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傳友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制約教育發展的深層次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問題越來越凸顯,以政府為主的傳統學校管理模式正在經受著各種挑戰,各方利益團體、學校內部的利益群體的關系都在各種改革的推動下經歷著諸多變化。在復雜的關系網絡中,學校日益成為社會矛盾集聚的焦點,如何厘清和調整相關利益者群體在學校管理中的角色和關系,促進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理解對話和協商合作,成為學校從管理走向治理的關鍵。
權力關系是學校治理討論的核心問題。權力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服從關系,它是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權力是學校管理的前提,也是學校管理的基本命題。學生權力、家庭權力和社會權力都應該合理介入學校管理系統中,才能有利于學校的管理和學生的發展。治理,從社會學意義上說,就是指在權力流散(權力結構多元化)背景下,公共權威為實現公共利益而進行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其核心是“權力流散”,是打破某一個權力主體對權力的壟斷,將權力分解給不同的主體,強調權力機構的多元化。因此,要挑戰“政府是學校管理的唯一合法權威”的觀點,并不是只有政府的權力才能夠治理學校,要建立一種權力合作協商的關系,也就是專業權力、社會權力還有其他權力的有效
合作。
傳統管理模式下,學校、行政機構、社會團體、相關利益者群體之間的關系是:政府和學校之間是垂直單向、自上而下的權力關系,這是一條強服從和強執行的權力關系。從橫向來看,專業機構跟社會團體與學校的關系是平行的、隨機的;學校與專業機構的合作是選擇性合作。學校處于服從地位,沒有權力去選擇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特色,是“被改革”和“被發展”,既缺乏自主權,也沒有主動性。這雖然容易形成權威系統,便于規范管理和統籌資源以及人才的統一培養,但是也存在著政事不分、政校不分、管辦評不分等問題。這種自上而下發號施令的工作方式,把個人意志等同于學校的目標,皆是治理結構不合理的必然結果。
基于傳統學校管理模式中的權力關系所造成的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一系列問題,有必要重新構建一種更加合理的權力結構,使相關利益群體能夠有效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打破某些特殊群體對管理權力的壟斷,促進權力在多主體之間的合理配置,并通過有效的結構來促進各方合作共治。
首先,政府和行政機構與學校應該是雙向互動的,政府需要調整和下放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釋放學校自身治理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政府與其他專業機構、社會團體之間,應該是平行協商關系,通過授權和分權來實現對學校的共同治理。再次,學校與專業機構和社會團體、學校和相關利益者之間應該是一種高度嵌入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隨機的,應根據這些主體的特點和能力,以及與學校利益的相關程度賦予一定的權力,從而形成一種相互協商又相互制約的關系。最后,從學校內部來看,校長、教師跟學生之間是一種三角關系而不是一種單向度的垂直關系,三者之間應該形成一個相互制約、互動的機制。從治理的角度來說,就是在學校內部實現權力流散和權力主體多元。
顯然,從理論上講這樣的權力模型非常理想化,甚至也非常具有解釋力,但實踐的邏輯與理論的思維是很難重合的,比如,各個主體的權力邊界到底如何界定、各自承擔的責任有哪些、有效的合作機制是什么,這些問題都需要隨著實踐的深入進一步探討。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