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
體驗式報道是指記者親身體驗采訪對象、新聞事件、新聞現場,并把這種親身體驗直接寫進新聞作品中。它包括參與、感受和再現三個環節。有人將其定義為,記者直接投入到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中去體驗生活,以獲得新聞報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對新聞事件的認識。體驗式采訪是新聞記者深入生活、體察民情的一種好方法,其對于記者的思想作風和新聞寫作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益處。
體驗式報道不同于我們常見的現場報道,體驗式報道強調的是記者親身經歷,而非普通的現場采訪報道方式。在體驗式報道中,記者成為新聞的主體,記者的“參與”與“感受”成為新聞主要表現的對象。在倡導“三貼近”、踐行“走轉改”的今天,體驗式報道因其真實、可信、可感,煥發出時代新活力,在新聞活動中呈現出獨特的魅力。
體驗式報道讓新聞更真實更生動
在體驗式報道中,記者成為新聞的參與者,甚至成為新聞的主角。這樣的在場狀態,使得記者幾乎就是零距離地面對、參與到新聞事實的進程中。這種完全不同于普通間接采訪的記者親歷,使得報道更加真實,更加生動,更加感人。
2013年撫順8·16洪災后,作為撫順日報的駐村記者,我隨某鄉婦聯赴受災的南口前張家堡捐送救災物資。因為多次奔赴災區,洪災后的慘狀已經不是記者的“興奮點”了。但是當記者看到凌亂地堆著救災物品的村民的帳篷中端端正正地掛著一只石英鐘時,我的心倏然一緊:房子沒了,農田被沖,家人沒了,但日子還得過呀!那一瞬,記者的“興奮點”被燃起,迅即進入采訪狀態。村民們把我也當成了捐助的人,流著淚述說著他們的感激。回程的路上,不時有村民搭車去縣里。車子路過村民徐鳳業家,他家院子里一盆三角梅正開得鮮艷。停車進院,徐鳳業告訴記者,這是他老伴最喜歡的花,洪水退后搬到院子里曬曬太陽。
這次采訪,我無意中成為一名災后體驗者,寫作時,我將內心感受作為報道的主線,以《廢墟中盛開的三角梅》為題將災區人民大災不失志的頑強寫了出來。因為不滿足于一般的災區見聞,記者頗具在場感的內心感受,使得報道更加生動鮮活。也因為感受真實,這篇報道在眾多災區報道中脫穎而出,打動了許多讀者。正是因為這樣的在場感,才使得新聞克服了間接采訪、二手材料的呆板、枯燥,不見血肉與生氣,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所謂新聞的感染力,也便在此。
體驗式報道拉近了媒體與讀者的距離
在體驗式新聞報道中,記者作為新聞的參與者,與新聞事實幾乎零距離面對,這不僅僅使記者與新聞事實的物理距離近了,更使得媒體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拉近了。成功的體驗式報道,能將讀者帶入新聞中,讓讀者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覺得記者就在身邊,媒體反映的就是自己的生活。
1990年,我所在的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成為不小的社會問題。1998年五一前夕,我當時所在撫順晚報周末部圍繞五一勞動節做了一期策劃——《體驗謀生》。我們要求幾路記者關掉手機、傳呼機,把自己當成沒有技能、沒有本錢的下崗職工,看看能不能在一天之內找到工作吃上飯。這一回,大家可是真正意義上的體驗了。有人去趕集賣菜,有人跑樓道分發小廣告,有人去飯店刷盤子,有人去零工市場打零工砸墻。我則去一位市民家當了一天的鐘點工。認認真真地幫那家三室一廳打掃了一天的衛生,我掙到了15塊錢。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同事們報道中“出彩兒”的文字。雨中趕集賣菜的張國勇說他“從來沒有像那天那樣渴望太陽”。去飯店刷盤子的梁靜秋說“手伸到滿是油污的刷碗桶時,胳膊上立即掛上了一層油漬……”而擦了一天玻璃的我,疲憊不堪,雙手生疼。我們發自內心地體驗到下崗工人謀生的不易。那一期報道,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得到了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的好評。
體驗式報道是踐行“走轉改”要求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新聞媒體倡導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走轉改”,要求報道富有“親和力”和“人情味”。所有這些,都要求新聞報道要“接地氣”。
如何使報道富有“親和力”,有“人情味”?如何使新聞“接地氣”?這取決于記者是否能夠深入基層抓住鮮活的事例、生動的細節。實踐證明,體驗式報道,是踐行“走轉改”的有效途徑之一。
體驗式報道決定了記者必須深入一線、深入生活。因此體驗式報道往往對準的都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和社會熱點。
為了真實反映社區在如今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有記者深入社區,成為社區的編外主任,真正以一個“小巷總理”的身份,體驗社區生活,體驗社區干部的工作艱辛。這樣寫出的新聞,猶如帶露的鮮花,新鮮、生動、可感。
需要說明的是,體驗式報道中,記者由采訪者變為親歷者,讓受眾近距離地通過新聞報道主角的視角,感受原汁原味的經濟發展、社會民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媒體的影響力。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體驗式”報道只是“走轉改”的初級階段,要深化“走轉改”、提升影響力,還需要進行積極的探索,在報道方式上向“深層次”報道轉型升級。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