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賢軍 周國強 馬仁鋒



摘要:運用Citespace 11分析中國知網2005-2013年收錄的1036篇文化創意產業文獻,解讀其在中國的研究熱點及其時空變化趨勢。研究發現:①高共引文獻作者及其所屬研究機構呈穩定態發展趨勢,熱點共引作者數量一直徘徊在50。②2005年后研究視角由經濟學主導拓展為經濟與管理學、人文一經濟地理學、建筑規劃學多元趨勢,但是被引熱點研究機構多數位于北京、上海等高水平城市,且新研究者嘗試加入研究機構網絡的成效不顯著。③研究機構的網絡雖呈擴大化趨勢,但研究視角仍限于早中期的3個學科、研究樣區過于集中在北京、上海,且行業選擇多為動漫、影視、軟件等行業。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創意集群;創意產業區;創意城市;創意空間
DOI:10.16315/j.stm.2015.02.001
中圖分類號:F063.1;G124;K901 文獻標志碼:A
文化創意產業的全球化成為21世紀經濟增長點,初步形成了以倫敦、巴黎、柏林、紐約、東京等為領軍的西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典范;以首爾、臺北、香港、上海、北京、廣州等亞洲國際化大都市為代表東方發展模式。中國國家統計局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估算中國文化創意產業2012年產值超過4萬億,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8%。2004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杭州、西安、成都、深圳、蘇州等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占地方生產總值比重和從業人員規模日益成為城市國民經濟重要行業。西方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源頭可溯源到1944年Adorno等創造“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一詞,引起學界與政府產業實踐關注則緣于英國政府文化媒體體育部1998年發布的《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相較于西方,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起步較晚,文化產業研究始于1992年之后,中國加入WTO簽訂服務貿易條款誘發了國內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管理制度改革;直到2003年學界才在中國知網發表了25篇有關文化創意產業文獻,2005年后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如圖1所示。利用文獻計量方法梳理國內快速增長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文獻,尋找中國學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軌跡與趨向,既是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制定實踐需要,又是提煉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迫切任務。
1.數據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源
中國知網是目前國內最優秀和最可靠的文獻數據庫,囿于中國知網收錄區域限制文中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文獻僅以中國大陸,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相對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3城市為主,未考慮到香港、澳門和臺灣的相關文獻。根據圖1,中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從2005年開始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因此文獻計量時段為2005-2013年較為適宜Citespace軟件分析。
1.2研究方法
利用大連理工大學開發的一款基于信息科學中文獻中的“研究前沿”和“基礎知識”在java平臺上運行的可視化軟件Citespace,通過中國知網收集文獻并將收集到的文獻在Citespace平臺上加以量化分析,并且據所呈現的圖表結果加以分析探究。研究中數據處理主要過程,如圖2所示,具體步驟為:①利用中國知網做數據準備。利用中國知網檢索“主題=文化創意產業;來源類別=SCI、EI、核心期刊、CSSCI”檢索得到相關關文獻1036篇,然后選擇導出/參考文獻,所導出的文獻為(基于網絡的研究文獻管理軟件包)Refworks可識別格式,最后導出txt文件并且文件名需為down-load-*。②基于Citespace軟件的文獻分析。以每一年為一個時間單位,選取閾值為C=2、CC=2、CCV=0.2;C=3、CC=2、CCV=0.2;C=4、CC=3、CCV=0.2。其中C(i)指文獻i的被引頻次;CC(i,j)指文獻i和j之間的共被引頻次;CCV(i,j)指文獻i和j之間的共被引率,即CCV(i,j)=CC(i,j)C(i)/[C(j)]。在修剪(pruning)中本文采用最小生成樹(minimum spaning tree)算法,采用網絡切片修改(pruning sliced network)??梢暬╲isualization)中采用靜態視圖(cluster view-static)和合并網絡視圖(show merged network)。
2.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力量演變的知識圖譜
共引文獻作者和共引文獻作者所屬研究機構是測度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力量的重要指標:①全球化背景下以互聯網為中介,共引文獻的作者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因此可將共引文獻作者(coauthorship)作為其研究對象;②研究者所屬研究機構對研究者會產生利好影響,研究機構在該領域的團隊式研究是研究力量的重要展示。因此,共引文獻作者及其所屬研究機構(co-authorship institution)的演變圖譜,是呈現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力量動態過程的基礎和最新趨勢。
2.1基于知識圖譜的熱點共引文獻作者變化
2.1.1熱點高頻共引文獻的作者
采用高頻熱點共引文獻作者是cluster view中顯示的高閾值下引文作者,將其作為分析對象可識別每一個年份的高頻熱點共引文獻作者。2005-2013年的高頻熱點文獻作者圖譜,如圖3所示,將其視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力量;并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數值作為直接的分析對象。將頻率作為是否成為熱點文獻作者的唯一指標,2005-2013年所有年份中都存在熱點詞。在所有作者中厲無畏、金元浦、孔建華、張振鵬、高長順、韓順發、劉云開、孫潔、李蕾蕾、褚勁風、張京成比較靠前,其引用頻次皆在5次或5次以上。圖3顯示出隨著時間推移高頻熱點共引作者的引用次數累積性變化,且隨時增加學術新人:①厲無畏2005年被引用17次、金元浦2006年被引用14次、孔建華2007年被引用10次、李蕾蕾2008年被引用5次;張振鵬2009年被引用8次、孫潔2009年被引用6次、褚勁風2009年被引用次5次;高長春2010年被引用8次等;虎總被引用趨勢上以厲無畏、金元浦、孔建華為代表的2005年、2006年、2007年熱點共引作者的共引次數要遠高于其后的熱點共引作者的數量,其原因是厲無畏、金元浦和孔建華的有效成果較早及其后研究者熱衷于引用最初文獻;虎引用頻次隨著時間推移呈總體減少狀態,其原因是越早刊發成果被引用的幾率越高,后期成果呈現研究領域多元化使得對前期成果引用頻次降低;虎到2012年、2013出現了0高頻詞熱點引文的現象,成因是2012年和2013年的成果較新還沒有完全被其它研究者所知曉,導致了高頻詞熱點引文作者的缺失。⑤在2007年之后高頻熱點引文作者從2005年和2006年的單一作者變成了多個,原因是文化創意產業備受重視,參與的研究者增多。
前述對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者的分析表明:①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確實產生了有效的重大成果,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隨后研究奠定了基礎;②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的作者數量日益增多,且文獻產出與熱點共引文獻增長趨勢均成顯著態勢。
2.1.2熱點共引文獻作者的演進特征
本文研究所產生的熱點共引作者數量共452名,如圖4所示,首先利用link walkthrough經行研究人數的演進,然后依據timezone統計熱點共引作者數。2005-2013年的熱點引文作者數分別為30、60、50、52、50、52、50、52、56、50、54個,這表明:①熱點引文作者數量總體保持平穩,說明每年產生的有效成果數量并沒產生巨大變化,即說明中國需要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產生重大的成果;②2005年的研究成果相對于其他年份顯得特別少,成因是中國才展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起步階段并沒有產生有效成果;③2006年中國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成果劇增,這得益于2005年鋪墊和中國豐富的研究對象與樣本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熱點引文數量分析表明:①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較落后,2005年之前沒有有效的研究成果;②近5年來國內尚未深入研究文化創意產業,以至于該領域每年產生的文獻很多但有效成果太少。因此,熱點共,引作者數量一致徘徊在50左右。
2.2基于知識圖譜的研究機構演變
2.2.1熱點高頻共引文獻作者的所屬機構
采用高頻熱點共引文獻作者為分析對象,將2005-2013年的高頻熱點文獻作者所屬機構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力量。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數值為直接的分析對象,將頻率作為是否成為熱點文獻作者的唯一指標,如圖5所示。2005-2013年所有年份都存在熱點詞,圖5顯示:①高頻熱點共引文獻作者所屬單位自2005-2009、2013年分別是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8次;中國傳媒大學/10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10次、北京印刷學院/8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7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8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7次;濟南大學管理學院/7次;北京服裝學院/7次。②熱點高頻共引文獻所屬研究機構共引頻次呈現先增加后減少,主要原因是產生研究成果的機構所積累成果為后期研究成果做鋪墊,在cluster view中顯示會較前期增加;但在2010、2011、2012年缺少熱點高頻研究機構。對照CNKI數據,發現其原因是這三年有效成果中未能進行科學方式的署名。熱點共引高頻文獻作者所屬機構分析表明:①熱點高頻研究機構的被引頻次與時間的關聯度不大,②被引的熱點研究機構基本都位于高等人才聚集與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高地,如北京、上海等。
2.2.2熱點共引文獻作者所屬研究機構演進特征
依據timezone顯示的是研究所產生的熱點共引文獻作者所屬研究機構,使用Citespace的link walk through來顯示每年的研究機構數量,發現①2005-2013年各年份熱點共引文獻作者所屬機構分別被引用頻次為15、45、50、45、45、46、44、41、52;②network呈現N=630、E=118(density=0.006),如圖6所示。這進一步說明①研究機構的數量總體上保持不變,主因是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機構基本形成格局;②核心研究機構未隨時間而轉移,印證了研究機構網絡的基本成型。因此可以判定,①中國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機構的網絡格局已經成型,主要研究人員基本隸屬于這些研究機構;②計量中顯示出個別研究機構新研究者嘗試性加入該網絡,這有利于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多元化發展。
3.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熱點演進
Citespace軟件提供了高頻熱點關鍵詞、凸顯詞、向中心詞的年輪顯示與編年圖,因此將圍繞高頻熱點關鍵詞、凸顯詞、向中心詞討論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熱點及其演進特征。
3.1高頻熱點關鍵詞、凸顯詞和向中心性詞的演進
關鍵詞是一篇文章研究的核心內容,將2005-2013年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文獻的高頻熱點關鍵詞作為研究對象。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數值作為熱點高頻關鍵詞分析對象,如圖7所示,圖7顯示2005-2013年各熱點高頻關鍵詞及其發生次數分別為:文化創意產業/157、文化創意/91,創意產業/80、文化產業/59、產業發展/44次,創意/32、知識產權/20、產業鏈/18,創意產品/17、創意經濟/15、產業集群/14,產業園區/12,對照歷年文獻與圖7分析發現①發生頻次反映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已由最初的純粹產業研究逐漸擴展到對產業集聚與集群、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等的研究,產業涵蓋的行業伴隨時間推移日益廣泛;②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核心主線仍然是產業自身,但研究視角逐漸散開,即從經濟發展理念擴展為產業鏈、產業集群、知識產權、城市產業政策等視域;③現有統計中2008-2013年未出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熱點高頻關鍵詞,主要是因為2008年之后的研究具有承繼特征,新的關鍵詞尚未引起學界關注等??傮w而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呈現①伴隨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機構的網絡呈擴大化趨勢;②對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領域越來越深入化;③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視角雖日益多樣,但仍限于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地理學(人文-經濟地理學)、管理學(企業管理)、建筑規劃學等;③2008年之后的相關研究并不突出,說明亟待開拓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新領域;④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樣區過于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需要拓寬研究區域以發現中國問題。
凸顯詞可反映出該年份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而探究研究內容的演化過程。采取timezone識別每一個年份的凸顯詞,所得數值作為直接分析對象。圖7所獲取數值為:①2005年凸顯詞“創意”,凸顯值為7.48;②2007年凸顯詞為“知識經濟、經濟發展”,凸顯值為3.92;③2010年凸顯詞“動漫產業”,凸顯值為3.73。但是個別年份研究的內容比較分散無法得到凸顯詞。結合CNKI文獻分析發現:①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詞“創意”在2005年就得到了中國學界重視與確認;②中國學界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一部分;③受行業構成限制中國學界高度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分支“動漫產業”。總體而言,凸顯詞演進表明:①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偏向或喜好是創意;②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視角多停留在經濟學;③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集中在某幾個行業。
向中心性詞是連接其他研究內容的中介,它將本來不相干的研究內容連接起來,因此從向中心性詞可以看出研究核心的演化過程。利用timezone識別每一個年份的向中心詞,將其作為分析對象,所得向中性詞數據為:2005年“創意”的向中心性值0.33、“創意產業”的向中心性值0.24,2006年“文化創意”向中心性值為0.31,但隨后年份受文獻被引用量無法顯示出向中心詞。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向中心詞基本圍繞“創意”及其鄰近詞匯發展,因此中國學界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核心是創意。
3.2國內對創意產業的研究現狀與問題
當前,國內“城市與區域發展視野下的創意產業研究”已經初步形成了“緊跟世界趨勢、特色顯著”的研究范式:①研究內容的方向上,緊扣歐美等國家城市創意產業發展新動態,并結合中國大都市中心城區的“退二進三、三次產業升級與轉型、歷史遺存的保護與再利用”等問題,形成了以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創意城市建設、創意產業與城市經濟互動、創意產業與城市再生為主的研究方向;②研究方法上,以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為方法論基礎,并嘗試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數據包絡分析等計量方法檢驗中國創意產業/產業園區發展的影響因素及機理、評價城市創意等;③研究學科和研究隊伍上,目前基本形成以產業經濟學、人文地理學、城市規劃、工商管理等學科為主的綜合交叉,已培養了110多名研究生,且形成了北京、上海2個研究陣地。
但是,國內對創意產業研究呈現: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需求,尤其是除上海、北京、廣州之外的大城市,它們的創意產業才起步,發展模式與政策措施需要更多探索。展望未來,國內創意產業與城市區域發展的研究,仍需從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梳理中國城市發展創意產業/創意園區的理論與實踐政策;探索國內主要城市成長為創意城市的模式與機制,特別是從知識經濟與全球——地方化視野來闡述中國的理論與實踐;探尋創意階層興起與集聚過程中的城市發展機制(如城市規劃與城市管理的響應等)。
4.結論與討論
4.1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熱點與趨勢的基本特征
(1)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高共引文獻作者及其所屬研究機構正呈現穩定態發展趨勢,即雖然2005年前后研究成果被廣泛引用,而且研究作者/機構、研究產出日漸增加;但有價值的文獻并沒有隨著研究者數量增加而增多,熱點共引作者數量一致徘徊在50左右。
(2)2005年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研究取得大發展的元年,隨后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由早期的經濟學視角逐漸拓展到管理學、人文一經濟地理學、建筑規劃學,但是:①熱點高頻研究機構的被引頻次與時間的關聯度不大,被引的熱點研究機構基本都位于高等人才聚集與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高地,如北京、上海等。②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機構網絡格局已成型,個別研究機構新研究者雖嘗試性加入該網絡,但成效不顯著。
(3)刻畫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熱點高頻關鍵詞、凸顯詞與向中性詞呈現如下演進特征:①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機構的網絡雖呈擴大化趨勢,但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視角仍限于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地理學(人文-經濟地理學)、管理學(企業管理)、建筑規劃學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樣區過于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需要拓寬研究區域以發現中國問題。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偏好是創意,但研究視角多停留在經濟學且研究集中在某幾個行業,如動漫產業等;國內學界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向中心詞基本圍繞“創意”及其鄰近詞匯探索,尚未形成新核心詞匯。
4.2值得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熱點與前沿
梳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熱點發現,現有研究雖然已經跟蹤國際前沿領域,如創意產業、創意集群、創意城市、創意場域、創意階層等,但是在實證領域未能發掘文化創意產業形成與集聚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新馬歇爾網路與文化創意集群的根植性及其分析的地理尺度等產業經濟學或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前沿領域;當然更未涉及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空間等深層次關系問題。