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炳(浙江龍盛化工研究有限公司,浙江 上虞 312369)
大型化工項目建設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袁文炳
(浙江龍盛化工研究有限公司,浙江上虞312369)
摘要:在項目建設管理中,大型化工項目建設施工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本文對大型化工項目建設施工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結合相關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相對應的有效措施,為大型化工項目建設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大型化工項目建設;安全管理;措施
大型化工項目建設工程具有規模較大、工期較長、難度較高、協作苦難等特點,在施工的過程中存在平面、立體交叉作業的現象,其中包含了多個安全責任主體,增加了大型化工項目建設施工安全管理的難度。因此,在大型化工項目建設施工安全管理過程中必須統籌管理、溝通協調,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1.1施工單位缺乏安全責任意識
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建筑施工單位在招標的過程中都會采用壓價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能夠為施工單位在招標過程中帶來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后期的施工過程中會出現設備、器材短缺或質量較差,安全投入缺乏保障等,導致其無法貫徹執行安全技術規范。此外,建筑施工單位的勞動力主體為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安全保護意識與能力,施工單位不重視上崗培訓工作。以上情況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施工單位在利益的驅使之下沒有正確處理經濟利益與安全生產之間的關系,缺乏必要的安全責任意識。
1.2監理單位的安全監督不到位
當前,監理單位受到市場惡性競爭的影響,存在著專業人員匱乏、監理業務水平落后等問題,導致監理單位對施工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不到位。在進行施工安全監理的過程中,監理人員一方面缺乏對項目建設相關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的認識與了解,另一方面不明確自身的施工安全監管職責。此外,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中并未明確規定項目建設監理單位的安全監督職責,導致部分監理單位忽視了安全控制職責,給項目施工埋下安全隱患。
1.3建設單位安全管理存在缺陷
安全管理工程具有系統性,其中包含了人員、設備、材料、環境、法律等多個環節。在建筑項目施工的過程中,不同單位與類型的施工人員雖然能確保施工的正常進行,但是也給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在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工作中,建設單位人員安全責任意識薄弱、安全管理觀念落后,只重視工程的質量與進度,忽略了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導致施工安全管理受到較大的影響。
2.1實現安全管理機構的建立與完善
建設單位應該按照項目建設安全生產的相關法律法規,實現安全管理機構的建立與完善,同時對各個部門與人員的安全生產職責進行明確,強化對項目建設安全工作的領導。監理單位應該對落實總監負責制,更好地對項目建設生產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施工單位是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的主體,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安全管理機構的建立與完善,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將安全職責進行細分與落實。
2.2實現施工現場安全管理行為的規范與完善
建設單位要依據建設施工安全管理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要求實現施工作業安全管理規定的建立與完善,從而對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秩序進行規范,為安全作業提供保障。在安全管理規定建立之后,應該以書面的形式向各個參與建設的單位進行告知,還可以將其編制成施工作業管理手冊,在施工單位與監理單位進行發放。此外,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積累經驗與教訓,對施工安全管理規定的相關內容進行改進與完善。
2.3實現施工現場安全檢查與監督工作的強化
依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建設單位實現相關施工現場安全檢查與監督形式、內容的確定,并通過書面的形式向各個參與建設的單位進行發放,為施工現場安全檢查與監督工作提供依據,實現其規范化與制度化的發展。通過施工現場安全檢查與監督工作的不斷創新與完善,建立以施工單位安全自控為主、建設單位與監理單位強化施工現場安全監督為輔的安全管理模式。建設單位在進行施工現場安全檢查與監督工作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日檢、周檢、月檢等形式。日檢指的是相關人員每天都到施工現場進行安全巡檢工作;周檢指的是每周由監理公司組織進行安全檢查工作;月檢指的是建設單位組織、監理單位實施、施工單位參加的安全檢查工作。
大型化工項目建設施工安全管理屬于動態系統化工程,其實施的主體包括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各個單位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多個主體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在大型化工項目建設施工安全管理中,要結合大型化工項目建設的特點,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項目建設施工安全。
參考文獻:
[1]馮軍倫,蘆平榮.大型化工建設項目施工安全管理研究與實踐[J].石油化工建設,2014,05(85):39-41.
[2]安雪彤,楊育,賈建國,張峰,邢青松.基于G-ANP方法的大型化工項目風險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76):240-244.
[3]董大旻,陳軍營.安全管理要向國際水平看齊——國內外建設安全管理對比研究和發展趨勢分析[J].建筑,2012,22(07):4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