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茹
一張災難現場照片引起的反應
2015年6月,隨著長江上一艘游船的傾覆,億萬國人的心被牽動起來。載有454人的“東方之星”號客輪在長江水域沉沒,遇難442人,獲救12人。
災難面前,各路媒體義不容辭,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這其中也包括《長江日報》攝影記者陳卓。6月5日19時34分,陳卓從搜救現場發回夕陽下“東方之星”扶正起水后救援人員集結靜默的照片,在《長江日報》官方微博上發布。24小時內,該照片在官博直接閱讀超5000萬人次,并被《人民日報》等媒體官方微博轉發和網絡名人轉發,總點擊量破1億人次。這一數字也創造了《長江日報》事件性新聞網絡傳播歷史峰值,在國內傳媒界亦屬罕見。《長江日報》官博關注量直接增長2萬人。該照片還被光明日報、華爾街日報等國內外近30家報紙頭版及路透、法新、美聯、歐新四大通訊社采用。陳卓因此獲得了《長江日報》總編輯獎,被獎勵3萬元。
數字時代攝影記者應有“七十二變”的能力
這是一起非常典型并成功的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的報道活動。數字時代,人人都是“記錄者”與“拍攝者”,一切都在瞬息萬變中,作為傳統媒體的攝影記者面臨巨大的挑戰。想要凸現新聞照片的新聞價值,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確保照片的“第一時效”。這就要求攝影記者不僅要手快,還要掌握數字技術,提高照片的制作與傳輸速度,加快與新聞事件進程的同步化,以照片質量和發稿速度爭奪報紙版面與網絡空間。“東方之星”夕陽照的傳播,正是符合了這一特性:手機搶拍,第一時間微信傳給編輯部,傳統媒體見報后又通過個人微信朋友圈進行二次傳播,最后達到一個傳播高潮。
人文關懷讓新聞攝影有情感有生命力
所有稱得上經典的新聞攝影作品,都是充滿強烈情感力量并具有經久不衰生命力的。美籍越南裔攝影師黃功吾1972年6月8日在越南戰場上拍攝的《戰火中的女孩》,之所以成為新聞攝影中的杰作,就是這張照片撲面而來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一張照片改變了戰爭走向,也改變了照片中人和拍攝者的命運,它的生命力是永存的。
夕陽中的“東方之星”出水照也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力量。據陳卓說:“曾考慮過要拍和夕陽有關的影像,因為“夕陽紅”旅行團這個點。一直在下雨,能拍到夕陽只是機會好。”而當他把鏡頭對準那一刻,殘陽如血,沉沒的“東方之星”被打撈出水,意境與情感的雙重沖擊,讓整個畫面無聲卻似千鈞,重重地撞擊著觀者的心。
嚴格從專業角度來講,這張照片拍得并不見得有多好,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拾之于偶然,得之于必然”。如果記者內心深處沒有人性關懷,沒有感同身受的痛與愛,是拍不出這種“偶然”的。攝影記者不是拍照機器,一定是要有人文情懷的,要帶著情感去拍照,這情感是文化儲備、個人素養的積累,能在瞬息萬變的時刻,捕捉到最打動人心的瞬間。自動自發、看似不假思索后的舉動,卻連著內心的情懷。只有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才能打動自己,打動讀者,才能有生命力。
傳統職業素質不能丟
《長江日報》在表彰陳卓的文字中有這樣一段:從6月2日凌晨3時驅車搶先達到事故現場起,記者陳卓克服巨大困難留駐核心現場,不顧身體多處受傷連續作戰。
信息時代,任何人隨手一拍就可能成為新聞。職業攝影記者如何能拍出有價值的作品?一是新聞敏感;二是職業素質。新聞攝影以幾十分之一、幾百分之一,甚至幾千分之一的瞬間去反映整個事情的發展流程,這要求攝影記者比文字記者需要更強的新聞敏感性。而深入現場、蹲守、抓拍則是職業素質的良好體現。“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夠好,那說明你離炮火還不夠近。”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的這句話是新聞攝影記者的職業真諦。和平年代,戰爭不多見,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就是戰場,數碼技術再先進,后期處理再完美,也不應該是攝影記者追求的方向。攝影記者的腳要到現場去,到離“炮火”最近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拍出真正的新聞照片。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