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堂田
一、氣功
氣功古稱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坐禪或內功等,是中國獨特的一種健身術,其特點是通過練功者主觀努力對自己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以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氣功的內容
氣功內容廣泛,主要有調身(姿勢)、調心(意念和松靜)、調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氣功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站樁為主的站樁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國氣功流派眾多,一般分為醫、儒、釋、道、武術五大派別。
中國氣功有2000多年的歷史。論述氣功的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據中國歷史學家郭沫若考證,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實物。《莊子》也論及氣功。中國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文物中有一篇《卻谷食氣篇》,也論及了氣功。中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內經·上古天真論》關于氣功論述尤詳,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另外,歷代不少著名著作中也都談到了氣功,如老子的《道德經》,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明代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王陽明的《傳習錄》、胡文煥的《類修要訣》,清代王祖源的《內功圖說》,以及近代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等。新中國成立后,氣功被運用近代醫學科學加以整理提高,用于保健康復和治病,稱為“氣功療法”。
諸派氣功,各有特點。醫家氣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為目的。儒家氣功主要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道家氣功主要以“身心兼顧”、“性命同修”、“清凈無為”為目的。釋家氣功主要以“練心”為目的,要求“精神解脫”;其中又分兩派,一派叫作“入定”,強調“四大皆空”,另一派叫做“參禪”,強調“修心養性,普度眾生”。武術氣功主要以鍛煉身體、防身和提高擊技技術為目的。各派氣功盡管方法各異,但總以練意、練氣為主。氣功從形態上可分為靜氣功和動氣功兩大類。靜氣功采取臥、坐、站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運用精神內守和調整呼吸的方法,著重練身體內部,因而也稱為內氣功。動氣功是采取意和氣相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方式,如走式氣功、太極棒氣功、自我按摩等,因為它有動作表現于外,所以又稱為外氣功。
三、氣功的作用和療效
中國古代氣功從一開始就用于治病和健身。氣功之所以能夠治病,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及心血管系統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對機體的異常反應有糾正作用,對腹腔器官有一種按摩作用,對自身生理機能起到自我控制的作用。
從腦電圖的變化來看,練氣功者和常人有顯著不同。常人腦電圖在清醒狀態下呈大量高頻低幅波,約50微伏,不同區域腦電波的同步性很差,而練氣功者腦電波出現大量頻率為8赫左右的α波,波幅高達180微伏,且各區域電波趨于同步化。上述特點在大腦的額葉和頂葉更為明顯,而額葉正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中心,主管意念活動。這表明氣功對高級神經中樞的作用尤其顯著。練功越久,α波段的同步化則越好,且向低頻段擴張,可以大大提高大腦的功能。
從呼吸變化來看,練功時可見呼吸頻率減低,呼吸時間延長,呼氣與吸氣時間之比增加,橫膈活動幅度加大,潮氣量及肺活量增加,每分鐘通氣量減少,深呼吸時往往好像停頓一樣,其中夾雜多次小呼吸運動。動物實驗證明,呼氣中樞興奮增強時可擴散至副交感神經中樞,吸氣中樞興奮增強時可擴散至交感神經中樞。這樣,通過對呼吸運動的意志性調節,可以促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趨于平衡。
從代謝生理狀態來看,練坐式和臥式氣功時,身體的耗氧量比練功前減少30%左右,能量代謝率也比練功前減少20%左右,呼吸頻率和每分鐘的通氣量也減少。這種低代謝生理狀態,有助于減少患者身體的消耗,重新積聚精力,培養體力,為戰勝疾病打下基礎。
從自我控制來看,氣功和生物回授兩種療法相結合,就更易于達到自我控制。所謂生物回授,就是用肌電計、皮膚電阻計算生物回授器的檢測,把生理功能(如肌張力、血壓等)的變動用聽覺和視覺的信號告知患者,使患者心中有數,讓患者通過自己的意志控制來掌握生理功能的變動,使之趨于正常,達到治療的目的。
從按摩作用來看,進行腹式深呼吸能夠使腹腔器官受到有節律的按摩作用,尤其在采有停閉呼吸法(如內養功)及逆呼吸法時,這種作用更為顯著。在練氣功時,胃液分泌增加,膈肌活動范圍比平時增加3~4倍,腹腔內壓發生周期性的變動,從而可以按摩胃、腸、肝、脾等內臟器官,促進胃腸蠕動,減輕腹腔淤血,改進內分泌的調節,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練功后一般都食欲大振,食量大增,體重亦因而增加,能夠為治愈疾病創造出良好條件。
從血液循環系統來看,血管運動與練功過程以及所練功種有關。在練內養功和練松靜功的過程中,半數以上手部血管出現舒張,練松靜功者比練內養功者舒張明顯,而練三圓式樁功的會出現縮血管反應。凡入靜好和練功程度高的,功中血管變化較穩定。練氣功中吸氣比呼氣長者,每分鐘心輸出量增加,而呼氣長于吸氣者每分鐘心輸出量減少,這是呼吸中樞對心臟迷走中樞和心率影響的結果。無論是練內養功或練松靜功,都會出現心率降低的現象。堅持每天練功的,血壓下降明顯。
練功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作用:排除情緒的干擾,讓人體的生理、生化處于最佳工作狀態;氣功中的放松、入靜和呼吸可緩解大腦皮層對整體的應激性反應準備,為機體的休息、修復和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亦可清除“七情”對機體的擾亂,降低機體對外部環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六欲”的危害;經過緩慢調整,使整體耗能減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氣功的入靜(調心)調整精神狀態,使之入靜,也是氣功最基本的功夫。
入靜方法可有下列5種:
1?郾意守法。意念高度集中于身體某一點,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意守時要排除雜念,但不必過分用意,而要似守非守,不即不離,松靜自然,恰到好處。
2?郾隨息法。意念集中在呼吸上,只留意于腹式呼吸的起伏,但不可加意指揮,以便自然形成意氣合一,達到入靜。
3?郾數息法。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練功時,默數呼吸次數,從一到十,十到百,數至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就自然可以達到入靜。
4?郾默念法。默念的字句要單純,其目的是用一念代萬念,用正念代“邪念”,以幫助入靜。例如默念“松靜”二字,不少人可念到一心不亂、雜念不生、心曠神怡、舒適入靜的境界。
5?郾聽息法。用耳朵聽自己的呼吸氣的出入,以聽不到為好,在聽不到的情況下去聽,以助入靜。
以上5種調心入靜法,初練時可從意守法開始,逐漸過渡到隨息法或聽息法,或始終練1種,可以因人而異。
氣功的呼吸(調息)呼吸是氣功療法的重要環節。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后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擴大肺活量,促進氣體代謝和血液循環,按摩內臟,幫助消化和吸收,以達到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的目的。呼吸方法比較常用的有下列8種:
1?郾自然呼吸法。這是每個人出生后即具備的生理呼吸,絲毫不加意念支配,呼吸自然、柔和、均勻,但其缺點是不夠深長。
2?郾順呼吸法。吸氣時腹部外凸,呼氣時腹部內凹,腹肌前后運動量大,逐漸練成腹式呼吸。
3?郾逆呼吸法。與順呼吸法正相反,吸氣時腹部內凹,呼氣時腹部外凸,較順呼吸法的運動幅度和強度為大。
4?郾停閉呼吸法。在吸或呼當中,吸或呼之后稍停片刻,然后再吸或呼。
5?郾鼻吸口呼法。人的正常呼吸是鼻吸鼻呼,但當呼吸道有病、內腔變狹、呼吸不暢時可采用此法。
6?郾氣通任督脈法。這是一個完整的功法,但其呼吸法采用逆呼吸法,用鼻吸氣,同時以意領氣(即用意念指揮內氣運行而非呼吸空氣),意想氣到了肚臍(丹田),然后下至會陰,呼氣時以意領氣,意想氣由會陰循脊柱至百會(頭頂),由鼻呼出,故又名小周天呼吸法。
7?郾潛呼吸法。是練順呼吸法或逆呼吸法后自然出現的一種呼吸法。其特點是吸氣綿綿,呼氣微微,息息均勻,呼吸出入時用手試之于鼻,沒有明顯的感覺,故又叫做潛息法。
8?郾真息法。古人云:“蓋凡息即停,而真息自動。”所謂息停,不是強閉不出,而是虛極靜篤,心愈定而息愈微,神凝氣結,至此一息。此時,從外表來看呼吸好像停止,但實際上腹中在旋轉跳動,故又叫做“胎息”,此乃功夫較高階段。但也有人認為練真息法如不得法,呼吸功能受抑制過甚,也可能導致危險,危害健康。
上述8種呼吸法中,順呼吸法對防治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療效較好,停閉呼吸法和逆呼吸法對防治消化系統疾病療效較好,鼻吸口呼法對防治呼吸系統疾病療效較好,氣通任督脈法對防治神經系統疾病療效較好。各種呼吸法應根據病情辨證采用,以免發生偏差。不論哪種呼吸法,每練10~20分鐘后都要改為自然呼吸法,以免呼吸肌過勞、發生麻痹,或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呼吸中樞受壓制過甚使人憋悶,貽害身體。因此,練氣功必須練養結合,亦即練呼吸與養呼吸相結合。練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則指導下逐步做到深長、細勻、緩慢,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氣功的功種
氣功從用途上來看,可分為3種:
1?郾醫療氣功。用于治療慢性病,通常所說的氣功,主要指這種氣功。
2?郾保健氣功。用于日常保健強身和預防疾病。
3?郾武術氣功。是武術的基本功之一,用于強筋骨、長氣力,以練站樁為主。
氣功從方法上來看,大致又可分類下列多種:
1?郾放松功。其特點是練氣時結合練意,默念“松靜”二字,逐步用意識使全身放松,可用以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風心病、腦動脈硬化等。
2?郾內養功。其特點是練習入靜結合腹式停閉呼吸,可用以防治消化性潰瘍、胃下垂等。
3?郾強壯功。其特點是以調心為主,著重練習入靜,并結合逆呼吸,可用以防治多種慢性病以及神經衰弱等。
4?郾靜功。以調身、調心入靜為主,適用于防治神經衰弱等病。
5?郾氣功搬運法。主要以意領氣沿任督二脈運行,可用以防治神經衰弱、遺精、早泄等。
6?郾新氣功療法。其特點是意念、呼吸、動作、吐音和綜合導引5種方法相結合,是一種動靜相兼的動功,可用以防治多種慢性病。
7?郾三圓式站功。以練身為主,結合練呼吸和入靜,可用以增強體質和防治疾病。
8?郾銅鐘式站功。以練身、練意、練氣為主,可用以防治肺結核等多種慢性病。
9?郾太極棒氣功。其特點是在松靜的前提下持小器械(1尺長的棍棒或太極尺或太極棒或圓球)做簡單動作,以誘導入靜,適用于練氣功法易入靜的人,可用以防治多種慢性病。
10?郾動功。其特點是在松靜自然的原則下肢體做各種動作。
11?郾意功。其特點是用意領氣專攻身體病區,是一種主要用意的功法。
12?郾吐納功。其特點主要是在松靜自然原則下練習深呼吸,并常結合著進行各種肢體活動。
13?郾保健按摩。采用循經取穴的方法進行自我按摩,常常和練氣、練意等結合著進行,療效顯著。
14?郾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古代民間傳統的健身術,常和練氣、練意結合著進行。
上述各種功法的適應征都是在臨床治療疾病中歸納出來的,但并不是全部。至于氣功禁忌癥,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熱,各種急性病以及急性傳染病等。
五、氣功研究和發展趨勢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和整理氣功,到60年代把氣功定為國家重點研究項目,全國有不少醫療單位,如上海第一醫學院、唐山氣功療養院、重慶醫學院和上海市高血壓病研究所等單位,紛紛開展氣功生理機制的研究,對比練功前后人體各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如呼吸、心率、血液、血壓、血液成分、消化機能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等。中國云南省個舊市第三中學王伽林為了取得科學成果,曾在自己身上開刀,剖腹測量膽汁流量,直接觀測氣功狀態下內臟功能的變化;他還提出了關于練功時血壓變化的研究報告。北京和上海的科學研究部門在研究“氣”的本質中,提出了“生命信息”的新概念;他們認為氣功運氣療法屬于信息療法,是產生中醫學說的基礎。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顧涵森在對氣功“外氣”的科學研究中獲得4種物質形態—受低頻信息調制的紅外輻射、某種微粒流、靜電及低頻磁信息。北京醫療器械研究所等根據顧涵森對“氣”的物質性研究成果,從仿生學角度出發進行了模擬試制,研制了“遠紅外信息治療儀”,4個月內經200多例試用,療效與氣功醫師放氣治療基本相同。這些研究可以幫助探明“氣功”的奧妙。
有人認為,雖然分子生物學是當前生命科學的先鋒,但綜合的、對人類生命整體的研究則將是生命科學潛在的、未來的主流,那里孕育著自然科學的偉大突破,而氣功的研究則可能是通向未來的一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