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央決定在新聞戰線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全國新聞戰線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實踐。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努力向往深入基層采訪知民情,轉變采訪作風解民憂,改進作品文風暖民心,我們融入最基層群體當中,戰斗在采訪一線,作為法制節目的記者,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也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思考。
走基層,記者和百姓心連心
“走基層”是“轉作風、改文風”的前提和基礎。“走基層”的實質就是“下基層”,不是蜻蜓點水,而是沉下去,下到最基層,融入草根當中去。
我們做的節目是新聞專題,而且是法制節目,既要真實,又要了解案件背后的隱情。一般而言,基層的條件往往是比較差的,那里的生活可能算得上吃“苦”。 “走基層”要的就是去體驗一下那種生活,理解一下百姓的心理、認識和邏輯。
走基層,首先,我們聽到真話,察到實情。同群眾同飲一壺水、共吃一桌簡樸的農家飯。這樣,群眾把我們當成真正的朋友,把他們知道的奇聞軼事甚至內幕都告訴我們,和我們道真情,訴心聲。
其次,常有意外收獲。新聞是需要發現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具有新聞敏感性,我們曾經在采訪的時候,發現另外一個案例,說是有一家的哥哥把自己的妹妹打了,妹妹告上法庭,這立刻引起我們的關注,再追究,原來因為財產和贍養問題,我們立即跟蹤采訪,尤其是兄妹在法庭上為財產和贍養老母的爭吵我們全程記錄下來。《兄妹惡戰之隱情》專題節目播出后,接到不少觀眾的電話,對我們關注百姓的問題表示贊賞,對給觀眾提供的法律咨詢表示感謝。
再次,走基層,我們和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們曾為一名采訪對象捐了款,過后他又到欄目組找過我們,我們盡自己所能幫他賣苞米,解決他的實際困難,他終于把我們記者當成了親人。
由于我們的努力和真誠,越來越多的百姓把我們當成他們最知心的朋友,摧毀了從前對記者的防線,走出了遠離記者的誤區。
轉作風,練就一身過硬的素質
“轉作風”是本次活動的本質要求,也是“走基層”、“改文風”的關鍵所在。因為我們改變了作風,堅持實事求是、及時高效、密切聯系群眾,我們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更加成熟。
第一,求實,頭腦更清醒,政治更成熟。對新聞工作者來說,轉作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這也是新聞中最基本的要素。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只有實事求是,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深入實地采訪,保持新聞真實性,才是記者應有的職業道德。我們做法制節目《法在身邊》,我們采訪的對象不僅有執法人員,也有違法犯罪的嫌疑人,還有當事人、普通的百姓,我們堅持真實的原則,憑良心,憑真心,憑對組織、對人民、對記者稱號負責的精神,我們就是要較真兒,就是要求實,就是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來不得半點馬虎。不管我們采訪的案件涉及到官方還是某個敏感人物、親戚里道,我們從不辱使命。借助轉作風的機會,記者的靈魂得到了洗禮,頭腦更清醒,政治更成熟,求實更扎實。
第二,報道及時,業務更過硬。我們盡量堅持及時高效。及時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不能及時就成了舊聞,就難以起到輿論引導以及監督的作用,所以我們不怕苦、不怕難,可以連續作戰,可以排除別人不能克服的困難。一次,為了突然查酒駕,我們跟蹤采訪至半夜,完成了一部專題片。片中違章的司機是某單位干部,我們當即進行了現場采訪,片中還有警方的同期聲,有違章現場。我們連夜趕制出短新聞《夜查違章 又見酒駕》,在中央臺13套節目《關注》中播出。因為我們的努力,很多新聞見諸于央視。
第三,聯系群眾,素材更豐富。新聞的主體是群眾,新聞的受眾是群眾,新聞的監督還是群眾,作為新聞工作者就應該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真正為群眾辦事,傾聽民生,反映民意,做百姓新聞,當人民記者。因為轉變作風,新聞線索更豐富,原來我們等著官方上門來請,現在我們主動聯系,新聞更及時了,同時也贏得了采訪對象的認可。
改文風,畫面散發出泥土的芳香
“改文風”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走基層”和“轉作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進文風,就是要力求“理”和“義”。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用科學的新聞觀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把對歷史、對人民負責作為基本立足點,以“實”“新”“活”的新聞作品打動受眾,用正義的聲音壓倒非正義的聲音,弘揚真善美,打擊邪丑惡。
第一,求實,打造公信力
我臺的法制節目歷經近20年的歷史,從當年的《警法熱線》到今天的《法在身邊》,從僅僅報道大案要案到今天寬泛的與法相關的題材,大案追蹤、以案說法、行政執法都是我們涉及的范疇,素材多了,報道的面廣了,遇到的問題和可能出現危機的系數就大了。法制節目要求我們嚴謹認真公平正義,還有具有普通的法律常識和自我保護的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嚴格把握自己的職業操守,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我們做過一期節目《裂痕》,反映一個農家婦女生了女孩而受到家庭虐待,最后導致離婚的悲劇。我們沒有因為一方當事人的恩惠而傾斜,因此當另外一方當事人找到電視臺無理取鬧時,我坦然地拿出稿件,和他較真時,對方啞口無言。經過半天的聊天,他最后成為我的朋友。事實證明,心底無私天地寬,我們沒有見利忘義,我們秉承道德正義,我們的節目可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真實。
第二,求“新”求“活”,看點倍增
新聞重在“實”,貴在“新”。寫作手法上要新穎別致,才能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形式主義、老生常談只能讓觀眾感到乏味。原來我們的鏡頭很多時候都是對準上層,改文風,我們的筆觸更多地記錄百姓,他們的生活,他們需要的法律援助,給他們的警示,他們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直面現實,分清主次,拒絕嘩眾取寵。我們剛剛做了一個片子《三尺地之爭》,片子反映農村一家姑侄之間因為三尺寬的宅基地大打出手,因為積怨又爭執不休的案例,我們的鏡頭對準了農村的廣闊天地,一枝一葉總關情,畫面從空曠到雙方握手言和,拾起失落的親情……連續幾個片子的改文風,使我們的畫面散發出土地的芳香,畫面更豐富了,語言更靈活了,觀眾更愛看了。文風靈活多變,緊跟當前文化潮流,這對傳統新聞媒體來說是一次直接的挑戰,在文風上做到守正出新、精彩奪人并非易事。我們既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又要有相當的文字功底,才能創造出動人的新聞作品,這也是我們每個記者都應該追求的目標。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是新聞界打基礎、樹正風、育新人的一個重大工程,具有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的現實和深遠意義。長期以來,新聞界一直有“腳板底下出新聞”、“接地氣”、“捉活魚”等傳統,事實證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做好記者工作的基礎功和成功的保證。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會繼續發揚和探索。
(作者單位:遼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