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士合(1.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南寧 530004; 2.武鳴縣水利工程管理站,南寧 530199)
武鳴縣橋響灌區現狀及節水改造研究對策
覃士合1,2
(1.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南寧530004;2.武鳴縣水利工程管理站,南寧530199)
摘要:本文就武鳴縣橋響灌區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的措施,從水資源利用、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角度進行分析后,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是可行的。
關鍵詞:灌區建設;節水改造;分析;研究
1.1灌區概況
橋響灌區位于廣西武鳴縣東北部,總土地面積345km2,其中可耕種面積約103.5km2,受益鄉鎮有陸斡鎮、羅波鎮、城廂鎮和東風農場,受益人口總數為6.22萬人。坡雷壩引水工程是橋響灌區的主要水源,引水設計流量為10m3/s,引水總干渠沿途修建有忠黨水庫和岜益水庫兩座結瓜水庫。灌區內還有西甲水庫、達馬水庫、下潘水庫及育秀壩引水工程。
橋響灌區設計總灌溉面積8.44萬畝,現狀實際灌溉面積為6.2629萬畝,占灌區設計面積的74.20%。
1.2主要水源工程來水量
橋響灌區的主要水源為引水工程,包括坡雷壩、百合壩和育秀壩3處引水壩,其次包括忠黨水庫、岜益水庫、西甲水庫、達馬水庫和下潘水庫5座中小型水庫。根據近幾年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所采用水文資料計算,考慮各水庫的調蓄能力,在規劃水平年,灌區主要水源工程總來水量為16537萬m3,可利用水量為14118萬m3,現狀灌區需水量為6844萬m3,灌區續建配套及節水改造后,灌溉面積達到8.44萬畝,來水量可以滿足灌區用水。
2.1工程年久失修,水資源利用率低
橋響灌區水利設施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主要由當地農民施工完成的,工程建設標準低,長時間運行,后期雖然進行數次維修,但任務量大、投資有限,灌區設施仍未能完善,缺乏必要的控制、調節和配水建筑物,灌溉保證率低,灌區尾部農田灌溉率低,多數渠道存在滲漏、淤積現象,水資源損失嚴重。
2.2末級渠道管理存在困難
國營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管理權限沒有明確,水利工程確權劃界問題一直沒有落實,造成水管單位與當地群眾的矛盾時有發生,支渠以下的管理職責不清,管理不到位而影響水利工程效益發揮。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缺乏養護,大部分末級渠道因基層管理不健全,渠道不順暢,水源浪費嚴重,灌溉用水難以保證。
2.3水費計收到位難
灌區內農民認為政府已經取消農業稅,農民還要交水費,政府或水利部門必須負責村級渠道的清淤和工程設施的養護,否則就拒交水費,或者只有種水稻才交水費,對用水灌溉的其它經濟作物拒不交水費。灌區內農民根據市場供求,頻繁調整作物種植結構,虛報灌溉面積較為嚴重,給核定收費面積帶來困難,直接影響水費的計收。
3.1灌區渠系改造
根據武鳴縣橋響灌區水源來水量和灌排渠系的具體工作情況,計劃對武鳴縣橋響灌區進行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灌區渠系改造采取渠道防滲加固,維修配套渠系附屬建筑物和改造管理設施等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將灌溉面積恢復到設計灌溉面積8.44萬畝。灌區灌溉保證率達到85%。
3.2灌區信息化建設
武鳴縣橋響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信息系統,以公用網絡平臺為支撐,實現信息采集處理自動化,辦公無紙化,信息傳輸方便快捷,調度控制科學合理,實現灌區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讓信息技術為灌區節水灌溉提供保障。
3.3深化灌區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解決橋響灌區小型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明晰工程產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落實工程管護經費,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和良性運行機制,加強水利工程管理,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和效益充分發揮,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促進橋響灌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完成后,灌區內各灌片灌溉水利用系數明顯提高,灌溉面積由現狀的6.2629萬畝恢復至設計灌溉面積8.44萬畝,主要水源來水量滿足灌區用水需求。
(2)武鳴縣橋響灌區續建與節水改造工程估算總投資15841.68萬元,計劃工期3年。按50年運行期計算,項目經濟內部收益率10.73%,經濟凈現值3287.6萬元,效益費用比1.26,在經濟上合理,應盡快實施。
(3)通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逐步增強灌區管理活力,保障工程安全長效運行,實現水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廣西南寧水利電力設計院.武鳴縣橋響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R].2012.
[2]孫瑤.彰武縣水庫灌區現狀及節水改造探討[J].東北水利水電,2013(06):55-56.
[3]哈岸英.青銅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技術研究[J].人民黃河,2002(01):41-42.
[4]單長勇.謝寨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探討[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4(04):68-70.
作者簡介:覃士合(1984-),男,壯族,廣西上林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