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震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其中地震波又分為橫波(S波)及縱波(P波)。地震可由地震儀測量。地震的震級指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通常以“里氏地震規模”來表示;烈度則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某地點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致該地點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由震動對個人、家具、房屋、地質結構等所產生的影響來斷定。
地震的危害有目共睹,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提前預報地震,來減少個人與社會的經濟損失呢?
國家地震局的專家們認為,破壞性地震(5級以上)的預報,特別是臨震預報是不可能的。從這個角度看,1976年的唐山7.8級地震、2008年的汶川8級地震和今年的尼泊爾8.1級地震都是不能被準確預報的。
地震預測與地震預報
在地震學界,地震預測主要是地震部門利用現有地震儀器和監測手段,采集、記錄、提取地震異常信息,經過處理分析,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作出的科學預測,一般用于表示對地震的長期形勢進行判斷——比如尼泊爾坐落在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帶上,長期來看這里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地震預報則用來表示對中短期甚至是即將發生的地震發出警報。我們通常所關心的,其實是對地震的“短臨預報”,希望預報發出后,能夠在地震發生前及時逃生。1966年以來,我國雖然成功預報了海城地震、松潘地震等較大地震,取得了減災實效,但地震預報仍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難題,各國仍在積極的探索和研究中,能作出預報的地震仍占少數。
為什么不做地震預報
從國際經驗講,日本作為多地震國家,已經放棄地震預報,轉而重視防災現實。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曉東認為,三大因素決定地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即使是前蘇聯科拉半島的最深鉆井,達到的也僅僅是地球“皮毛”,無法解決直接觀測震源的問題。李四光定性地震,“當地下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爆發”,然而,地震爆發需要多少能量,具體原理如何,能量又會在何時何地釋放,都是我們無法提前預知的。第二,地震孕律的復雜性。地震前兆出現的多樣與多變可能與地震震源區地質環境的復雜以及地震過程的高度非線性、復雜性密切相關。第三,地震發生的小概率性。迄今我們對震前的前兆現象研究只能做到總結研究,還無法支撐地震發生的理論依據。
地震預報不如預防
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看來,在近期,地震預報都無望實現,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坐以待斃。地震最危險的時候,就是沒有地震的時候。地震直接導致的人員傷亡很少,絕大部分都是死于次生災害,比如說房屋倒塌致人死亡。因此,房屋的抗震性至關重要。希望有一天,房屋能夠成為我們抵御強震最安全的庇護所。同時,趕在地震波從震源地波及到周圍地區前發出地震預警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人員及時避讓,有效減少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