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鞠曉飛
傳統媒體記者由無冕之王不知道什么時候被戲稱為“新聞民工”。這是社會認同的錯位還是其職業分工的社會屬性發生了轉變?本文認為,媒體之間不具有替代性,都有獨立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哪種媒體更具有現實的存在性,則取決于媒體本身現實存在的強弱,新聞力量決定了任何媒體的存在優劣性,新聞力量本真性決定著媒體的未來。
記者的社會角色在新聞界普遍有著將自己視作社會中的“輿論監督者”的觀念,但現今社會悄然發生的輿情環境變化,并沒有給這種觀念一種很好的生存土壤。所以媒體應該思考怎樣做才是適當的、有效的、正確的。
一、記者做“輿論監督者”很難
過去一提到記者,很多人都會很羨慕,很敬佩。他們所期許的“輿論監督者”實際上并不好做,當下的社會現實遠非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一些社會沖突性議題,記者從發現線索、確定選題、設定報道框架就承擔著報道風險,有時新聞事件的敏感性和宣傳口徑要壓過新聞價值,成為衡量選題最重要的標準。在設定報道框架上,對報道的要求和如實報道的方式最為常用的就是“就事論事”,避免選題“被政治化”是常用的手法,許多媒體人不敢也不愿意甚至也不能去冒險。記者不能在“監督者”角色的期待面前承受不可承受之重。還有就是由于社會關系的復雜化,一篇批評稿的采訪費盡周折卻很難發表,因為各種級別的說情者、關系戶,都會把你的稿件“槍斃”。特別是當輿論監督和部門利益發生沖突(涉及廣告商)的時候,批評報道只能成為一種技巧,甚至是話語策略。因而“為監督而監督”的迎合心態很可能就使新聞媒介墜入“監督難”的深淵。
輿論監督直接訴諸受眾,極易獲得市場和道德的雙重認可,且具有強大的社會民眾動員力量,相信這也是新聞力量的所在。也正因為如此,新聞的發布的確需要慎之又慎。如果輿論監督的話語權與當權者對立,或當權者凌駕于輿論監督之上,不僅可能分裂新聞輿論監督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能破壞新聞輿論監督的公眾基礎,使得新聞輿論監督的成長缺乏長久動力和正義的支持。尤其是當商業行為與民生利益沖突的“內核”被挑破以后,極大地影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新聞輿論監督的聲望。
二、記者力量與角色的社會期待
社會變動的各個時期,宣傳者和參與者這兩種職業角色往往同時出現在記者身上。在此,記者不可避免地成為新聞事件的參與者, 同時記者也應該承擔傳播和解釋黨和政府政策的宣傳者的社會責任。
本文作者在對沈陽廣播電視臺的“連心橋”“汽車小辣椒”等輿論監督類節目的調研中發現,一些民眾對于輿論監督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十分認同。他們把自身的訴求都寄予記者,仿佛媒體和記者就是他們公平的期待。這種社會認同也可以促進新聞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認同感的建立。但是,這一角色期待也隱藏著缺陷,因為記者隊伍人員復雜多樣,個人素質和能力千差萬別,過分依賴于某個記者本人,就會出現偏差。同樣一個問題的處理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所以培養記者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是傳統媒體的重要任務。記者如果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對新聞來源特別是訴求者的單方意見不加考證,很容易成為謠言和假新聞推手。不僅媒體的公信力會被假新聞不斷削減,媒體人的職業操守也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和指責,而記者在這個新聞事件中的地位也會被摧毀。
一位法學屆人士講了這樣一個案例,或可稱之為對新聞界的建議或者批評:“在新聞界曾有一位所謂的 “青天”,光環下放縱了自己,長期利用監督的權利之便,收取或卡要所謂的宣傳費、人情費、關系費后,就有權不發批評稿或批評變表揚,從而丟掉了媒體監督的責任,丟掉了新聞記者的尊嚴,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新聞職業道德還觸犯了法律。”應該感謝這位法學界朋友的提醒,在這樣的表述中,雖然不切實際地把所有新聞媒體看做一個整體,但實際上仍是對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宣傳者、參與者的社會角色的期待。當然,在不同的場合,記者也被期許為“弱勢群體的救助者”“社會沖突的調停者”“主持公論的包青天”等等。這也許是對記者力量的一種社會期待。
三、新聞力量不能失去市場
在媒體的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為了“輿論監督”的生存,記者們試圖用各種“調和”的方式,以滿足各方面的角色期待。同時,由于社會受眾越來越成熟和理性,他們需要深度的報道而不是膚淺信息,他們需要了解事實而不是零碎的觀點,他們需要自己形成判斷而不是接受被灌輸的結論。如果記者能客觀報道,或扮演觀察者角色,重視時效性,重視事實與評論的正確性,文字冷靜理性,不帶有任何主觀色彩的客觀性,輿論監督將備受社會各界的推崇,這其中既有記者職業的理想,也有行業規范的內在要求,更有現實對輿論監督的考量。
“輿論監督”正確的客觀立場,可以較好地平衡媒體與社會的關系,尤其是在官方和民眾之間,兩種矛盾對立的統一中找到立場的平衡點,在政府與百姓之間架起一座上通下達的連心橋,既能從官方獲取良好的信息源,又能獲得民眾的認可回饋,從而確保政府、民眾、媒體三方利益不受損害。另外,客觀公正的立場對于新聞從業者而言也是一種規避風險的策略,記者陳述確切的事實,并且通過呈現不同立場者的觀點,平衡各方訴求。學會以新聞的力量用事實說話,讓各方當事人說話,既能體現新聞的真實性,又能夠很大程度避免遭受新聞官司及公眾指責。
回歸記者職業的神圣感,彰顯新聞力量,是共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新聞記者采寫新聞時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恪守職業道德,新聞職業道德在維護媒體公信力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記者編輯在從業之初通常懷有改造社會的公義之心,或對于“無冕之王”身份的強烈認同,新聞界或新聞從業人員利用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的權利,為團體或個人謀求不正當利益索取好處,這是一種行業腐敗行為。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的重要時期,只有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才能維護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聲譽和社會形象。只有這樣才能使正在減退的新聞輿論監督得到公正的維護,民眾對新聞輿論監督的社會公平正義感才能回歸和提升。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