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的新華網上刊登了這樣一幅圖片,1978年出生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桃園鎮桃東村村民王民主正在蔬菜大棚內勞作,這不是一個簡單勞動場面,早在2011年年底,王民主就和親戚湊了10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承包500畝土地,成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當起一名家庭農場主。同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概念,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而在全國廣大鄉村,土地流轉的洶涌大潮早就已經開始,很多身價過億的企業主開始涌向農村投資農業,中國農業吸金創富的局面正在趕超房地產行業,成為未來中國最賺錢的產業。
作為一檔服務三農的節目,作為遼沈大地名牌的農業欄目,我們在這場產業大逆轉中應該做些什么呢?
一、堅定農業朝陽產業的信念
作為一名農業記者,我有幸目睹這場巨變,感受著農業的蓬勃魅力。也許大家早就記不得,從什么時候開始任何一種水果的價格都沒有低于過一塊錢,哪怕是最大眾的蘋果,從蘋果樹上摘下來的價格就沒有低于過一塊錢,賣到市場三五塊、六七塊錢很平常,而種植蘋果的果農更是積極性大漲。
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的王宏老師在一次給蓋州市九寨鎮果農講課中提到:種蘋果每畝地不掙到一萬元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種蘋果的!這句極富煽動性的話語一下子讓在座的老果農為之一震,在農民眼里看來只是一個簡單的營生,餓不死也富不了的產業,在專家眼里,在有商業頭腦人的眼里,中國農業的頂峰遠遠沒達到。
還拿蘋果舉例子,在果農眼里,畝產達到5000斤就已經是到頭了,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生物菌肥的施用,尤其是改變大幅度剪枝方法的推廣,蘋果的畝產量完全可以在非常安全的條件下大幅度提高,單株產量有很大文章可做。同時,在互聯網時代,網絡銷售異常火爆的今天,蘋果的銷售完全可以改變思維,北京很多互聯網商場在遼寧地區選購果個超過100的特大型蘋果,訂單式提前貼字,利用平安夜大批量銷售平安果,一個蘋果售價高達10元。而在這個巨大經濟鏈條下,種植蘋果的農戶也借助互聯網之力,搭上洋節日的船,獲得最豐厚的回報。
二、農業記者要抓住農業最具魅力的報道點
農業的朝陽性毋庸置疑,那么作為農業記者,有責任將這種產業的魅力性宣布報道出去,吸引更多人關注農業,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農業報道怎么報?
籠統地說,任何影像一類的東西,都可以概述為三個字“講故事”,故事好壞與否和講述方式有很大關系,作為農業記者,怎么講述農業故事,怎樣把在鄉親們眼中看似很平常的勞動場面,變換成一種故事講述給觀眾,怎樣調動觀眾的興趣點,是一種功力,也是一種閱歷。
舉一個例子,大連莊河市光明山鎮金線溝村草莓遠近聞名,整個鄉鎮草莓大棚連成片,家家種草莓。金線溝的草莓到底有多好?從兩個例子就能看出來,東港客商到這里購買中低檔草莓販運回去冒充東港草莓;而最高端的金線溝草莓全部發往北京上海廣州一線城市,沈陽的市場甚至很少能看到真正金線溝草莓的身影,這也情有可原,賣到一線城市價格暴漲,中間商有利潤。來到金線溝村的草莓批發地,掛著全國各地牌照的大貨車,操著各地口音的生意人都在緊張收貨點貨。如果只是一個草莓大豐收各地客商忙的簡單報道,突出不了金線溝草莓的精彩實力。
記者經過一圈探訪發現,金線溝的草莓市場很特別,這是一個在村委會門前形成的市場,村委會的一排瓦房只保留了一間當辦公室,其他房間全部改成賓館食堂,方便收購者上貨,而這些基本都是免費的,或者只收取簡單飯伙錢。而門前這個大市場背后更是深含意義,一般這種交易市場,肯定會收費,或者收買貨的,或者收賣貨的,或者兩頭收。但金線溝的市場從成立之初,就定下鐵規矩,一分錢不收,全心全意為大家服務。記者和村黨支部書記做了一個假設,如果每斤草莓提五分錢的市場費,按照金線溝草莓交易量,那就是400萬的收入。但是村里沒有人打這400萬的主意,讓富于民,才能促成現在金線溝草莓蓬勃的發展形勢。
所以記者抓住這個點,以“四百萬,不要啦!”切入,展開金線溝村乃至光明山鎮的草莓發展故事,寫一個服務性鄉鎮政府的博大胸襟。
每一個農業故事不會很生動地擺在記者眼前,必須經過一番挖掘,橫縱向對比,才能發現那枚藏在河蚌里的美麗珍珠,這恰恰就是這個故事最打動人的一點,拎出這個點,故事的闡述就順暢了。
三、農業記者有責任做農業技術責無旁貸的推廣者
為什么說中國農業是朝陽產業,如果一個產業發展得已經非常完備,不會這么說,正是由于中國農業在科技化的程度上還不是很高,中國農業還有很多的增長空間,才會有期盼有提高。作為一檔輻射面極廣的農業欄目,作為農業記者,有責任擔任農業科技的推廣員宣傳者。
早在1995年,廣電部和科技部就召開一個加強科技宣傳的座談會,當時在科教興國戰略背景下,大家都期待這樣一個結果:讓科學家走上前臺成為明星,讓大眾關注科學技術。但由于對收視率廣告收入的盲目追求,對科學枯燥的先入為主,科技和電視,這兩個本應該很要好的兄弟,如今越走越遠。前段時間,江蘇衛視推出一檔《最強大腦》讓我們看到了一點曙光,原來科技也可以流行起來,原來科學家也可以這樣可愛。
作為農業科技更是有這方面的推廣需求,面對農村占絕大比重的5060人群,很多農業實用技術咋說都推行不下去,怎么辦?農業節目必須搭建起科技和農民之間的橋梁,用實際的例子,用活生生的賺錢法則去刺激農民。作為農業欄目,應該準備一個農業科學家智囊庫,把一些好的農業老師從課堂拽出來,拽到電視熒屏直接對農的大舞臺上。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果樹限根栽培技術,不是一項新技術,但卻是很有效的一項增產技術,大棚里的果樹在栽培以前,利用磚砌一個池子,把樹根栽到池子里,而不是直接栽到土壤里,這樣限制根的生長,會有效控制樹的營養生長,增加生殖生長,樹干長得細,枝條少,掛果多。但實際例子中,哪怕是最高標準的櫻桃大棚,也很少采用限根栽培方式。原因無非是兩點:“不知道”或者“嫌麻煩”。這就需要農業電視欄目反復強調,做對比。把這項簡單易學的增產方法通過生動的電視語言宣傳出去。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中有這樣一句話:中國曾經是農業時代的帝國。而現在縱觀世界農業發展,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荷蘭一躍成為超越美國的農業王國,精打細算的荷蘭人將現代農業發展得淋漓盡致,無論是蔬菜花卉畜牧都躍居世界前列,荷蘭的農民享有很多的社會地位和巨大的社會財富。一位荷蘭農業人說過:你們中國農業的浪費太大了。正是由于我們曾經擁有的巨大資源,如今卻成為我們快速發展的思維上的障礙,中國農業亟待資源整合,重整河山待后生,而農業記者將成為中國農業發展進程重要的一環,是中國農業發展堅定的守望者。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