀其實是一種客體關系的關系模式,自戀者將自己的自體完全投射到它所關注的客體并將其視為自體的一部分存在,否認自己與客體的區別,或者完全不將自己與客體分開[3]。
關于自戀的分析還有很多種,側重點不同但都是對于自戀現象的一種科學的解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和網絡傳播中所遇見的自戀者的心理也不外乎與這兩種,他們正因為有著類似于這樣的心理,所以才會熱衷于過分的愛戴自己。上述兩種理論關于解釋自戀是很重要的理論基礎,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時代不同,觀念也不同,所以說在分析自戀現象時候需要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面結合現實的生存環境來分析自戀者的心理特征,才可以得出更加有效地結論。
隨著3G網絡的發展,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為網民上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由于人們的傳播欲望愈來愈強,所以現實社會狹窄的空間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了,而網絡的出現恰好為他們提供了無限廣大、無拘無束的自由虛擬空間,大多數網民認為在這樣的空間里可以擺脫現實的浮躁與約束,充分的展現出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狀態,低廉的成本、完美的速度和容量、寬廣的交際范圍、強大的多功能和互動效果給渴望自由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渴望已久的世界。
網絡為個人認同感的建立及獲取他人注意力而搭建了平臺。
個人在現實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壓力,他們迫于這樣的壓力而缺失了自我認同,所以需要找到一種可以釋放壓力尋找自信的平臺。由于他們缺少堅實的錨定點以及權威感,除了求救于自我個人不得不轉向大眾或市場尋求對自己想法、感覺和行為的確認。這就形成了人們追求自我認同時的兩大歧路:自戀、從眾。[4]
自戀者往往有著強烈的個人表達心理,因為網絡傳播的民主化更是給與了他們表達的信心,他們希望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在網絡中,因為在這個虛擬的社會中他們的言論更加自由,像是專門為自己塑造的天地,沒有人阻止你沒有人歧視你,可以任意釋放自己的情感,即使有人指責你那也不需要擔心,因為沒人知道你的真實身份,大可不必忌憚。當然除了自我表達以外,他們更加需要的是受眾,去關注他們的受眾,因為除了個體內驅力之外還需要客體的關系來滿足自戀者的心理。很多情況下他們都是為了獲取受眾的注意力,因為這樣才能滿足他們的自我欣賞,才覺得其個人的表達受到了別人的關注,才可能更有動力繼續表達。
網絡傳播當中的自戀者,大多都是渴望被很多人所關注,這些人就是他們的受眾,誰有能力獲取受眾的注意力,誰就是最大的贏家。就如演員表演一樣,需要觀眾的捧場,他們的表演才會更加有意義。這樣的氛圍下,人們都在渴求注意力因為擁有注意力就會擁有聲望和成功,反之則會陷入極大的痛苦當中。那么為什么這些受眾都不約而同的來對這些自戀者投以注意力呢?因為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動機,也就是看客的動機,他們希望看到這些裸露的人群的各種信息的動機是一系列的:窺視欲、對情感聯系的渴望、對陌生人的恐懼、對精英主義的反叛、對信任的需要、壓力和焦慮的釋放、對平淡生活的反抗、尋求刺激的快感、樂于審丑審怪、填充心靈的空虛等等。
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質的,就比如自戀者和他的受眾,這個時刻他們是這樣的關系,也許下一個時刻這個自戀者就變成了受眾在關注其他的自戀者了,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你可以使任何角色,只要這個角色可以滿足個體自身的情感釋放就都可以成立。
網絡傳播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世界,也許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是滿目瘡痍、卑躬屈膝的,但是在網絡傳播中就可以得到一種虛擬的解脫,情感的釋放。我們每一個人用虛擬的身份與其他虛擬的人進行交流,自戀者可以找來更多的看客,看客們可以觀看到更多的“戲劇”。網絡是一個信息的平臺,對于自戀文化起到的是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網絡畢竟是一個虛擬的空間,我們是屬于現實中的自然人,所以就一定要區分清楚我們的本質身份,應該懂得時刻從其中抽離出來,不能沉溺其中,否則它會打亂我們本身所生存在現實環境而對自己造成傷害。
參考文獻
[1]百科名片[OL],http://baike.baidu.com/view/ 23416.htm.
[2]大膽性事文章+自拍裸照“竹影青瞳”奪人眼球[N].南方日報,2004-2-23.
[3]秦向榮.心理學中自戀理論研究評述[J].精神醫學雜志,2007(1).
[4]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眾討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廣,有效的擴大新聞的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39-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