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廣東科學中心,廣東廣州 510006
發揮聯盟優勢開展
館校合作科普基地的探索和實踐
周靜廣東科學中心,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隨著科普基地公共教育在中國的起步以及素質教育背景下科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科普基地越來越重視與學校之間的合作,積極進行科普基地教育與學校教育合作模式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發展。廣州科普基地聯盟自成立以來,通過調動成員單位尤其是綜合性科普場館的積極性,與學校尤其是邊遠山區的學校建立了長期的互動關系,開展了一系列與學校聯動盤活科普教育資源的活動。本文以聯盟的探索和實踐為例,介紹聯盟是如何發揮優勢,實現館校結合長效機制建立的。
關鍵詞科普聯盟科普基地;館校合作;長效機制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科普工作中面向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這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同時也需要校外教育各類機構的協同努力。作為公民終身教育的課堂以及學校教育的延伸,新常態下的科普基地要發揮自身優勢,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加強與校內教育結合。科普基地和學校二者應該保持著相輔相成的密切聯系。
科普基地是指依托教學、科研等企事業單位和其它社會組織建立的科普組織,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經常性地開展各類科普活動的有效場所,是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重要陣地,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力量。目前,廣州市共有科普基地82家,形成了以廣東科學中心等綜合性科普場館為代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補充、綜合性與專業性協調發展,布局合理、門類齊全的科普基地發展體系。
1)科普資源共享在廣州科普工作中具有基礎性、牽動性的地位。整合社會力量,推動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是形成社會化大科普格局的前提,也一直是制約科普工作深度和廣度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2)優質科普資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城鄉比例嚴重失調。82家科普基地中,有79家處于廣州中心城區,山區和農村僅有3家科普基地。位于山區和農村地區的這三家科普基地科普資源相對較少,專職科普人員不超過15人。
3)社會輻射能力不強。由于各個科普基地隸屬不同部門和單位,建制相對獨立,盡管各基地近年來都能夠積極發揮各自科普資源優勢,認真開展科普活動,但相互之間缺乏工作交流平臺,缺少跨專業、多領域科普聯合活動載體,宣傳、輻射、受益面受到一定限制,很多寶貴的科普資源不為其他學校和廣大社會公眾所知,無法充分向社會展示,不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作用。
近年來,廣州區域的科普教育基地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深受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歡迎,對提高青少年和公眾科學文化素質,形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發揮了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區域性限制,優質科普資源分布受學科、門類、地域和主管部門局限,呈現出不均衡狀態,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
在此形勢下,廣東科學中心于2011年5月發起成立了廣州科普基地聯盟,成為華南地區第一個民間科學技術普及行業組織,宗宗旨是通過對各類科普基地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合作與交流平臺的搭建,推動廣州地區科普活動的開展。
近年來,科普基地越來越重視與學校之間的合作,積極進行科普基地教育與學校教育合作模式的探索,館校間合作不斷深化,取得了顯著發展。與此同時,科普基地“單兵作戰”缺乏聯動、區域科普資源整合不足、館校結合缺乏長效機制等問題也越來越凸顯。為此,廣州科普基地聯盟從整合和集成廣州現有科普資源入手,調動70多個成員單位特別是廣東科學中心等綜合性科普場館的積極性,以滿足學校師生特別是邊遠山區學校師生的科普需求為目標,牽手廣州市教育局,與多個中小學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開展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聯盟牽頭開展館校合作的意義
科普基地以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校外科技教育活動為載體,在配合學校的素質教育和開展研究性學習、科技實踐活動、體驗教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聯盟牽頭開展館校合作的意義表現為:
一是聯盟聯系廣泛,可以多渠道對接政府部門、成員單位、學校師生的需求,有助于聯創共贏格局的形成。聯盟秘書處負責與科技、教育等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爭取政府在政策制定、經費投入等對館校合作給予更多的支持。
二是聯盟聚集了廣州乃至廣東科普領域的知名專家和學者,通過發揮聯盟科普專家的智囊作用,為聯盟館校合作的開展提供專業咨詢平臺,可以顯著提升館校合作的效果。
三是聯盟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能夠充分調動各成員單位的積極性,科普基地力量的整合、凝聚,有助于科普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合力的形成,有助于館校結合長效機制的建立。
4.2 聯盟開展館校合作的理念
科學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形勢在變化,館校合作開展科普教育的理念需要隨之變化。聯盟開展館校合作的理念主要有。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服務理念,把傳統科學普及自上而下的、俯視的、單向教化的、靜態的、以科學知識普及為主的做法,轉變為以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活動為核心的、平視的、雙向交流的、動態的現代科普上來,從狹義的科普概念中走出來,樹立公眾理解科學、公眾參與科學的廣義的“大科普”的工作理念。
二是堅持“組合出拳”工作理念,變“單兵作戰”為“組合出拳”開展活動的工作理念,具體有: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組合,,宣傳方式“新”、“舊”組合,注重機制創新,促進科普運營模式的創新,開展跨地區、跨系統、跨行業的“組團科普”行動,突出科學素質工作的大眾性、基層性、基礎性。
4.3 聯盟開展館校合作的主要做法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聯盟積極開展館校合作實踐,成功打造了“廣州科普基地聯盟校園行”活動品牌,在廣州市城區及農村學校,組織各成員單位聯合送科普到校園,以展品互動體驗、展板展示宣傳、科普講座、科普劇、科普咨詢等方式,吸引中小學師生廣泛參與。主要做法有。
一是開辦科普講座。組織聯盟成員單位各領域里的專業人士,以講座的形式,面向中小學師生普及講授節能環保、地球生態、醫藥健康、航空航天、博物考古等方面的知識,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二是舉辦科學表演秀。作為國內外流行的、全新獨特的科普方式,科學表演秀獨具魅力。聯盟定期面向在校學生推出新的科學表演活動,如力邀兩岸四地多家科普機構一同開展科學表演活動,表演內容主要有:臺灣元智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的“魅力科學秀”表演活動等。
三是策劃科普精品游。“科普精品游”活動是廣州近年來科技活動周的主要特色和亮點,自推出以來一直倍受公眾歡迎。在總結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聯盟策劃推出了針對在校學生的科普一日游,精選了16個科普基地設計成8條科普游路線,分兩批次讓800名師生免費體驗科普旅游,其中200名為增城貧困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是組織校園行活動。活動在立足城市的同時向山區和農村傾斜,以“開放、體驗、成長”為主題面向中小學師生,以講座、展覽、體驗以及科普基地開放為主要內容。三年多來,共開展了近20次的校園行活動,其中6次在城市,10余次在山區和農村,覆蓋學生5萬余人。
五是科普基地開放。充分發揮科技館、博物館、科研院所等科普基地的資源優勢,向廣大中小師生學生開放,建立“館校合作”機制,各基地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結合科技特色教育學校的建設,幫助學校開展課外科技興趣小組研究。通過和增城市教育局的合作,征求學校的需求,發掘科普基地的專業優勢,確定了11個科普基地和11所學校開展一對一“館校合作“關系。
4.4 聯盟開展館校合作的成效
一是聯盟是科普基地與學校師生、政府和學校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館校合作的成功開展,為聯盟贏得了多方的認可,受到了學校師生的歡迎,取得了政府以及各界的支持,較好實現了聯盟作為科普公益機構的教育職能。
二是進一步推動了青少年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綜合性以及專業性科普機構兩者合作,優勢互補打造的科普活動,實現了不同學科的互補以及各類資源的共享,大大緩解了廣州區域科普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
三是通過科學方法,有效地營造了一種使青少年學生“身臨其境”的環境氛圍,有力促進了科普基地對青少年學生校內正規教育重要補充作用的實現,成為青少年學生自我學習的一個有效平臺,有力于以興趣為基礎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常態,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加強科普基地與學校教育兩者的合作,是新常態下科普事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作為公民終身教育的課堂以及學校教育的延伸,新常態下的科普基地要發揮自身優勢,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加強并不斷拓展與學校教育合作,進一步拓展自身功能定位和服務范圍,以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姿態,取得自身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學慧,方家增.館校結合的科學教育實踐與探索[J].科協論壇,2012(5):45-48.
[2]伍新春,李長麗,青紫馨.促進校外與學校教育資源的整合[J].中國德育,2012(2):11-14.
[3]辛兵,龍金晶.歐美博物館“館校合作”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C]//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科技館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72-78.
作者簡介:周靜,碩士,經濟師,畢業院校:廈門大學企業管理系,工作單位:廣東科學中心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39-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